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卿
新課程改革為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教學應當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充分展現語文學科特點,發揮語文學科價值,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優秀的品質以及健全的人格。德育是每位教師必須做好的教學工作之一,將德育融入語文課堂,以德育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構建德育魅力課堂已成為廣大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之一。基于此,本文闡述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分析融合德育構建魅力小學語文課堂的作用,總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有效的融合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還需要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中。德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品德提升、思想品質提高、行為方式規范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學生接觸社會、學習語言、認知世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積極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將德育與語文教育融合起來,以此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效果。但從目前來看,德育與小學語文的結合還存在一些不足,教師需徹底解決這些不足,探究有效的策略,讓學科教學和德育同時綻放魅力。
一、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一)修身養性與語言表達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之一,與德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的關系表現在對學生修身養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雙重促進上。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學不僅是由教師為學生傳遞知識與文化,課堂學習更是培養學生人格魅力和修養的過程,如在名人傳記、古代詩詞、文學作品等學習中了解到諸多優秀的道德典范,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高尚品德的向往與形成。同時,語文教學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朗讀、寫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主動抒發個人情感、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價值引領與文本解讀
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還體現在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以及語文素養的提升上。語文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文學作品、詩詞歌賦,讓學生感悟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及道德準則,學習作者的優秀品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同時,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諸多與傳統美德有關的內容,如樂于助人、尊師重教、珍惜友誼等,這有利于學生將這些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以此實現德育的全面滲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融合德育建構魅力小學語文課堂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
德育與小學語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構建德育小學語文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德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如閱讀環節、寫作環節、練習環節等。在不同的環節,學生能夠在多樣化的學習中感受到語文所體現的真、善、美等正能量。同時,學生也能在鑒賞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和作者的藝術創作價值,從而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如果不是為了著急趕路,語文一定是最美的學科”,語文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有著促進作用,將德育與語文教學相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在教學中,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課文、分析不同的文學作品并進行深層次學習,以此感受其中所蘊含的語言美、文字美、意境美。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欣賞能力。而且,德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使學生在寫作或閱讀中展現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從而形成良好的文學審美能力和文學創作能力。
(三)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小學語文學科素養中的重要內容。將德育與小學語文相融合,能夠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講述教材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古代文學名著、詩詞歌賦等內容,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認知,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學習,使其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自信心。尤其是教材所體現出的仁愛、誠信、勤奮等,能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得到有效提升,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小學語文教學融入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未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其自身的教學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德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成績的提高,課堂中普遍存在死記硬背、應試沖刺等問題,導致學生被迫將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應試備考上,忽視了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情感體驗,導致德育流于形式,難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發展。
(二)德育缺乏深度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合德育,普遍存在缺乏深度的問題。德育并非僅為灌輸知識和傳遞價值觀,而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讓學生能夠自主發現美。但從實踐來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德育常常被片面化,僅停留在道德規范的傳授和行為規范的強調上,缺乏對學生思想品質和人生價值的深入引導,導致學生對德育的理解不夠深入,難以發揮出德育的教育價值。
四、以德育建構魅力小學語文課堂的策略
(一)以身作則,樹立良好道德典范
小學階段,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和認知正在不斷形成,思維品質、價值觀念的發展會受他人和環境的影響,教師作為與學生接觸時間最久的人,也是最能感知學生心理變化、成長發展的人。為進一步發揮小學語文德育價值,實現德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形成優秀的品質和正確的觀念,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樹立道德典范,以一言一行感染學生,當好學生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需要注重言談舉止的規范,保持禮貌待人和熱情飽滿的教學態度,尊重學生的思想和權益,積極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通過自己的行為示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以此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認知,以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風尚。此外,在課堂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活動。比如,利用一節課的時間開展“朗誦活動”,引導學生閱讀具有情感價值的文學作品,聲情并茂地誦讀,幫助他們理解其中的道德情感,并鼓勵他們從自身的經歷和感受出發進行情感表達,以此加深學生對道德的理解和體驗。
德育融合的方式便于教師用一言一行感染學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發揮德育的重要作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研讀教材,抓住德育滲透契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是教師授課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為進一步提高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融合德育構建魅力小學語文課堂,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要從教材出發,深入理解教材中與德育有關的內容,并在講課時抓住契機傳遞德育內容,以此實現德育的深層次滲透,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價值與意義。
以統編版《我不能失信》教學為例。結合本篇課文的內容,除了講解基礎的語文知識,讓學生學習生字新詞、熟讀課文外,教師還應當深入挖掘本篇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和教育價值,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主人公在面對誠信問題時的選擇與行動,并結合日常生活自主思考,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結合該篇課文的內容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出發,體會誠信在人際關系中的實際作用。以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全面滲透德育,使學生深入地理解誠信的內涵,從而形成誠信待人的優秀品質。
以《北京的春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春節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感受這一傳統節日以及不同節日習俗背后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文化精神。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春節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學習如何制作春聯、剪紙、湯圓等,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春節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深度學習與熱愛之情。
在德育中,感恩、親情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語文教材中也有諸多相關的內容,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等,教師可以結合這些課文,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從文本中感受父愛與母愛,再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寫下自己對母愛的感悟和體會,并通過文字、圖畫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以此深化對母愛的理解和珍惜。這樣的方式能夠促進德育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充分體現出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內涵,既發揮語文學科的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核心,又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三)結合生活,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融入德育,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使其從不同角度感受課文所傳遞的價值內涵,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本篇課文講述了一位小女孩在大年夜賣火柴,最后凍死街頭的故事。為了實現德育的巧妙滲透,首先,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冬天的生活經歷,如過年的歡樂、冬日里的溫暖食物等,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美好與幸福。然后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提問,“你認為什么樣的生活是幸福的?你是否在生活中遇到過不幸的事情?自己的生活和文中的小女孩的生活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和體會?”引發學生思考。
其次,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從不同角度了解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及其內心世界。為了加深學生對整篇課文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女孩、路人、門店老板等,在小組內進行角色扮演,體驗小女孩在冬日的生活與心情。表演完畢后,每個小組分享扮演角色的感受與體會,以及從中所得到的啟示和感悟。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幸福生活中的責任和義務,如何珍惜所擁有的,如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意識和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
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實現德育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還能真正發揮語文教材的育人價值,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站在生活視角上思考,形成對社會、世界的新的感知與了解,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和情感共鳴的能力,使語文課堂更具魅力。
(四)拓展延伸,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除理論知識的教學外,教師還應當積極開展德育活動,以實踐為基礎、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為目標構建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及學習語文的價值與意義,逐步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和道德情操,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例如,定期組織社區義工活動,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如陪伴老人、幫助弱勢群體、掃街環保等。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師的引導下安排社區義工活動任務,并要求組員在實踐活動中積極配合。在實踐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根據實踐活動的感受和體驗撰寫一篇文章,表達自己對社區實踐活動的感悟和理解,而后教師與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將那些寫得好的文章張貼在校園的“文化墻”或“宣傳角”,讓更多的學生閱讀。
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學習主動性,還能在學生相互閱讀和分享的過程中實現德育的有效傳遞,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是每一名教師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之一。對于廣大教師而言,不僅要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重視德育在語文課堂中的滲透,還應當從教材內容、語文學科特點、德育內涵、學生主體等方面出發,將德育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此構建魅力課堂,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讓德育真正落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大田縣2022年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學學科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TKTX-221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