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守德
摘 要:針對中學地理課堂學習評價中普遍存在“重學習行為,輕學習成果”的現象,本文以“森林的生態效益”主題教學為例,通過課標、情境和問題的處理與融合構筑評價基礎,通過師生的分工和協作設計評價量規,通過以評促學、賦分評價和增量評價的實踐拓展評價應用領域,提出了基于SOLO分類理論開展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實踐路徑,為科學合理評價學生學習成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做出了積極探索。
關鍵詞:SOLO分類理論;中學地理;課堂學習成果;評價量規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6-0059-04
SOLO 是“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英文簡寫,中文譯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SOLO分類理論將學生對于某一具體問題的回答,按照理解水平劃分成五個不同的層級[1] 。基于該理論,教師可對預期的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水平分級,對每一個水平層級學習成果的思維特征進行歸納。以此為參照,對實際的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剖析和分級,獲得學生學習成果水平分級的“證據”和“結論”。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后續教學進行調整,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本文踐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開展基于“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分類理論的思維結構評價[2]。
一、多種要求融合,構筑評價基礎
信息豐富且暢通是高效學習場域的重要標志。學習情境承載著學習過程中需要提取和應用的信息,探究問題引導著信息流通的方向和密度。兩者協同交互,為學習活動提供支撐,為學習評價構筑基礎。通過創設情境,教師為學生提供實際、具體的學習背景,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觀。同時,在學習情境中布置任務,并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從而促使信息更加暢通。
以“森林的生態效益”主題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如下情境并布置任務。情境:我國云貴高原地區以家族聚居形式形成的某傳統村落,背靠高山密林,生活和生產用水取自從山上流下的溪流。幾百年前,該村落就規定:“所有人不得上山砍樹,以免觸怒山神,降下災害……”。學習任務:從地理角度談談對這條族規的理解。
1.課程標準支撐,活動有據可依
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實踐的重要依據。學習活動的開展,應有利于學生落實課程目標,達成內容要求。上述情境與探究問題很好地滲透了地理核心素養,并覆蓋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地理1“水循環”“自然災害”、選擇性必修1“地表形態”“陸地水體”、選擇性必修3“自然保護區”“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相關內容要求[2]。
2.情境適度提煉,信息精準傳遞
為了學生能夠開展有意義的探究,學習情境應該來源于現實,且兼顧情境的“真實性”和“可閱讀性”。為了保證情境的真實性,不宜對情境進行過度地抽象,以免“越俎代庖”,限制了學生信息處理的自由度;為了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情境的表述應盡量通俗易懂,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上述情境中提到的“族規”內容,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類似的表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人地協調觀的樸素體現。情境的語言表述對中、小學生基本不會產生閱讀障礙,能保證學生對情境的充分理解。
3.情境內容豐富,要素關聯密切
要素關聯是發展地理綜合思維的基礎。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涵蓋自然和人類社會領域各個地理要素之間的關聯,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素養。上述情境中不僅涉及位置、地貌、氣候、生物、河流、自然災害等自然地理要素,還涉及聚落、生產、生活、地域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眾多地理要素之間的關聯,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構建地理邏輯思維體系。
4.探究問題開放,思維兼收并蓄
在開放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容易被局限在一個特定“領域”,從情境中獲取信息具有較大的自主性,對自身內在知識體系的掃描覆蓋面更廣,有利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發展更高理解水平層級的思維。上述探究問題“請從地理角度談談對這條族規的理解”的限制性條件是“從地理角度”,有著深刻的內涵和寬廣的外延,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并提供了相應的探究空間;問題沒有規定必須給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可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價值判斷并對結論開展探討和論證;在地理學科價值觀念引領下,通過思維的收斂,得出一致性較好的回答。
二、多元主體協作,設計評價量規
評價量規是進行學習成果評價的參照與依據,評價量規的品質決定了學習成果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通過評價量規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的要求和目標,幫助學生達成“高質量”的學習,也能指導教師的教學設計,以更好地達成地理課堂教學高效率[3]。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學習和評價,可以通過學生、教師之間的共同參與、雙向互動來設計評價量規。
1.學生學習、踐行相關理論
