周國華
以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為指導,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期間,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核心,使其形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積極的探究精神,同時滲透德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更加優秀的人格品質,促使小學生在未來的人生發展中實現更加遠大的人生理想與目標,推動其全面發展,最終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
一、德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滲透作用
(一)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德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滲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探索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自然界與宇宙的奧妙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激發對知識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這種探求與求知精神正是德育中良好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提供輔助。
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觀察活動和科學探究活動,還能使學生在團隊中充分發揮個人的優勢,增強團隊精神,明確團隊合作精神是克服困難并取得成功的法寶。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支持與緊密合作完成相關學習任務,深刻感受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出互相尊重、寬容包容的優良品質,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快地融入集體,在其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端正學生的科學學習態度
小學科學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既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具備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德育的滲透,有助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科學的目的和意義,了解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通過對科學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形成科學的意識形態,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和服務奉獻的熱情,更加珍惜學習機會,從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科學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這還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其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培養關注社會的意識
小學思想道德教育提出愛國教學目標和要求,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在了解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激發其愛國主義熱情,進而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了解科學知識和技術為社會生產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同時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背景下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部分學生會利用技術手段在學習過程中“投機取巧”,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可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利用課堂教育機會滲透德育,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合理應用科學技術資源,增強愛護自然和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認識世界時,需要外界的正確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能夠幫助學生產生更加正確的理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著重培養其科學知識與技能,使其樹立正確的科學探究精神,同時加強德育滲透,培養其社會責任感,提高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程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主動貢獻個人力量,推動社會發展。同時,良好的德育還能促使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與良好個性,幫助其不斷健全人格,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二、德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一)優化教學方法,形成獨立思考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始終沿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根據自身在課前準備環節的備課內容,照本宣科地將科學知識通過口頭講解的形式教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忽視了德育的滲透,還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差距過大,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科學課堂中滲透德育,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實施環節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優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探究精神,樹立良好的道德思想。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自然科學知識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對于剛步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其往往對成人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在這一階段的科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其對他人的依賴逐漸減少,產生獨立的思想。
比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參觀校園的形式了解校園中的植物種類、布局等,選取其中一種自己認識或感興趣的植物進行觀察,詳細記錄觀察到的植物特點,如顏色、形狀、高度等,然后在班級上共同討論觀察結果,深入探究植物對人類生活的貢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保障學生安全為重點,在探究結束后總結評價其探究結論,為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提供支持,同時加深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二)立足常態教學,養成良好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實驗探究習慣是小學科學教學德育滲透中最基本的品質要求。為保證德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滲透效果,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習與生活習慣的培養,為其能力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為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使學生以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基礎提升能力和素養,提高學習效果和生活自理能力等。以常態化的小學科學課堂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要陣地,教師可以將自身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在日常教學中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對知識具有積極探索的欲望,以思想促進行為、以行為推動能力發展。
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教師還要勇于打破傳統的限制,結合不同學生的特點,培養其探索創造的學習習慣,在持續學習和反復鍛煉中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
從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情況來看,除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外,教師通常還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設置多樣化的探究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或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實現教學目的。這是教師實現德育滲透目標的重要環節。結合教學實踐經驗,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和素養提高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當加大德育開展力度,使學生具備現代化社會的道德標準,形成促進現代化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所需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和必備品格,滿足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常態化教學的細節部分入手,有意識地加強德育的滲透。
以生態平衡的環保意識為例。教師可以在四年級下冊《生物與環境》這一單元的常態化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單元導語部分,并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祖國各地的自然風光,欣賞山林、草原、池塘、海洋等秀美風景,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觀看感受。然后,向學生展示環境變化以后對自然界的影響,使學生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官體驗來了解環境污染的現狀,進而對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引發思考,在加強環境保護、減少環境污染方面提出個人力所能及的做法,培養其社會責任感,使其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開展實踐活動,增強探究精神
與具象化的科學現象相比,德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如果僅以說教的方式開展,很難使學生對這種抽象內容產生具體認識。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要把握好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對德育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不斷提升小學科學德育效果。在組織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圍繞德育滲透與科學教育的實效性,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善于思考、努力實踐,在持續性、多樣化的實踐教學中促進其思想品質與思維方式的進一步發展。
科學探究精神作為小學科學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學習對事物形成的客觀態度,進而以該認識為基礎形成的方法體系。具有科學探究精神的小學生往往可以從客觀的角度認識到事物發展的規律,通過對理論知識的親身實踐,養成認真觀察和深入思考的習慣,進而促進自身科學探究精神的發展。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教學中,這節課的內容主要為植物從種子發芽到幼苗長大,再到開花,最后到結果的過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校園中都有哪些植物?植物是怎么從種子到結出果實的?在植物生長期間,如何使其生長更加旺盛?”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探索植物在各個生長階段的影響因素,進而對其生長規律和特征產生更多了解。
其次,教師通過圖片或視頻向學生展示植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過程,鼓勵學生將植物的一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表示出來。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種植實踐活動,選取同一種植物為其創設不同的生長環境,詳細記錄兩組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對比實驗的方式觀察兩組植物生長的差異,讓學生根據生活認識與課本知識驗證植物生長的影響因素。學生在整個實踐操作中逐漸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德育的滲透,形成科學探究精神。
(四)加強小組合作,培養團結意識
科學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科學實驗活動中,學生往往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為小學科學課堂注入更多活力,以合作向上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科學活動中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引入集體概念。同時,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幫助小學生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型人才。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初期階段,思維與能力各方面尚未成型,教師積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小組為單位對其科學實踐結果進行評比,使其樹立極強的集體榮譽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增強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縮小班級學生之間的差距,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解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
例如,在蘇教版科學二年級下冊《自制指南針》一節的科學實驗環節,教師可以在確保學生掌握磁鐵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將學生劃分為人數相等、實力均衡的學習小組,設置創新設計指南針的實驗任務。各小組成員根據科學實驗目標明確個人任務劃分,并展開激烈討論與動手設計,充分發揮想象,創新指南針的設計形式,最后選擇小組代表向班級學生和教師展示小組的實驗成果。教師則用鼓勵式的評價語言對其創意設計給予肯定與認可。
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實現科學教學目標,還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在小組明確分工和教師科學指導的作用下,實現最大化的小組合作效果,增強其團結合作意識。
(五)應用先進技術,強化德育效果
為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師既要考慮生活環境的影響,還要發揮名人軼事的作用,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了解教材中的名人傳記,同時結合現實生活了解更多名人事跡?;ヂ摼W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使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獲取更廣泛的信息內容,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過程中,教師也可加強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的利與弊,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實現對網絡的合理利用。
為進一步增強小學科學德育滲透效果,教師可以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探索宇宙》教學中,為學生設計資料搜集的作業,使其自主應用互聯網了解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明確我國作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定位。同時,在學到宇宙、太陽系、地球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關于地動儀的資料,對世界科學發展中中華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產生更多了解,激發其愛國情懷和科學精神。
遵循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在鼓勵學生應用先進技術手段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做好積極引導,避免其受不良思想等因素的影響,對其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幫助學生找到人生榜樣,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加強自我約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期間,為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還要關注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德育的滲透與融合,對教材內容的教育內涵進行深入挖掘,提高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與道德水平,促進其全面發展,最終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