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輕度孤獨癥兒童是比較特殊的孩子,與普通兒童相比,其在語言交流、學習行為等方面都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引導。融合教育是旨在讓大多數特殊兒童進入普通班級隨班就讀的一種學習方式,是現代教育平等理念的一種體現。本文從具體個案入手,采用行動研究法,面對孤獨癥兒童的種種問題行為,深入研究,了解其行為背后的原因,采取“情知行”三結合的教育策略,取得了較好的干預效果。
[關鍵詞] 輕度孤獨癥;融合教育;家校合作
一、個案基本情況及問題概述
亮亮(化名),男,7歲,上小班時被診斷為輕度孤獨癥,但無需吃藥,醫生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以培養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亮亮一年級進入普小隨班就讀被分到了我班,他極度缺乏安全感,上學第一天便哭鬧不止,想回家找媽媽并不斷重復媽媽的手機號碼。他課堂上經常用橡皮或書本砸前面同學的后背,課后扯別人的衣角不松手,還經常從樓梯臺階上往下滾。亮亮有時會出現長時間的刻板行為,說話方式單一,如不斷重復某一個詞語,不斷將書包放到地上又拿起來。如果有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他便會情緒激動,大聲哭喊。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亮亮情緒穩定時能回答10以內的簡單加法,但減法略有困難。能說生活中常用的詞語,但說完整的句子較難,智力發展水平無明顯落后。
二、“情知行”三結合的教育策略
通過深入了解亮亮的家庭背景,查閱孤獨癥兒童相關資料,從近年來融合教育案例中尋找方法,并結合專業兒童心理相關課程來分析,筆者總結出包含以下三個步驟的策略來幫助亮亮融入班級和課堂,初見成效。
(一)情:敞開心扉,共尋良策
孤獨癥兒童的家長是壓力極大的群體,他們一方面要接受自己孩子的與眾不同,另一方面要承受他人異樣的眼光。因此,班主任要從心理上理解每一位家長的不容易,這是家校合作的第一步。剛把亮亮送入小學的第一天,面對哭鬧的亮亮,媽媽表示亮亮是八月底出生的,在該齡段孩子年齡偏小,校園生活還需時間慢慢適應。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亮亮媽媽才說出自己的難言之隱:亮亮患有輕度孤獨癥,因害怕孩子被欺負,因此一直沒有講出實情。家長的心情筆者是能理解的,于是,首先筆者對亮亮媽媽進行情感寬慰,告訴她現在實行的融合教育是會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的,教師也會悉心地接納尊重每一個孩子。其次,筆者給家長一些鼓勵:學校之前也有特殊兒童入學,通過家校合作,實施科學的教育策略,學生最終能夠順利融入小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也交到了朋友。談到這里,筆者看到亮亮媽媽眼里的希望:“老師,我是全職媽媽,有足夠的時間配合您的工作,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我會盡量讓孩子少給班級和學校添麻煩。”家長真誠的語言讓筆者深受感動。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努力發現亮亮身上的優點,如主動幫小朋友們拿水杯、唱歌時聲音洪亮等。在隊會課上利用亮亮的行為教育小朋友們要有禮貌,比如在接到亮亮遞過來的水杯時對他說聲:“謝謝你,亮亮。”筆者也一次次耐心地教亮亮說“不用謝”以增進同學們與亮亮之間的溝通。但由于亮亮說話始終不完整,課堂上幾乎不發言,因此也鮮有孩子主動跟亮亮說話。
(二)知:訓練語言,擴大認知
內隱的智力和外顯的語言之間的發育是相互關聯的,如果亮亮的語言系統得不到發展,以后極有可能影響到智力發育。結合亮亮的具體情況,訓練語言、擴大認知是重中之重。亮亮幼時由奶奶照顧,他們之間缺乏語言溝通,這抑制了他的表達欲望,也因此錯過了語言發育的關鍵期。為了幫助亮亮開口說話,筆者讓老師、同學、家長主動找亮亮交流。
