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懷古詞;比較研究;修辭分析
探求歷史的深沉回響,汲取過往的經驗智慧,王安石、蘇軾、辛棄疾這三位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大師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寫下了對眼中景的感悟,以及對歷史過往的追思。他們用不同的寫作手法和情感表達,寫出意義深遠且韻味無窮的懷古詞,為后世留下了寶貴遺產。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用綿密溫婉的筆墨,回顧了金陵這座六朝古都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底蘊。詞中不僅描述了金陵的自然風光,也包含對國家興亡與朝代更迭的感悟。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赤壁之戰為背景,通過描繪月夜赤壁的壯闊景象,喚起記憶中的英雄豪情,寄托了作者對人生無常和歷史滄桑的深沉感悟。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將在京口北固亭上的隨感與歷史景象交織在一起,抒發對英雄人物以及國家興衰的深切感慨。北固亭曾是觀賞長江美景的絕佳之地,歷史上不少英雄豪杰曾在此處留下足跡,辛棄疾通過這一地理標志,引發對往昔的追憶和哀嘆。
盡管三首詞所懷古的對象與地點各異,創作背景、作者身份和心理狀態也不盡相同,卻有著共通之處。它們都以深厚的歷史積淀作為源泉,通過對古戰場或遺址、對歷史人物的描寫,抒發了對歷史的哀思、對英雄人物的敬仰,體現了宋代詞人獨有的歷史感知和價值追求。在表達風格上,這三首詞有著各自獨到的情感抒發和豐富的藝術表現。無論是王安石持重內斂的情致,蘇軾豪放灑脫的風格,還是辛棄疾壯闊有力的筆觸,均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表現力,描繪了戰爭與和平、成王敗寇的歷史畫卷,也展現了三位詞人在不同時期的心理歷程和歷史擔當。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這三首宋詞進行分析,比較研究其異同。
一、即景感懷,同中有異
在宋代的詩詞中,懷古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沉的歷史內涵,成為文人墨客表達對歷史和前輩的緬懷之情、對國運興衰的深沉思考的重要載體。這三首詞將情景交融與歷史感懷巧妙融合,各自又有獨特的章法和寫作思路。
首先,三首詞在立意上均展現出了相同的特點。無論是六朝古都的金陵、黃州的赤壁磯,還是鎮江的北固亭,詞人們都通過即景感懷的方式將個人的情感與歷史哲思相融合,實現了從自然景觀到歷史感悟的跨越,并在此過程中透露出對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的深沉思考。這種從特定歷史場景出發,通過對環境細節的描摹,觸發對過往事跡的回憶和情感共鳴的呈現方式,使得三首詞在立意構思上形成了鮮明的共性。
其次,三首詞的創作心理不同。《桂枝香·金陵懷古》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罷相,任江寧知府時期,作者雖處江湖之遠,但心系國事,即使面對色彩明麗的金陵之景,也不忘士大夫的使命與擔當。《念奴嬌·赤壁懷古》更偏向個體對宇宙人生的探索,此時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仕途失意,人生困頓,試圖在自然風物中尋找情感的突破口。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人,由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他在千古江山中尋覓英雄,期盼收復失地,北定中原,但在得知朝廷要北伐的消息后卻憂心忡忡,并用歷史上倉促北伐的故事來委婉勸諫統治者要認清形勢。三首懷古詞中均有詞人對歷史的憂嘆,因創作心理與詞人個性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創作特色:王詞中有對當下局勢的理性思考,蘇詞中有豪邁與達觀,辛詞則由興亡的對比表明自己為國效力的忠心。
最后,三首詞在具體寫作手法和表現形式上各具特色。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采用了先寫景后抒情的表達方式,上片寫金陵之景,下片抒懷古之情,通過對金陵古跡的描繪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抒發自身的慨嘆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章法緊湊,以實景引虛境,虛實互用,通過寫赤壁的自然風貌來聯想和追溯歷史。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章法多變,即景入情、情景交融,以具象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遺跡引出抽象的歷史哲思。此外,三首詞在語言運用上也各有特色。王安石的詞語言華美,“清空中有意趣”[1],表達了士大夫憂慮國事的情懷;蘇軾的詞語言奔放,開闊明朗,流露出深沉的感慨和思考;辛棄疾的詞語言質樸,激憤沉郁,充滿了激昂的豪情和壯志。三首詞雖都借景抒情,筆下的景卻風格迥異。《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彩舟云淡,星河鷺起”,所展現的是一片色彩明麗的金陵風光圖,可謂麗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亂”“驚”二字極言赤壁磯之壯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的皇帝行宮如今成為百姓祭祀的祠廟,字里行間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凄涼,可謂荒景。這些不同的語言風格以及景物擇取方式,使得三首詞風格各異,各有千秋。
