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雪
摘 要:文學裝飾陶瓷是指以符號、繪畫、文字的形式裝飾瓷器的一種紋飾方式,而這些文學印記記錄了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本文以歷朝時代背景為依托,從陶瓷雕刻技藝的發展歷程入手,分析歷代陶瓷中逐漸顯現的文學色彩與裝飾藝術,并結合傳統陶瓷與現代陶瓷裝飾特點進行比較,指出現代青花瓷裝飾藝術的傳承與不足,針對問題提出精進具體陶瓷裝飾藝術的方式。
關鍵詞:陶瓷裝飾技藝;傳統;創新;文學
1瓷器文學裝飾藝術發展歷程
早在數千年前沒有系統文字的原始社會就已出現了瓷器,其上刻畫的豐富的紋飾和符號文字集中體現出先民的智慧。文學裝飾陶瓷這一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時期刻有原始符號標志的彩陶最為典型,這一時期陶器的圖騰、人面魚紋反映著原始的部族崇拜和風俗習慣,彩陶作為這一時期至關重要的生活和祭祀工具,而其上刻畫的原始文字符號被稱為陶文,記錄著原始社會的生產生活情況,為后世研究遠古時代的文字與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載體。
瓷器的文學裝飾藝術自出現以來經久不衰,發展持續向前從未斷代,文學裝飾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陶瓷的吉語裝飾和詩書畫裝飾兩方面,二者都體現了陶瓷在工藝上的進步、在與生活聯系上的日益緊密。先秦乃至秦漢時期諸多瓦當的吉語寄托著眾多祈福者美好的理想與真摯的情感,如秦代瓦當所刻篆書“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印證了秦漢時期人民渴望風調雨順、福祿壽喜的原始愿望。唐朝繼承前代雕刻文字的藝術,開創了詩詞裝飾陶瓷這一藝術手法,并結合現實生活情景,打破吉語這一限制,在陶瓷裝飾藝術中展現了唐朝人民的生活風貌,如唐長沙窯青釉瓷碗的詩句,“住在綠池邊,朝朝學采蓮。水深偏責就,蓮盡更移舡。”即采用了質樸的文字描繪了一幅恬淡自然的采蓮圖。宋代陶瓷更發展了文字鐫刻藝術,如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宋代書法描金刻瓷的出現,展現了宋代書法與瓷器藝術的完美結合,鑄就了中國書法刻瓷文化藝術的巔峰。元代陶瓷的文飾對前代又有所繼承創新,體現在書法體式與文學的相互映襯的創新中,即瓷器裝飾會根據詩文風格采用“真、草、隸、篆”等字體進行臨摹,如元代磁州窯瓷器的白地黑花“朝天子”長方形枕面開光內所書“左難右難,枉把功名干,煙波名利不如閑,倒大無憂患。”就以含蓄雋永、流暢自然的楷書的描繪出元代文人的避世隱居之愿。
時至明清時期,文學蓬勃發展之際,瓷器與文學裝飾藝術的聯系日益緊密,隨之進入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遂誕生了融“書法”、“文學”、“繪畫”為一體的陶瓷物件,自此,文學裝飾陶瓷已成為大勢所趨。其工藝主要體現在瓷器上雕飾的詩畫,如明嘉靖青花五彩云龍紋蘭亭序詩文大盤中蒼勁有力的字體和栩栩如生的龍紋、清康熙青花前赤壁賦山水人物筆筒中詩情畫意的境界,都反映出詩與畫的融合這一裝飾方式在彩瓷繪制中達到了絕妙的境界,足顯其彌足珍貴。而清代以詩書畫裝飾陶瓷工藝的進步,更激勵了近現代社會陶瓷藝術的發展,使得陶瓷文化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縱觀陶瓷裝飾藝術發展之歷程,足見現代中式裝飾中陶瓷藝術高妙之來由。
總而言之,以文學符號或文學作品裝飾瓷器這一紋飾手法,經歷了多朝仍經久不衰,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中華陶瓷發展至今仍保持蓬勃生機的源泉,而文學與陶瓷的緊密聯合,促進了陶瓷技藝的進步,更推動了文學創作走向更深沉的意境。
2.現代陶瓷裝飾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陶瓷藝術沿用傳承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能拋棄其文學底蘊的重要意義,縱覽現代陶瓷鑄造,亦沒有完全拋棄傳統的文學裝飾這一藝術雕刻手法。當代青花瓷藝術品繼承了傳統工藝中點、線、面交錯的技法和國畫繪制手法,講究繪畫藝術美的同時,更追求“墨分五色”的暈染效果和靈活多變的運筆手法。
