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
近年來,國有企業輿論環境持續改善、正面關注度不斷攀升,國企品牌傳播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溝通,從被頻頻抹黑到總體形象漸趨客觀,品牌價值不斷提升。但網絡輿論對國企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負面刻板印象。如何最大限度扭轉、消解負面刻板印象,降低企業輿情風險,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是國企品牌傳播和價值建設的重要課題。
輿情風險是數字化時代企業面對的諸多重大風險之一,研究表明,負面輿情的發生與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之間存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將輿情風險納入重大風險管控。
近年來,國有企業輿論環境持續改善、正面關注度不斷攀升,但網絡輿論對國企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負面刻板印象??贪逵∠螅╯tereotype)是美國學者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1889-1974)于1922年提出的一種認識模式,指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并以此作為判斷的依據??贪逵∠蟆俺3S捎谶^度概括、一律化判斷或指認不當而使人類的認知行為流為情感性的好惡評判。因此也常常被稱為刻板成見??贪逵∠笥姓婧拓撁鎯煞N屬性,它影響公眾的價值判斷和輿論走向。在企業品牌傳播過程中,負面刻板印象會導致信息誤讀和價值觀過濾,損害品牌價值,是最大的潛在輿情風險點之一。
公眾對國企的負面刻板印象主要有“壟斷”“高薪”“腐敗”“低效”等,在事關國企的各類突發輿情事件中,這些負面刻板印象往往導致公眾對信息的選擇性傳播和接受,在傳播過程中又會進一步強化既有負面刻板印象。消除公眾刻板印象,有助于國企推動自我變革、贏得公眾信任和提升品牌價值,降低輿情風險。
十年來,國企在消除公眾負面刻板印象上付出大量艱苦的努力,經歷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溝通,從被頻頻抹黑到總體形象漸趨客觀的過程。2012年5月,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國企十大爭議話題關注度調查”顯示,在“您對國有企業印象如何”問題上,選擇“很差”和“比較差”的比例為61.9%,占比遠遠高于“比較好”和“很好”的選項(合計21.9%的比例)。這說明,當時公眾對國企評價整體偏向負面。而2012年以后,國有企業整體公共輿論形象和輿情健康度持續提升。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2023年4月22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國有企業輿論健康度首次突破90%。2012年到2021年,央企重大負面輿情事件從每年100余起降至每年10余起。實踐證明,刻板印象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國有企業通過樹牢正確價值觀塑造公眾認同品牌、深化移動互聯網傳播應用、創新企業傳播話語體系等實踐,使傳播內容更具針對性,傳播效力明顯提升。
一、樹牢正確價值觀塑造公眾認同品牌
以價值求共識。傳播的目標是達成共識,共識的基礎是共同的價值觀。傳播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傳播,沒有獲得價值觀認同的傳播,是無效或低效的傳播。正如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石化原新聞發言人呂大鵬所說,“在一定意義上,全部危機都首先是價值觀的危機”“我們所有處理好的輿情和危機,最后都證明一定是價值觀純正的、為公共利益和大眾利益服務的案例。捍衛公共利益有可能化危為機,悖棄公共利益則無以應對危機”。
以價值引共鳴。雖然新時代的價值觀越來越趨向多元化,但公眾仍普遍認同最基本最核心的價值觀,如關愛生命、愛國主義、尊重他人、樂于助人、社會責任等,符合基本核心價值觀的企業行為,會激發公眾情感共鳴。與其說公眾關注交流的內容,不如說更關注企業交流的姿態—是公開透明,還是遮遮掩掩;是及時回應,還是拖拖拉拉;是真誠坦率,還是敷衍了事—企業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公眾的情緒價值判斷,決定負面刻板印象是被強化,還是被削弱;是引發共鳴,還是更加對立。