1.利用卡片,促進交流
孤獨癥兒童的特殊大多表現在語言和行為舉止上,而亮亮智力正常,這是一個發展語言的良好支點。平時亮亮與同學之間交流很少,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為了在數學課堂上加強同學與亮亮的交流,使亮亮被群體所接納,筆者嘗試采用“發言卡”的辦法。發言卡印有亮亮喜歡的富有正能量的卡通人物(如小飛俠)及九個空白圓圈的卡片,筆者每周發給亮亮一張卡片,每張卡片都設計了不一樣的圖案。接著,筆者與科任老師進行溝通,對于較為簡單的問題,希望能點名讓亮亮回答,老師們都欣然同意了。
第一周,考慮到萬事開頭難,亮亮媽媽主動提出陪伴亮亮上課,并在課堂上鼓勵亮亮積極回答能力范圍以內的問題,引導亮亮與老師進行簡單的眼神交流。每當亮亮主動回答問題時,筆者便在卡片的圓圈處蓋上印章,累計九個印章可以兌換他喜歡的貼畫、糖果等。第二周開始,筆者把鼓勵的任務交給亮亮的同桌,一個很有責任感的小男生,同樣以發言卡的形式鼓勵亮亮發言。此后,筆者逐漸讓更多的同學參與發言卡的互動,不局限于課堂上,課后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可以蓋章。不久,課間主動找亮亮聊天的孩子明顯增多了,而亮亮也學會了主動與同學們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
2.復述語言,發展左腦
有資料顯示,人的右腦掌管著音樂、想象、圖畫等感性情感,也包括一些負面情緒。而左腦掌管著語言、文字、分析等理性認知,也包括積極情緒。對于亮亮來說,他喜歡音樂但只能說一些“電報句”,應是右腦發育快于左腦,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策略發展亮亮的左腦。結合專家關于人腦的知識介紹,筆者制定了一些方案:給亮亮足夠的時間將抽象的語言轉換成形象的思維。家長說話較快,常常會讓亮亮感到焦慮,情緒容易激動。因此,筆者首先交代家長平時跟亮亮溝通時要有耐心,并放慢語速,保證亮亮能聽懂大人的語言。再讓亮亮復述三遍家長說的話,以加強亮亮對這句話的理解,從而促進左腦的發育。睡前讓亮亮跟讀繪本故事,尤其對于故事中人物或動物所說的句子,要重復多次,發展亮亮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通過一個月的引導,亮亮的情緒較之前有了很大的好轉,一個月內負面情緒僅出現兩次,課堂發言正確率有所提高,與同學交流較開學時也更加順暢,甚至還有能一起玩耍的伙伴,也不再抗拒上學。這些表現充分說明左腦的發展能夠有效減少負面情緒出現的次數,穩定情緒,這些進步幫助亮亮更快地融入學校的生活和學習。
3.小組游戲,加強溝通
對于兒童,游戲是他們定義世界的方式,是他們自身的一種語言。有研究表明,教師運用游戲化的方式教學,有利于在實際教學中更好地平衡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的游戲水平,縮小孩子之間的差距。低年級數學課堂操作性強,筆者在教授“認識圖形”這一課時,精心設計了三項小組游戲。第一項:向同桌介紹手中圖形的名稱,轉變角色繼續。亮亮在同桌的幫助下也有模有樣地說起來,盡管會出錯、會卡頓,但通過小組游戲,亮亮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第二項:同桌合作游戲,其中1名同學蒙上眼睛,另一名同學把8個圖形(正方體、長方體、球、圓柱各2個)打亂順序后在桌面上一字排開,要求蒙上眼睛的同學從中摸出2個正方體(或其他圖形)。亮亮在這一活動中能夠遵守活動要求蒙上眼睛并正確找出圖形,說明其已經有了基本的規則意識。從他憨厚的笑容中,筆者深刻感受到游戲教學的魅力所在。第三項:要求4人組成小組開展游戲活動,大家分別說一說自己最喜歡哪一個圖形,并說明原因,其他組員認真聽講。活動中,筆者悄悄走到亮亮所在的小組,只見其他同學在發言時,亮亮一直自顧自地玩手里的圖形。筆者有點著急,難道他不明白這個游戲的要求?輪到亮亮了,其他3個同伴都看著亮亮,小組長問:“亮亮,你最喜歡哪個圖形?”這時,亮亮把手里的球放在手心攤開,開心地說:“我最喜歡……我最喜歡這個!”看到亮亮的反應,筆者松了一口氣?!斑@是什么呢?”其他同伴異口同聲地詢問?!斑@是球,老師,這是球?!闭f著他把球舉到筆者面前。“那你為什么喜歡球呢?”筆者故意放慢了語速問道?!耙驗?,因為球會滾。”筆者笑了,其他小朋友也笑了。這三項游戲不僅讓學生們學到了知識,也加強了同伴與亮亮的溝通。雖然過程有些曲折,但筆者相信,不久的將來,亮亮一定能被其他同學所接納,真正融入班集體。
