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豪

今年1月,微軟市值超過了蘋果,奪回了失守已久的“美股一哥”身份。來到5月末,微軟仍牢牢占據著第一的位置。
但微軟的野心顯然不止于此。
5月21日,微軟發布了其Windows 11 AI PC,號稱重構了整個PC(個人電腦)形態,火藥味對準MacBook Air。發布會上,微軟將MacBook Air拿出來與新品一較高下。
會后,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受訪時更是表示:“蘋果做得非常出色。我們現在希望讓Windows與Mac重新展開真正的競爭。”
微軟對PC業務重新燃起了野心的背后,是AIPC(智能化個人電腦)的加持。
2023年被視為PC行業發展史上最糟糕的一年。這一年,全球PC市場的全年出貨量為2.4億臺,同比下滑了14.8%,更是自2006年(2.3億臺)以來首次低于2.5億臺。
作為科技行業的老大哥,PC行業已經不溫不火很久了。所謂的升級主要表現在屏幕素質、輕薄程度和續航能力上,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顛覆性創新。手機、平板等更為輕便的智能終端的成熟,也吃掉了大部分PC的使用場景和需求。
整個行業亟盼一個否極泰來的時刻。終于,等來了AI這個救星。
從去年下半年起,PC廠商們興奮于AIPC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AIPC不僅能夠幫助行業走出困局,更會成為AI時代的核心終端,整個PC行業也將重新變得“重要”。
雖然AIPC頻繁“上頭條”,但消費者是否會掏出真金白銀為這個還處于探索階段的產品買單,尚不可知。這究竟是資本講出的又一個新鮮故事,還是一項真能切實改變人們生活的劃時代產品?
2024年,許多PC廠商明顯加快了AIPC的部署。
4月,聯想率先發布了首款AIPC產品,發布會當天,甚至連高通、英特爾、AMD等芯片廠商的高管都來站臺。巨頭齊聚的場面在以前是很難見到的,可見業界對AIPC的重視程度。
緊接著,5月份微軟發布了Copilot版本Windows 11系統及Copilot+ PC Surface Pro,這被CEO納德拉稱為是“新一類Windows PC”,不僅配備了神經處理單元,還集成了OpenAI的GPT-4o模型。
簡單來說,就是新的Windows PC可以本地運行大模型,從而提高系統在文本生成、語言理解、圖像識別等方面的能力。
巨頭們的動作讓整個市場一下子被激活了。千芯科技董事長陳巍對南風窗表示,AIPC的概念其實早就被提出來了,但直到去年,量產的條件才真正變得成熟。
具體來說,AIPC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算法和算力。
算法是AIPC出現的前提。盡管 AI的概念早已有之,但直到ChatGPT出現,大模型這種技術方案被證實可行,AI的發展才到了可堪使用的程度。
另一方面,AIPC還需要強力的AI芯片提供算力支持。
芯謀研究院總經理景昕告訴南風窗,AIPC上的AI芯片通常有著更高的性能,因此可以處理一些云端大模型無法負擔的任務,“就像單兵作戰和集團作戰的區別,前者更強調功能的多樣性和單體處理能力”。
相較于云端服務器,PC的體積要小得多,因此芯片搭載的算力也比較有限。陳巍表示,常規的云端大模型通常要運行60億至80億個參數,而在AIPC上則普遍在15億至30億之間,所以也可以叫它“小模型”。
千芯科技董事長陳巍對南風窗表示,AIPC的概念其實早就被提出來了,但直到去年,量產的條件才真正變得成熟。
同時,高算力也意味著高能耗。陳巍介紹道,PC的供電要求比服務器更為嚴格,通常來說,筆記本電腦的AI芯片功耗要控制在5~10瓦之間,這僅相當于一個普通內存的功耗。
如何在較小的體積內實現最大的算力,是芯片廠商比拼的重點。事實上,這一波AIPC的浪潮,很大程度上是英特爾、英偉達、高通和AMD等芯片廠商掀起的。這些巨頭亟需拓展AI芯片的使用場景,如英特爾,率先推出了首款AIPC處理器,希望借此打破英偉達在AI芯片市場的統治地位。巨頭們下場對消費級AI芯片進行研制,才有了PC廠商們后續對AIPC的研發。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才有了今年AIPC的爆發。
據陳巍了解,行業已經基本形成共識—AIPC將是行業的未來。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到2024年,超過50%的PC將搭載AI芯片,配備人工智能能力?!昂芏鄰S商正積極為AIPC的量產作準備?!标愇”硎?。
從硬件角度來說,AIPC其實就是加載了AI模塊的PC。兩者究竟有什么不一樣?