以價值謀共贏。廣大國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在公眾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與特點,精準塑造凸顯自身社會價值的公眾形象和追求共贏的品牌文化。如中國石化確立了以正確價值觀為標準,按照事件性質精準應對輿情事件的機制:的確錯了時——以平等、開放、理性、建設性的態度,創造與利益相關者的對話空間,同時爭取輿論的諒解。態度所代表的價值修復才更有力量。遭遇誣陷時——堅決斗爭,將真相的查證視為一種責任,讓危機傳播主體對真相負責。局部出錯時——以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作為處理危機事件的一個標尺。企業不為價值觀有問題、損害公共利益的人買單,不傷害公司的核心價值。
二、深化移動互聯網傳播應用
國企負面刻板印象被網絡輿論所層累造成,亦需通過網絡渠道加以消解。
目前,絕大多數國企已將網絡輿情處置機制融入企業日常經營管理工作中,面對突發事件時,企業應對處置機制與輿論引導能力持續完善。2012年以來,國資央企中開設法人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的企業數量迅速增長。其中,開設法人微信公眾號的企業目前比例達98.9%;開設法人微博的央企數量從2012年的26家提升至2022年的66家,占現有國資央企的67.3%。國企“兩微一端”信息占比從2018年的22.5%提升至2022年的58.5%。企業從只注重主流報刊臺的單向宣傳轉變為兩微一端多屏互動,用“自己的網上媒體”直接與公眾溝通,表達企業意見和看法。
國企建成的這一自主、常態化、高度互動的網絡傳播體系,在信息發布、危機公關、維護形象、溝通公眾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讓國企針對不同的目標、話題和群體制定不同的傳播戰略,在消除負面刻板形象方面發揮巨大作用。通過互動,讓公眾了解到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怒,人格化的企業形象,而不是以往被媒體塑造、作為某種符號存在的刻板形象。
在利用網絡扭轉、消解負面刻板印象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網絡輿論,又應意識到網絡輿論并不完全等同于公眾輿論。據復旦大學所做的中國網絡社會心態調查統計,在網絡輿情事件中,“完全遵循‘就事論事原則的樣本占總體的44.3%,大部分時候遵循‘就事論事原則的樣本占總體的52.3%……‘相對沉默的理性的大多數正逐步成為凈化網絡的中堅力量。如何引起那些沉默的理性思考者的共鳴、獲取他們的支持,已成為爭奪網絡民意的關鍵”。如果在公共熱點事件中應對乏力,在日常傳播中缺乏溝通,圍觀中“沉默的大多數”的意見天平就會向反方傾斜。國企在日常信息傳播中發揮設置網絡議程、引導網絡輿論的主動作用,凸顯國企的公共利益屬性和對公眾利益的追求,爭取理性思考和相對溫和的“沉默的大多數”的認同,有效消解、扭轉公眾對國企負面刻板印象。
三、創新企業傳播話語體系
近年來,國企通過不斷創新表達方式、傳播形象和議題設置,以人格化傳播“顛覆”負面刻板印象,爭取“沉默的大多數”卓有成效。
創新表達方式。在淺閱讀、碎片化傳播占主導的網絡時代,通俗易懂、親和有趣的表達最容易被接受,復雜深奧的表述往往被網民忽略。這就要求國企品牌傳播改變傳統“官腔”表達方式,適應網絡語境。據調查,2013年國企對外傳播使用官方語言的信息占比超過80%,而2022年官方語言占比已下降到50%以下。
創新傳播形象。眾多國資央企在網絡平臺上努力擺脫嚴肅的傳統形象,放低身段,走親民路線。2014年起,在國資委新聞中心注冊的“國資小新”微博微信公眾號主導下,央企微博微信集中掀起了一場“賣萌”熱。從這些央企微博微信公眾號自定義的昵稱可見一斑:中國石化“小石頭”、寶鋼“小寶”、神華集團“小神龍”、中國南方電網“小赫茲”、東風汽車“風信子”、中國航天科工“航小科”、中化集團“小化”、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兵小壯”、五礦集團“小達”、三峽集團萌妹“小微”等。同時,采用卡通設計作為對外品牌形象的國有企業也越來越多。
創新議題設置。越來越多的國企摒棄傳統的“以我為主”“自說自話”思路,改變國企傳播單純“講貢獻”“夸成就”的思維定勢,重視公眾情緒和社會關切,議題設置更為多元親民,內容從抽象的數據轉向生動具體的故事,從宏大敘事轉向微觀親和,從理性說教變為注重以人性、情感為紐帶,爭取公眾認同和情感共鳴。與十年前相比,今天涉及國企的爭議性、對抗性話題明顯減少,共識性話題、理性探討的聲音增多。以往負面熱度較高的“國企壟斷”“國企低效”等負面議題也大幅減少。據統計,國資央企領域的關鍵詞從2012年前后的“國企壟斷”“高管高薪”“腐敗窩案”等演變為目前的“混改”“大國重器”“新基建”“高質量發展”“世界一流企業”“扶貧”“鄉村振興”等。
結語:
負面刻板印象的改變從來就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國企只有在透明、開放的傳播過程中不斷接收公眾的反饋、了解公眾的關切,才能切實履行好企業對社會責任和公共利益的承諾,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傳播方式,還有企業自上到下、由內而外的思維理念和管理模式。國企消除社會負面刻板印象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場破除自身痼疾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