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
在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同的目標。“可持續發展”一詞的定義,出現于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它強調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后代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這一定義不僅涵蓋了環境保護的維度,更包括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的全面考量。因此,在教育的語境下,可持續發展不僅意味著傳授關于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備全面而長遠的視野,能夠理解和應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問題。
職業啟蒙教育在我國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相關概念與理論架構尚不完備。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重要方式,勞動教育與職業啟蒙教育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下實現創新與發展,成為了當前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探討勞動教育與職業啟蒙教育在創新路徑上的融合與發展,以便根據實際情況構建科學系統的職業體驗課程理論框架,并針對其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勞動與職業啟蒙教育的特征
理念融合。勞動與職業啟蒙教育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到教育實踐中,讓學生理解個人貢獻對于社會和環境的意義,關注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讓學生盡早開始體驗不同的職業活動,認識社會形勢,進行職業感知,培養職業興趣,明確職業意向,對學生職業生涯思想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內容創新。教師選擇以學科滲透的形式在勞動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開展職業啟蒙教育這一有效路徑,遵循學生的認知和身心發展規律,預留時間充足、課程體系完備的職業教育課時。教育內容應涵蓋環境科學、社會公正、經濟發展等多個領域,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職業啟蒙教育要求,正確樹立職業觀念,培養職業素養。
方法改革。學校不僅可以溝通職業院校,構建模擬現實職業的勞動教育場景,還可以倡導家長在課外時間主動帶領學生前往社會職業體驗機構參觀學習,通過項目式學習、實地考察、社區服務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培養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成為能夠良好適應未來社會變化,并有能力為社會和環境做出貢獻的人才。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勞動與職業啟蒙實施的策略和建議
職業啟蒙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于學生的未來更具有主導作用。在開展勞動教育的同時進行職業啟蒙,讓學生正確樹立職業觀念、培養職業素養,關注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學生職業啟蒙與勞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學校以勞動教育為要素,積極開展職業啟蒙課程。
科學合理規劃,設計職業勞動體驗課程。課程教學是職業啟蒙的重要途徑,科學規劃、合理設計職業勞動體驗課程是實施職業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
職業勞動體驗課程設計,需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學生興趣愛好。在設計職業勞動體驗項目課程時,要注重強化科學、藝術、勞動、道德與法治等課程與職業啟蒙的內在有機融合。
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特征,設計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職業勞動體驗活動系列化項目。以小項目為載體,每個項目以3~8課時為主,確定教學目標和實施方案,與學科教學、勞動課程、綜合實踐、課外社團等活動有機結合,按低、中、高學段進行系統化的建設。
理論聯系實際,在職業勞動體驗活動課程實施中創立真實情境,幫助學生初步學習職業技能,參與職業體驗活動,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
立足學生可持續發展,設計職業勞動體驗活動。職業勞動體驗活動是實施職業啟蒙教育的有效路徑。學校要立足可持續發展設計職業勞動體驗活動,聚焦“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實際崗位演練”“過程總結、反思和交流”“概括提煉經驗”等關鍵要素進行設計。
相同內容的職業體驗活動在不同年齡階段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靈活機動改變形式,依據學段選擇更適合的側重點。同時,還可以依托家長資源、社區資源、職業院校資料,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勞動體驗崗”“職業勞動體驗日”“職業勞動體驗周”等活動。
多方合力,建設職業啟蒙教育師資隊伍。完備的師資隊伍是開展職業勞動體驗活動的前提,也是落實職業啟蒙的保證。目前,勞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大多由學科老師兼任,能單獨指導開展職業勞動體驗活動的教師相對稀缺。為建設完善的師資隊伍,學校一方面需采取多種措施,鼓勵現有的各學科專職教師積極參與職業勞動體驗活動;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探索家長、社區人才資源,以“大國工匠進課堂”“家長職業大講堂”“家鄉非遺傳承人”等專題形式,邀請具備專業職業背景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能人才進入到職業啟蒙教育的師資行列中。同時,學校也要依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加強課程教師的職業啟蒙教育定期培訓機制建設,不斷提升教師進行職業啟蒙教育的專業能力。
可持續發展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勞動與職業啟蒙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應更加注重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創新與發展。通過實證研究和不斷的實踐探索,將會找到更加有效的教育路徑,為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新一代人才做出貢獻。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小學生職業啟蒙綜合實踐課程開發研究”(項目編號:D/2021/02/139)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光榮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