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部分高中生缺乏共情力,在與他人建立人際關系時常常遇到很大的困擾。筆者招募了具有相似困擾的學生,依托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開展了提升高中生共情力的訓練。通過前期調查、自陳表述及追蹤訪談,顯示參與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學生的共情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訓練達到了預期目標。
[關鍵詞] 團體心理輔導;共情力
團體心理輔導是以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為基礎,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幫助和指導的一種專業助人方法。它是在團體領導者的帶領下,多個成員圍繞一個或多個大家共同關心的,如情緒管理、新生適應性等,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互動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人際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展的助人過程。學校團體心理輔導既是一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同時也是一種生動的、有趣的、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還是一種體驗式、參與式、合作式的學習方法。
共情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感受,并給予適當的回應和支持。共情力是指個體在共情方面的能力,可以通過訓練和培養得到提升。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到共情,教師需要走出自己的框架,進入學生的參照框架,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和處境上,嘗試從學生的參照標準看待事物和了解學生的感受。當學生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悅納,從而感到愉快和滿足,就會促進其自我開放、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如此,對建立咨詢關系有著積極的影響,繼而促進雙方更深入地交流。在教育教學中,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和學生的共情力,讓校園中的生生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更和諧、更健康。
筆者在高一年級招募自述人際交往中存在困擾的學生,將學生的自陳內容作為前測保留下來。這些數據和文字將作為起始狀況和最終成果進行對比,以評估活動的有效性。本研究以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探討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對高中生共情力的影響和作用,探索提升高中生共情力的工作路徑,以期為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一、依托案例討論,學會傾聽與表達,培養共情力
在團體建立初期,筆者通過暖身活動破冰,營造安全的團體氛圍。制定好團體契約后,引導成員依次進行自我介紹,讓成員之間彼此了解,真誠地溝通,促進成員在互動中展現自己、分享自己的經驗。
暖身活動后,借助兩個案例展開討論:一個女孩被同桌的話“你要勇敢,不要氣餒,氣餒是無用的表現”氣哭了;一個男孩無辜被老師責罵,他的好朋友跟他講道理:“老師罵你是關心你,你放在心上就是你不對了。”這兩個案例中的當事人都認為他們身邊的人講道理的方式讓人很不舒服。為了使討論高質量地展開,筆者設計了三個先導問題:一是當事人的情緒是什么?二是如何才能避免講道理的情況出現?三是怎樣表達才是與對方共情?
在討論前先對團體進行分組,每組五到六人,共三組。每小組各領一個先導問題。討論“情緒”的小組說,只有站在案例中當事人的角度來體察當事人的情緒,才能真正感受到當事人的不易以及內心的委屈;討論“避免講道理”的小組說,要全面搜集信息,在信息不全的情況之下,不能隨意評判別人,即使是在信息很全的情況下,也要盡量避免主觀評價,因為別人的經歷我們沒有體驗過;討論“怎樣表達才是與對方共情”的小組說,表達一定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努力和對方的情緒取得共振,把自己和對方放在同一個平臺上更有利于共情的發生。
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分享感受的平臺。在討論中,學生們分享觀點,傾聽他人的想法。這種活動不僅培養了他們的溝通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使他們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
二、通過角色扮演,學會體察情緒,培養共情力
討論結束后,提供一段兩個學生鬧矛盾后都很生氣的情境,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驗情境中當事人的真實感受。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不再是自己,而是情境中的當事人。學生兩人一組,按照設置的步驟將自己帶入角色去揣摩和體驗。接著,學生分別用“他……”的句式,說出自己對對方的意見與不滿,再相互交換自己認為的“不滿”。改用“因為我……”的句式,反思之前表達出的每一條“不滿”。最后,小組兩人換回寫滿了“不滿”與“批語”的紙張,請他們閱讀對方的“批語”。
這樣的情境在學生中經常發生,借助這一環節可以使學生們意識到,原諒別人需要一個過程。有些學生無法做到立刻原諒對方,可以慢慢來,給對方緩沖的時間,過濾不滿情緒,消化負面情緒,才能真正地原諒對方。這樣的情感轉變其實是在幫助學生練習共情。漸漸地,學生認識到共情的關鍵是接納對方的負面情緒,心平氣和地說出憤怒而不是帶著憤怒的情緒來表達,并引導他們接納自己的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正常的,負面情緒可以有,但不可以有錯誤行為發生。
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能夠通過扮演不同角色,體驗他人的感受和情緒,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這種活動有助于打破學生的自我中心思維,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強同理心。
三、設計主題活動,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共情力
在團體工作階段,筆者設計了“盲人旅行”活動,這是一個能有效提升學生共情力的活動。在“盲人旅行”活動中,學生竭盡全力讓對方在他們的攙扶之下走得更安全一點,更從容一點。尤其在第二輪活動中被當作拐杖的同學,因為有了在第一輪中作為盲人的體驗,他會覺得盲人很不容易,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當有一雙手拉著他的時候,他會十分感激對方。所以,第二輪中的“拐杖”會給予“盲人”更溫暖、周到的幫助。
活動結束后,學生紛紛積極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注重幫助他人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有的學生提出要學會寬容與諒解,有的學生提出要在他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還有的學生提到要積極溝通,以便更好地處理與解決問題。
這體現了團體活動一個很重要的功能——促進成員的成長。學生在“盲人旅行”活動中,體悟到換位思考、寬容與理解,以及積極地建立關系的重要性,這些體驗都有助于共情力的培養與提升。學生將所學所悟在實踐中運用,并在實踐中修正、調整,必將促進他們與他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高中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和個性發展的飛躍期,其認知和情感能力有限,情緒波動較大,而團體是一個能量場,是一個安全的、有效的團體,會給成員賦能。也就是說,成員們可以從團體中得到鼓勵、欣賞和信任,生活自然會充滿能量。學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以有效增進學生彼此之間的了解,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共情力在有愛的氛圍中得以訓練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樊富珉,何瑾.團體心理輔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蘇華.共情,走進心靈的“現象場”[J].江蘇教育,2017(08).
朱震榮? ?江蘇省姜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