雖然這三首懷古詞在立意構思上有相似之處,但在具體的寫作手法、表現形式和語言運用上各具特色。這些不同的特色使得三首詞在表達同樣的懷古主題時,呈現出了各自獨特的藝術風貌,共同成就了宋詞中感懷舊事的典型篇章。
二、懷古之情,興亡之嘆
在宋代詞壇上,懷古之情與興亡之嘆是許多詞人筆下的主題。這三首詞便是其中的佳作,雖然都表達了對歷史興衰的深切感受,但在表達方式和主題思想上各有千秋。
從表達方式上看,三首詞都采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側重點各有不同。《桂枝香·金陵懷古》上片以描寫居多,通過議論的方式收束景物的描寫,極言金陵風光之美;下片議論、抒情相結合,“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表明登高懷古空談榮辱是沒有意義的,應該去思索改變當下的局面,“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展現了對歷史變遷的深刻思考,這種表達方式既有對歷史滄桑的感慨,也有對個人理想的堅守,使得整首詞充滿了對時代和現實的深刻反思。《念奴嬌·赤壁懷古》以月夜對話的形式,將當前之景與古代經典場景相互融合,融理入情,情理相生。[2]蘇軾通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起興,以及“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感慨,表達了對歷史中那段驚心動魄歲月的回顧和對英雄輩出時代的慨嘆。這種夾敘夾議既有對歷史的深情回顧,也有對人事更迭的無奈感嘆,使得整首詞充滿了深沉的歷史基調。如果說蘇軾是對歷史、人生的思考,那么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則在歷史的慨嘆中融入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整首詞以議論為主,以英雄豪情與國家命運交織的方式展現了懷古之情,通過對歷史遺跡的描繪,如“烽火揚州”和“佛貍祠下”,以及對個人英雄情懷的抒發,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達了對盛世榮光一去不復返的哀嘆和對國家前途的憂慮。這種表達方式既有英雄豪情的激昂,又有壯志難酬的沉痛,使得整首詞充滿了復雜的情感。
從主題思想上看,這三首詞雖然都表達了對歷史興衰的深切感受,但在具體的主題上各有側重。《桂枝香·金陵懷古》強調了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反思、對理想的堅守。《念奴嬌·赤壁懷古》強調了自然景物與人事興衰的相互映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強調了個人英雄情懷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
這三首詞作不僅僅是在描寫風物,更通過懷古的方式印證了詞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積淀。王安石的沉郁,折射出對國家興衰的擔憂與對個人使命的追問;蘇軾的超然,顯現出對生死的豁達與對歷史的審視;辛棄疾的豪放,透露出對往昔輝煌的無盡向往與對現實的不滿。它們各有千秋,在宋代文學史上共同譜寫了懷古詞的絢爛篇章。總的來說,這三首詞各傾注了詞人的個人情感和時代感知,使懷古之情與興亡之嘆共鳴,形成了宋代詞壇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三、用典表意,各抒情志
在宋代詞壇,運用典故來抒發情志是詞人高超藝術手法的體現。王安石、蘇軾、辛棄疾的懷古詞均借鑒歷史典故,通過細膩的描摹和深沉的情感,傳遞了對歷史的深沉思考。從這三首詞中,我們可以看見詞人巧妙地結合典故與景物,展現各自的情志與哲思。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借用陳后主貪歡誤國的典故,悲嘆歷史的興衰更迭;接著話鋒一轉,一改前人懷古悲嘆興亡的陳調,指出要使亡國之音不再重演,應奮起變革,有所作為;最后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警醒在位者切勿荒淫誤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借助對長江的描寫和對歷史英豪的追憶,暗示歷史的變遷和個人對于時代變化的深刻思考。“大江東去”象征著不可逆轉的時間,“浪淘盡”則提示了歷史洪流中人物的涅槃與重生。蘇軾通過“三國周郎赤壁”等典故,展現了自己既寬廣又深邃的胸襟和對過往歷史的尊重。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及“無覓孫仲謀處”“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佛貍祠”等典故,暗喻歷史上的興衰和英雄的悲歌。這里的千古江山、舞榭歌臺、尋常巷陌,既是現實地理的寫照,也隱含了對歷史的感慨,暗示了歷史的滄桑變遷。[3]通過運用典故,辛棄疾將個人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對往昔英雄的懷念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位詞人在各自的作品中均巧妙地運用典故,既有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對個人情志的獨到表達。他們通過歷史典故來引發讀者的聯想,巧妙地將個人感慨與對歷史的理解融為一體。
綜上,通過比較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三首詞的寫作背景和詞人自身經歷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宋代文人對于歷史的思考與情感,對于興衰成敗的感慨和對個人所處時代的定位。三首詞聯讀,不僅能使學生提升對于宋代懷古詞的整體認知,更為學生理解詞人的歷史情緒和藝術創造力增添了新的視角。由此,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領會宋詞的藝術魅力和時代價值,以及它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