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知道較高的理解水平層級具備什么樣的特征時,學生才會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學生在剛接觸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評價時,需要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加深對不同水平層級“需要記憶的內容”“利用線索的方式”“典型的回答模式”等特征的理解。教師可提供較為完善的評價量規供學生學習借鑒;也可引導學生邊做邊學,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嘗試自行優化評價量規。對于某一具體學習任務而言,如果學生參與了評價量規的設計,加深了對評價標準的認識,就會在開展學習活動前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參照不同水平層級的要求來完善自己的回答,努力“跳起來摘果子”。學生熟練掌握評價方法,也為后續開展多元評價活動奠定基礎。
2.教師搭建、完善評價框架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評價量規的設計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設計者不僅需要深刻理解相關理論,還需要具備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所以評價量規的設計要依托學科教師團隊來完成。特別是高水平層級的學習成果樣例,難以從學生的回答中完整歸納出來,更多依賴于教師的團隊協作。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教學經歷及認知結構,對同一問題秉持不同的看法。在評價量規設計過程中,教師先獨立研究問題并撰寫學習成果樣例,然后再一起對各水平層級的樣例進行充分交流探討,梳理樣例的學理邏輯,提煉樣例的主要觀點,提升樣例的示范性,擴大樣例的覆蓋面。
3.學生提供、補充樣例素材
學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有精彩的生成,所以學生的回答是樣例創作的重要原料來源。在學生學習完成后,對于評價量規中未能覆蓋到的學生回答進行分析,梳理其思維脈絡,吸納其合理的部分,對樣例內容進行修改和補充,進一步提升樣例的典型性和覆蓋面。
在師生協作下,即可設計出問題“請從地理角度談談對這條族規的理解”的評價量規(表1)。有時候學生的表現不會和某一個水平層級完全吻合,而是處于兩個水平層級的過渡階段,亦屬正常現象。
三、多維領域實踐,拓展評價應用
當學生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后,可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及學生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并選用恰當的技術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定性和定量、過程性和終結性的全面評估,達成指導教師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等目標。
1.以評促學,錨定教學起點
課堂上評價的首要目的是利用評價的結果指導后續的教學活動。學生的思維水平不同,教師的教學內容也應有所區別[4]。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著眼于大多數學生目前的理解水平,為學生提供高于其現有水平半級或者一級的學習內容,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在情境及問題探究中,可采用以下策略來加強教學的針對性:①若大多數學生處于無結構水平,說明學生在理解情境和問題時遇到了障礙。教師需要對情境和問題呈現的方式及內容進行調整,以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②若大多數學生處于單點結構水平,說明學生對水循環相關知識的掌握不夠到位。教師可引導學生復習水循環的各個環節,建構完整的水循環示意圖,歸納植被對水循環的影響特點,幫助學生理解植被“涵養水源”及“保持水土”的含義,拓展知識的廣度,完善相關知識體系。③若大多數學生處于多點結構水平,說明學生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理解不夠到位。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人類活動與整體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進一步提升綜合思維素養。④若大多數學生處于關聯結構水平,說明學生已達成預設的大部分學習目標。教師下一步著重聚焦于發展學生的抽象能力、演繹能力,引導學生將地理原理遷移到其他情境中的其他問題的解決,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思維,推動地理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2.賦分評價,兼顧深度廣度
對于一個具體問題,學生回答的理解水平層級反映了學生學習的深度,而回答的知識覆蓋面反映了學生學習的廣度。教師可利用合適的賦分規則,統籌評估學生回答的理解水平及知識覆蓋面的達成情況,實現兼顧深度和廣度的評價。參照表1標準,可對不同理解水平、不同完整度的回答依照如下規則進行賦分:①無結構:0分。②單點結構:1分。③多點結構:1分×點數。④關聯結構:多點結構分值+1分×線索之間的關聯數量。⑤拓展抽象結構:關聯結構分值+1分×抽象原理或遷移原理的數量。
3.增量評價,著眼思維發展
利用SOLO分類理論,還可測量學生在一個學習階段之后的思維水平的變化,評估學生的學習進步情況,落實過程性評價要求。學習階段可以較長(如一學年),也可以較短(如一節課)。
(1)見微知著,異質比較
在學生剛剛入學的時候,依托具體的學習任務,評價某個學生或者某群體學生的平均理解水平層級。經過一個學年的學習后,再用其他不同的學習任務進行評價,通過前后對比,評估學生在一年的學習中理解水平層級的變化。雖然前期評價和后期評價依托的任務是不同的,回答也是不同的,但是SOLO分類理論能夠從不同問題的回答中抽象出理解水平層級,將不同問題的不同回答放置于同一“天平”上進行衡量。
(2)即時評價,同質比較
在課前,依托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評價學生的初始理解水平層級和知識掌握情況。在一節課的課堂學習活動結束后,讓學生再次回答同一個問題,評價學生學習后的理解水平層級和知識掌握情況。通過前后對比,可以比較精準地衡量學生在某一節課堂上知識、能力的提升情況,為進一步評價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信息參考。
總之,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評價有利于拓寬教學思路,為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提供契機;同時也有利于協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一致性,使教學的有效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澳〕彼得斯,科利斯. 學習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M]. 凌飚,張洪巖,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高偉.用評價量規為教學保駕護航[J].地理教育,2016(3):55-56.
[4] 王園園,張廣花.基于思維結構評價的地理教學設計研究——以2017年版課標地理1“土壤”為例[J].地理教育,2019(S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