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以單個“現實的個人”的富裕為前提。以馬克思感性活動原則構建的“現實的個人”區別于西方“原子式個人”,以感性活動原則為指導,“現實的個人”的富裕是對人的自由自覺勞動的需要、是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協同發展的需要、是對個體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需要。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是以他人為限制,而應以他人為條件,在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上要以整體帶動個人,個人趕上整體,要將人理解為歷史的個人,正視個體差異,以逐步富裕推進共同富裕。
關鍵詞:感性活動;共同富裕;馬克思
中圖分類號:A81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2-0181-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1]共同富裕不能等同于平均富裕,新時代的共同富裕思想也需契合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馬克思認為實現共產主義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每一個人”在馬克思看來就是“現實的個人”,他區別于近代西方哲學的“原子式個人”,只有把握住馬克思“現實的個人”這個概念,才能正確理解馬克思論及的自由發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明確地將“現實的個人”表述為人的一切感性活動,以感性活動原則建構的“現實的個人”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同樣也是解讀中國共同富裕現實路徑的唯一鑰匙。
一、“原子式個人”與“現實的個人”
馬克思早在其博士論文中就研究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理論,原子理論是近代西方哲學視域下原子式個人的理論濫觴。“‘原子式個人’不僅是近代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基本原則, 而且是全部資產階級社會科學的基礎和核心。”[3]馬克思認為,“原子是沒有需要的,是自滿自足的;它身外的世界是絕對的空虛,也即是說,這種世界是沒有內容的、沒有意義的、空洞無物的,正因為原子是萬物皆備于自身的。”[4]321我們從語義上考察利己主義者就能發現,這一詞匯就是一種體現人與人之間相互排斥的關系的表達,而原子與原子之間就是相互孤立、排斥的關系。而社會,在其本質意義上就是人與人的聯合關系,因此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絕不是原子。”[4]321
現代市民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為何會形成自己就是原子式個人的錯誤理解呢?馬克思認為是因為從“人的依賴關系” [5]52的社會形態轉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5]52的社會形態后,個人擺脫了依靠身份、社會地位才能獲取生活資料的生存路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必須擁有貨幣才能擁有生存的權利。這也就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認為自己依賴的僅僅是商品、貨幣和資本這些看起來與人無關的物,從而認為自身可以擺脫自然、血緣的束縛,成為能夠孤立存在的原子,而恰恰這只是現實中需要吃喝穿住的人想象中的個人,并不是“現實的個人”。因為他們只依賴貨幣,才會把富裕簡單地理解為貨幣財富的積累,并將共同富裕簡單理解為貨幣財富的平均主義。
“現實的個人”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始概念,現實的個人同時是歷史的個人。歷史的前提是人的肉體存在,動物也需要滿足肉體生存,但它們沒有歷史的存在,就是因為人不僅生存著,同時知道自己生存著,這個“知道”不是理性地認識到,而是人能在其感性活動中歷史地建構其感性存在。
二、感性活動原則建構“現實的個人”
考查“現實的個人”,不得不先考查人的肉體存在,“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4]209,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因為人每時每刻都依賴對象而存活,就連呼吸也需要空氣這個對象的存在。感性在馬克思看來,就意味著對象性,意味著受動,因為離了對象就沒法存活。而如果一個自然存在物能感到它自己是受動的,那么它就能有主動的激情存在,如果連受動都感受不到,則不可能會感覺到主動的激情與熱情。所以馬克思認為,“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4]211
對感性活動的理解,其實就是對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理解。感性即是活動,人在意識到自己的受動性時就已經在發揮主體性力量了。我們不是在認識到一樣東西是錘子時才開始把它當錘子使用,而是在把它當錘子使用時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具有錘子功能的物品。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伴隨著時間的實踐活動,人花費時間去找到“上手的東西”[6],這就是整個活動的過程。因此,馬克思指出,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4]519條件一詞本身就是活動的前提,馬克思說“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意味著它隨時處于自己的感性活動之中。感性活動原則是馬克思建構其“現實的個人”的哲學原則,只有將“現實的個人”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人才能具有時間意義上的歷史性,人才是歷史的人,人類社會的歷史才得以成立。
