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慶
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國教育需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然而,當下逆全球化舉措大行其道,高等教育國際化面臨著復雜的形勢與極大的挑戰,呈現出亟需關注的發展趨勢。
雙向互動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著力點。高等教育國際化需在國際變局中積極構建基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高水平發展新格局。一方面,基于同世界各國互容、互鑒、互通的原則,高等教育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學科專業的短板,同世界一流教育資源開展高水平辦學合作。另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在開拓對外交流合作中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充分擴大其全球影響力,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進程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開展境外辦學,實現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在國際范圍內的流動。
高等教育國際化應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需保持與共建國家友好密切的交往,促進合作領域和方式的多樣化。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其中的有力抓手,為此,我國應構建高等教育開放高地,形成區域高等教育開放交流的新局面。
高等教育國際化創新試驗區應成為中國教育開放發展的新標桿。開放的中國需要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教育開放,為此,我們應該著力打造高等教育國際化創新試驗區,使其成為體現中國教育開放的窗口和標桿。通過在創新試驗區積極引進境內外一流教育資源、引進境外知名院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引進境外一流工科大學獨立辦學等措施,可以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中外高校合作辦學在在地國際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高等教育加快外循環發展上扮演著連通作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與合作國在教育、人才、科技等領域保持著貫通聯系,這種聯系確保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不脫鉤,也保障著其更高質量的發展。
應發揮中國高校聯盟建設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的集聚效應。在共同區域內,鼓勵、促進、引導具備相同專業且有合作基礎的各高校建設好大學國際聯盟,打造文化交流平臺、科研合作平臺和人才互育平臺,可以促進中國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國際化。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黨委書記、副校長(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