聯想CEO楊元慶在發布會上,提出了AIPC應當具備的五大必要條件:內嵌基于個人大模型、自然交互的個人智能體;內嵌個人知識庫;具備CPU+GPU+NPU本地異構AI算力;連接開放的AI應用生態;保護個人隱私及數據安全。
簡單來說,就是要為消費者提供本地化、個性化以及足夠私密和安全的AI服務,這幾項都是針對現有的大模型缺點提出的改進方案。
首先是本地化?,F階段我們使用ChatGPT、文心一言等大模型,都是通過云端計算,需要聯網使用。AIPC則是通過在PC內部搭載AI模塊,通過大模型壓縮技術將大模型部署在本地,這樣就可以離線使用,避免網絡卡頓帶來的延時和不穩定。
本地化意味著可以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在廠商們的暢想中,AIPC將成為個人AI應用中心,可以記錄使用者的習慣,提供針對性的AI服務。
最后,就是保證數據交互的安全性和私密性。目前,我們與大模型產生的交互都發生在云端,所有的信息都要上傳到統一的數據庫,隱私和安全問題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隱憂。
但是如果將大模型部署在本地,所有的數據都在終端內完成交互,不上傳到云端,就能夠很好地規避數據泄漏的風險。
與功能一起變化的,還有AIPC的價格。目前主流廠商的AIPC產品起售價,從5000元到1.5萬元不等,高配版的價格能達到2萬多元,價格整體上要比傳統PC貴上不少。
價格的上升來自成本的上升。陳巍表示,相對于傳統PC,AIPC會有10%~50%的成本提升,成本的提升主要來自AI芯片,占到了成本提升的80%~90%,其余的則反映在存儲器、電路板等硬件上。
據他估計,以摩爾定律來推算,未來AIPC的芯片成本肯定會逐步下降,但是人們對大模型的需求上升以及芯片產能的緊張,會在短期推高芯片價格,因此未來一定時間內AIPC的價格可能并不會明顯降低。
AI的出現,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對未來生活與工作的想象。PC廠商們很自信地認為,AIPC將成為下一代AI應用中心。
如果我們像PC廠商們一樣想得遠一些,則不可避免地要問出這樣一個問題:最合適的AI載體為什么是PC,而不是手機、平板或是別的什么設備?
畢竟,PC行業之所以陷入如今這樣一個困局,很大程度來自手機和平板等競品的擠壓。這些更為輕便的智能終端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消費者對于通信、交互和娛樂的需求。即便筆記本電腦變得更輕更薄,在便攜性上仍舊無法與手機和平板相比。這種降維打擊是PC行業未曾預料也一直沒能解決的問題。
在“AI+”的競賽中,PC可以憑借的是手機和平板暫時無法替代的“生產力工具”的定位。
陳巍認為,綜合大模型算法、芯片技術和使用成本來看,PC是目前最適合搭載AI的消費產品形態。“服務器太大,而手機又太小,承載不了這么強的算力。PC的計算能力和屏幕尺寸,可以更好地滿足個人生產力需求?!?/p>
在廠商們的設想中,在未來,AIPC是人人都離不開的終端設備,是每個人私密的AI助手,它可以做到很多事情,例如潤色文字、生成會議紀要、自動修圖、自動摳圖,而且這些功能都可以根據使用者的習慣和需求進行定制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AMD董事長蘇姿豐表示:“未來AIPC可以為人們每周節約5小時的時間?!毖韵轮?,作為一個更高效的生產力工具,人們沒有理由不使用它。
AMD董事長蘇姿豐表示:“未來AIPC可以為人們每周節約5小時的時間?!毖韵轮猓鳛橐粋€更高效的生產力工具,人們沒有理由不使用它。
不過,基于生產力的需求能否切實地轉化為銷量,則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對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花上更多的錢買一臺AIPC是否值得?這恰是AIPC目前最模糊和最具爭議的部分。
畢竟,廠商們描述的是一個尚未發生的美好未來,多數產品承諾還停留在PPT層面,并未實際落地。
而且,AIPC能否真的成為生產力,還是一個有待檢驗的事。考驗來自兩方面,一方面,AI對工作流程的優化是否可靠、高效,本身還是一個沒有完全得到解決的問題。盡管當前的AI已經可以完成很多類型的工作,但若要擔當生產力工具的重任,參與到工作流程當中,就要100%可靠才可以;目前的AI仍會出錯、產生混亂。一個加載了AI的PC在實際工作中能否完全替代傳統PC,決定了消費者的換機意愿。
另一方面,要說服用戶放棄云端大模型,轉而使用算力更小的本地模型,并為此專門花錢更換設備,必須拿出具有足夠說服力的產品。僅就當下,很難說AIPC在軟件層面已經產生了足夠打動人心的殺手級應用。
因此,與PC廠商的興奮相比,許多業界人士的估計較為冷靜:AIPC的出現,不一定能刺激額外的PC需求。更可能的情況是,多數銷量的推動是隨著新舊淘汰自然移轉、升級至AIPC。
景昕則認為,如今手機對PC的替代,很難說不會在AI時代復制。從過往的經驗來看,AI技術并沒有呈現出線性發展的趨勢,相反,它更多表現出了跳躍性發展的特征?;蚴羌夹g的突破,或是某個殺手級應用的產生,都有可能使AI技術的核心從這個平臺突然跳到另一個平臺。
不少業內人士提出了“More than PC”的可能性,所謂的下一代AI應用中心,可能是與PC截然不同的產品形態;在智能終端這個領域,任何革命性的變化都可能隨時到來。
我們已經從以Vision Pro為代表的VR眼鏡的突破中,看到了新一代智能終端的曙光。同時,基于語音、手勢、眼球等不依賴鍵盤與屏幕的交互方式,也正在形成。
也許PC會打響“AI+”的第一槍,但它能否應對未來手機、平板乃至更新的智能終端與AI的結合,仍未可知。這注定是一場持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