“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4]193現實的人就是其感性活動本身,人類社會就是現實的實踐活動,而人與自然主客二元對立在感性活動中將不復存在,人就是他吃進去的自然。擺脫所有社會關系談人的自由獨立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幻想,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501馬克思指出,西方人權下的自由是“可以做和可以從事任何不損害他人的事情的權利”,[4]40他人像一堵墻,將人的自由限制在一定范圍內。而事實上,“這種自由使每個人不是把他人看作自己自由的實現,而是看作自己自由的限制。”[4]41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就不能將他人作為限制,而要通過感性活動建構與他人的關系從而達到自身發展目的。
三、感性活動原則對共同富裕現實路徑解讀
(一)對共同富裕之“富裕”標準的解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共同富裕追求的標準,“富裕”要體現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方面,美好生活更是一種感性體驗,強調個體對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感性需要。
1. 富裕是對自由自覺勞動的需要
人類賴以生存的方式是勞動,而資本主義社會中雇傭工人的勞動是與人相異化的勞動。要考察社會主義社會下的勞動,非要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去尋求線索,因為“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4]18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1]馬克思同時指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相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4]537人要駕馭自發分工的力量,就意味著人要主動地尋找自己的主體性領域,形成自覺分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能無限吸收資本主義生產成就,社會需要被全領域、全過程地充分激發,人們在選擇其賴以生存的勞動時將更多地傾向發揮個人智慧、才能,富裕是對這一自由自覺勞動的現實需要。
2. 富裕是對物質精神生活協同發展的需要
時間因為人具有社會性,時間的社會性結構里,可將其分為生理時間、勞動時間和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7]生理時間相對穩定,人需要睡眠休息、繁衍后代等,而勞動時間和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在資本主義社會被異化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資本積極地使整個社會的勞動時間不斷縮減,但是卻將騰出來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變成剩余勞動。馬克思認為,財富的尺度絕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為精神生活創造了自由時間,以勞動時間為尺度的勞動價值論只會造成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的抽象對立。自由時間的主體性占有標志著人對勞動時間的征服,“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5]20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種感性意識,這種在人的感性活動中存在的意識,[8]也是人們進行感性活動的沖動和熱情,它將人的感性活動引向積極的方向。人民只有占有足夠的可自由支配時間,作為這一時間的主體進行充分的學習和訓練,以進入直接生產過程或奮斗過程。精神生活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自我學習、自我鍛煉、自我實現的奮斗生活,最終將促進物質生活的協調發展。
3. 富裕是個體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9]美好生活需要不是一個量化標準,而是一種感性體驗,共同富裕追求的生活品質是讓人在現實生活中體會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民富裕生活的基礎。安全感不僅來自人身、財產安全,更在于人民對當下生活的篤定和對未來生活的期盼。如果人民生活在一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那么對當下和對未來的預判將是積極的,積極的期待就是正向的感性意識,才能帶來富有激情、熱情等主體性能量的感性活動。人民對富裕生活的獲得感來自對發展成果的共享反饋,中國歷經40余年的改革開放發展,這期間實現了全面小康,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每個“現實的個人”在其感性活動中收獲了對其對象性本質力量的確證。幸福感是人的最高層次需求,而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是一種幸福。富裕生活是為人民帶來幸福感的生活,這不僅意味著人能在其勞動中肯定自己,同時也代表著人民能充分享受自己可支配的自由時間,將自由時間轉化為奮斗時間,在奮斗這一感性活動中獲得幸福的感性體驗。
(二)對共同富裕之“共同”思想的解讀
共同富裕的“共同”要求實現全民富裕,一個都不能掉隊。在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上,原子式個人的富裕并不能成立,無論是勞動時間還是自由時間,人都是在社會關系之中,“共同”意味著單個“現實的個人”的富裕要以他人為輔助,他人不再是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限制,而是條件。
