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維
近期,關于房地產的新政頻出,利好不斷,市場敏感,股票大漲。
最強烈的一則信號來自2024年5月17日,中央重啟房地產去庫存和一連串的房地產刺激政策。
當天上午,全國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視頻會議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會上強調:“深刻認識房地產工作的人民性、政治性,繼續堅持因城施策,打好商品住房爛尾風險處置攻堅戰,扎實推進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點工作。”
會議釋放的最大信息為,“國家隊”可以下場,酌情以合理價格對存量商品房進行收購,并可用作保障房。此前,關于商品房去存量有不少意見和建議,其中部分專家就主張由政府出錢收購存量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比如,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曾指出,房價處于低迷期,政府可以通過購買賣不掉的商品房作為保障房,以解決無房人口的住房問題。這樣,中國的城市今后至少有30%的居民是住在保障房、公租房或者各種人才房。他還提到,保障房的租金要約等于保障房居民年收入的1/6,使這些居民的消費不會受到房地產按揭貸款、租金壓力的影響。
有了定性,如何實施?央行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聯合拋出三個重磅大招:低首付+低商貸利率+低公積金利率。緊接著,當天下午,圍繞保交房、收購商品房用做保障房,又披露了更多的實際操作層面的細節。
不難看出,當前,促進地產企穩是當務之急,去庫存是政策重心。
盡管有觀點認為,現在我們的經濟總量對房地產已經有所“脫敏”,但房地產在當下國計民生中仍然發揮支柱性作用。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房產相關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占地方財政總收入比重約為35%;這一占比,在2021年更是達到了53%。換句話說,房地產市場的穩定,不僅直接關乎產業鏈上下游的穩定,而且還較大范圍牽涉著國計民生。
進一步地來看,在這一輪“去庫存”中,保障性住房需求與商品房庫存之間錯位、地方財政壓力大、收益率過低等風險,仍然是在實際操作中棘手且需要直面的問題。
觀察上一輪房地產“去庫存”的表現,房價和地產股的確跑出了強勢的走線。這就催生了大眾關于房子的拷問:現在可以買房了嗎?房價是不是還要漲?
從供給端來看,市場上不僅有大量的新房庫存,還有高企的二手房掛牌。從政策端來看,取消限購是今年一個重大調整,包括杭州等強二線城市,在5月前后都取消了限購;上海、廣州和深圳三個一線城市,也在5月底為樓市解綁。種種舉動都表明,不單單是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還包括房地產的一線市場,都來到了轉折時刻。
如果說,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需要進行深度的結構性調整,那么不斷推出的地產新政也需要因時而異。
如果說,房地產作為資產無法擺脫其金融屬性,且與民生息息相關,那么搞好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也不單指取消某些限制,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但無論如何變化,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方向總體上是不變的,是與初衷和側重一致的—防風險,避免硬著陸。
房地產關系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處理得好,才能為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換取時間和空間。這是一個問題,是一個有政治含義的經濟問題。經濟學家周其仁在談及房地產問題時曾經指出,從歷史經驗來看,尊重經濟規律將有助于處理有政治含義的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