然則,在現代社會中,文學裝飾陶瓷這一藝術發展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因古典文學的衰落、現代白話文的興起,現代社會審美取向日益輕視陶瓷藝術的文字美和內蘊美,而隨著富有古典文學底蘊的老一輩陶藝家的相繼離世,現代陶瓷中采用詩文書法進行雕飾的藝術品日益減少,文學意蘊逐漸凋零的陶瓷裝飾如何能保持其傳統文化的深刻內蘊的這一問題值得所有人思考,廣大陶藝工作者要將目光積極投身于推動文學裝飾陶瓷現代化的這一進程中。為了打破這一局面,處于新時代的陶瓷技藝需要有一定的創新性,故而,現在首要的任務在于將傳統技藝推陳出新,結合新形勢對原有藝術形式進行創新。
現今時代的陶藝工作者作為藝術家,既肩負著傳承傳統陶瓷裝飾藝術的重任,又面臨著被時代淘汰的風險。所以陶藝家制陶既要注重迎合現代社會各階層群眾的需求,創作新式花樣,又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裝飾材料和裝飾手段,運用現代機械噴砂或真空電鍍等手段繪畫,提高生產效率,并根據現代人民需要,刻畫古典詩句或現代詩歌于其上,進而使陶瓷藝術品更加個性化,具體應用可參見以下幾點:
2.1裝飾陶瓷的文學內容選擇
現當代瓷器繼承了傳統陶瓷的諸多樣式,如喜鵲、龍鳳等傳達先民敬天保民、萬事順遂原始愿望的吉祥動物;梅蘭竹菊松等表達文人墨客閑情逸致和高潔情懷的植物;借刻畫漁夫撐船、樵夫砍樵、耕農鋤地等勞作活動,傳遞出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的山水畫作,各種造型的陶瓷上的刻字詩詞亦展現了歷朝歷代萬民的思想觀念與內心追求。隨著時代的演變,傳統青花裝飾中優秀的紋飾沿用至今,并運用在現代陶瓷裝飾之中,但這一應用并不限于復制摘抄,而是以一種突破“型必有飾,飾必吉祥”傳統裝飾藝術理念桎梏的創作形式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現代陶瓷藝術倡導革故鼎新,即在繼承原有藝術形式的基礎上,更強調以現代人的審美取向去創造新藝術,追求形式美和意蘊美的歸融合一。
2.2瓷器樣式的創新
現代陶瓷更注重其設計的樣式與觀賞性,尋常百姓家的瓷器藝術品往往只用以擺設觀賞,而不是投入實際使用,故而,現代陶瓷藝術品在制作時,通過重新塑造體例、弧度等方式,在器型上對原有棒槌瓶、執壺、凈水碗等傳統樣式進行了繼承和改良,還創新性地創造出以平面構成的二維鑲器等新穎的形式。
現代陶瓷裝飾強調融合現代審美意識,這就對陶瓷藝術提出了新要求,倡導突破傳統青花的筆墨和構圖模式,更強調廣大陶藝工作者制陶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據現代社會的審美價值取向,改原有裝飾藝術所重視的古典詩詞為現代文學短句,將傳統瓷器上的兩面繪畫刻字改為散點裝飾和自由構圖,并在鐫刻時選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現當代文學藝術作品,結合傳統國畫與書法藝術,將現代詩歌或現當代文學典型人物形象鐫刻于陶器之上。
3.結語
陶瓷作為中華文明經久不息的見證之一,彰顯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文學裝飾陶瓷這一藝術的傳承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現代的陶瓷裝飾藝術在保持應用其原有的繪畫、書法方式之余,更要順應時代進行創新,展現其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董亮,董偉.漫談文學裝飾陶瓷的演變歷程[J].中國陶瓷,2005,(01):75-77+80.
[2]余鋒.陶瓷藝術反映文學題材的法則[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6,(02):25-31.
[3]余鋒.文學與陶瓷藝術[J].景德鎮陶瓷,1997,(02):24-34+20.
[4]雷成華.現代青花陶瓷裝飾的創新和發展[J].陶瓷研究,2012,30(0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