一是要求全體富裕。在實現的路徑上,要求通過整體帶動個體,個體趕上整體,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10]人的天賦、秉性、才能各有差別,所占用的自然和社會關系資源也不盡相同,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是客觀現實,而先富的人們并不是與待富者毫無關系,先富者是在后富者的幫助下才能利用發展先機富裕起來。中國的先富帶后富不是一種掠奪、分離、對抗關系,而是一種互助關系。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幅員遼闊的大國,無論是城鎮地區還是農村地區,工人群體還是農民群體;交通便利的東部沿海還是廣袤無垠的西部內陸,只有化風險為機遇,化劣勢為優勢,發揮人的對象性主體力量,才能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以期望過上富裕、美好、幸福生活的感性意識激發人民的感性活動創造,共同實現全民富裕。
二是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協助共贏,共同富裕是共建富裕,共建要求集體主義發揮最大作用。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馬克思論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論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一直堅持人是以他人為對象實現其社會性。以原子理論為指導的西方個人主義思想其實質是將人隔離、孤立。要實現共同富裕,就要求每個“現實的個人”需要以他人,以集體作為自己對象性本質力量實現的條件。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富裕生活,只能依靠集體的力量,一個國家要達到共同富裕現代化成果,只能依靠群眾的力量。一方面,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政策支持和方向引領,要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另一方面,要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輿論引領中,強化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互幫互助的共建思想。讓每個人都能在共同富裕共建過程中共享發展成果,認識到助他亦是助我。
三是要求正視差異,以逐步富裕推進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同步無差別的富裕。如果將共同富裕理解為同步富裕、平均富裕、同等富裕,則又陷入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學意識形態陷阱。歷史的前提是肉體的個人,肉體的個人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工業品,也不是無差別的原子,他是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正視人與人之間的肉體生理條件差異、個人成長歷史差異,即正視共同富裕并非無差別的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11]。要先共建,才能做好共享。發展尤其要做到暢通底層人民向上流動的渠道,讓社會上人人都能夠公平地享有發展進步的機會,鼓勵勤勞致富。要充分理解人就是它的感性活動,人是一個歷史主體,它的發生、發展都帶有自己所處物質生活條件的限制和約束,共同富裕是人歷史的富裕,不是想象中象牙塔式一蹴而就的平均主義富裕。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共同富裕需要尊重群體中“現實的個人”的差異,因此要以逐步富裕推進共同富裕。
綜上所述,共同富裕這一發展目標具有其歷史條件與基礎,因為改革開放的前期積累,使得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了當前最主要、最緊迫的矛盾。只有將人理解為其感性活動,理解為“現實的個人”,才能準確把握我國目前的主要矛盾,才能為共同富裕思想提供具有現實意義的路徑解讀,才能為奮斗找到腳踏實地的哲學根據。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 求是,2021(20):4-8.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 馬擁軍. 馬克思恩格斯論原子式個人——兼及改革開放40年來個人與集體關系的變化[J].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8, 12(03):51-61.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1.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6] 王德峰. 讓歷史唯物主義真正出場——對“現實個人”概念的存在論探討[J]. 云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1):16-23.
[7] 鄭偉,曹一迪. 馬克思“自由時間觀”的闡釋模式分析[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3(01):71-77.
[8] 王德峰. 論馬克思的感性意識概念[J].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5):3-8.
[9] 項久雨,王永杰.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發展歷程和時代進路[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0):5-16.
[11] 習近平. 致“紀念《發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國際研討會”的賀信[N]. 人民日報,2016-12-05-(01).
[10] 丁任重. 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N]. 人民日報,2023-5-23(01).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