(三)行:立足長處,培養行為
家校合作讓亮亮的語言有了長足的進步,他也交到了一兩個要好的朋友,課堂上偶爾能主動舉手發言,關于亮亮的小報告也越來越少了。但孤獨癥兒童的情況容易出現反復,寒暑假期間應該怎么辦呢?
根據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的相關資料,結合亮亮的個人愛好,筆者制定了如下方案:一是立足長處,堅持親子運動。亮亮喜歡做課間操,喜歡音樂,因此第一步是學習親子啦啦操。據研究分析,親子運動的干預不僅能夠加強孤獨癥兒童上肢、下肢力量,提升其協調性及反應能力,全面提升兒童的身體素質,同時對減緩兒童父母的心理壓力、提升家庭幸福指數也有所幫助。筆者也特別提醒亮亮家長要堅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即從基礎動作到組合動作,從徒手動作到機械動作,根據自身情況及時調整訓練強度,使亮亮能更好地配合親子啦啦操的訓練過程。二是讓爸爸跟孩子多交流。爸爸平時因為工作忙,跟亮亮的溝通較少。但是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爸爸情緒穩定,在與孩子交流過程中更容易讓孩子形成穩定的性格,降低亮亮負面情緒出現的概率。
在寒假中,亮亮家長曾給筆者發來一條亮亮在全家人面前跳啦啦操的視頻,并配文:亮亮今年在全家人面前跳舞,很勇敢??粗曨l里亮亮開心而努力地完成每個動作,筆者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欣慰。進入一年級下學期,亮亮已經能夠融入課堂和學校生活,每一位科任老師都對亮亮的成長表示驚嘆。在亮亮成長的背后,家校共育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只有家校合作,才能讓愛的教育不斷延續。
三、個案反思
如今三年級的亮亮仿佛還是剛入學的樣子,滿臉的童真稚氣,但他會在放學時回頭向筆者揮手表示再見,那被夕陽拉長的背影好像在說:“孫老師,我長大啦!你不用擔心啦!”對于孤獨癥兒童,無條件接納和關愛只是教育的第一步,教師更加需要以專業的知識為基礎開展家校合作,因為家庭和學校對于一個沒有社交能力的孤獨癥兒童來說就是全部社會。也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激發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以及特殊兒童家長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每一個特殊兒童都能夠像普通兒童一樣自主、自由地成長和發展。期待通過家校攜手,共同為兒童鋪好成長的道路,不斷推進融合教育工作的持續發展,一起托起明天的希望。
[參考文獻]
[1]溫雯.游戲治療在兒童語言障礙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21(01).
[2]趙敏,林夢菊.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兒童的差異教育[J].教育科學論壇,2021(02).
[3]秦曉杰,彭勃.融合背景下自閉癥兒童社會化交往研究——基于教育生態化視角[J].綏化學院學報,2020(10).
[4]石靜.如何開展自閉癥融合教育[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0(10).
[5]李曉丹.融合,讓教育變得更加柔軟——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閉癥兒童語言發展支持策略探析[J].啟迪與智慧(中),2020(09).
孫桂敏? ?江蘇省南京市馬臺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