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南陽烙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亦稱烙花、燙畫、火筆畫,是以溫度在300 ~ 800℃的烙鐵代筆,利用炭化原理,在木板、宣紙、絲絹上勾勒烘燙,達到近似中國畫墨分五色的筆墨效果,被譽為“世界藝林一絕”。
2021 年,“烙畫(南陽烙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 -125。
南陽有“三寶”——烙畫、玉雕、《出師表》。南陽烙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久負盛名的傳統手工藝藝術。探究南陽烙畫的傳承與發展,不能不提及南陽烙畫項目保護單位南陽市烙畫廠。這些年,市烙畫廠在總結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兼取其他畫種之長,將古老的烙畫技藝發揚光大。他們守望烙畫,也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他們把筆觸伸向生活中、落在時代里,創作符合現代人生活及審美需求的作品,為烙畫技藝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文化與經濟相結合的良性發展。
歷史淵源
據史書記載,烙畫起源于西漢時期,興盛于東漢時期。
到了20 世紀20 年代,烙畫已成為一個特殊的手工行業,烙畫品也因成為南陽頗有名氣的民間藝術品而享譽中國。
在南陽市烙畫廠烙畫車間內,墻面上懸掛著不少經典烙畫作品,其中,有兩幅人物烙畫十分搶眼,一幅是民間傳說的“烙畫王”李文,另一幅是史書記載的清代烙畫傳承人趙星三。從這兩幅個性十足且極具藝術真實感的畫中,可讀出南陽烙畫的“前世”及歷史演變。
“烙畫王”李文的故事,不少南陽人都能講幾句。據傳,西漢末年王莽攆劉秀,危急之時,劉秀被南陽城烙畫工匠李文救下。李文擅烙畫,無論是尺子、筷子,還是手杖、扇墜,經他一烙燙,各式各樣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躍然其上,劉秀稱帝后封其為“烙畫王”。這是關于烙畫起源的一個傳說。
而趙星三卻是有史可考的一個人物。據志書記載,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 年),擅長繪畫的南陽府文吏趙星三有一次頓生畫興,以燒紅的煙扦代筆,在煙槍桿上信手烙燙作畫,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繼而又在其他木玩上施藝,均獲成功。其遂潛心研究,久而久之琢磨出一整套烙畫工藝。其烙畫作品逐漸成為達官貴族之間禮尚往來饋贈的佳品,以至作為南陽貢品進入清宮,一些烙畫上品頗受皇親國戚的青睞。
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南陽烙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南陽市烙畫廠廠長李哲介紹說,20 世紀20 年代,烙畫已成為南陽頗有名氣的民間藝術品,享譽國內。當時,南陽城內專賣烙畫的店鋪有六七家,其中以方玉堂的“福聚恒”最為有名,生意興隆時日進斗金,產品遠銷北京、天津、西安、開封等地。到20 世紀40 年代初,單“福聚恒”一家,店員藝人就有30 多人。1928 年,《河南新志》把南陽烙畫列為“中州特產”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視烙畫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組織流散藝人成立了南陽市木質章盒互助組,后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南陽市烙畫廠。
民俗特色
烙畫在其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建立了許多符合自身審美要求的構圖法則,有“之、甲、由、則、須” 五字法的形象概括描述?!爸弊执碜笸朴易?,“甲”字代表上重下輕,“由”字代表上輕下重,“則”字代表左實右虛,“須”字代表左虛右實。
烙畫講究布勢,即所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有的烙畫雖然技術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卻雜亂無章,這正是對“勢”的把握不夠所致。
“勢”的存在形式可分為橫勢、豎勢、曲勢、斜勢、團勢、放射勢。畫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勢”的把握也就越復雜,越難以控制,同時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烙畫的畫面構成要有主有賓,不能喧賓奪主,常用的方法有主體居前、主體居中、主體居大等。
烙畫形象素材的取舍要根據繪畫風格和畫家的個性追求具體分析。形象素材過多會使畫面繁雜噦唆、畫蛇添足,削弱主題;形象素材過少則又不足以說明主題。
“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清人鄧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畫面中“疏”與“密”的關系。烙畫中的各種物象及線條的安排應該有疏有密,從而產生有節奏、有彈性的藝術效果。
烙畫太虛,則畫面會感覺太空,稀軟無力,輕飄而無所歸依,必須以實補之定神;太實則又會造成畫面凝重阻塞,難有喘息之地,要以虛來調節緩沖。
烙畫的章法常以“開合”作為構圖布局。所謂開合,也叫“分合”,“開”即開始,“合”即結尾的意思。有開勢就要有收勢,只有開合處理得好,畫面才具有完整性。
傳統的葫蘆烙畫基本都留有空白,空白同形體、線條、色彩一樣,是構成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烙畫上幾乎所有構成因素都和對比有關。對比在烙畫構圖中的表現有疏密對比、聚散對比、大小對比等。
烙畫造型藝術中的均衡,指的是利用不同分量的形體、色彩、結構等造型因素,在畫面上達到力的平衡,以求得莊重、嚴謹、平和、完美的藝術效果。
烙畫色彩的使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色彩的和諧、色彩的對比、色彩的冷暖明暗之分、色彩的動靜收放之別。
背景是主題內容的補充部分,因此烙畫的背景處理應注意選取符合主題思想的素材,且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練。
對于沒有一定功底的烙畫愛好者來說,拓稿是進行烙畫底稿創作的最好辦法。
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陽烙畫既能表現出中國畫的細致工筆與粗獷寫意,還兼有素描和水彩技法,甚至還具有版畫的雅情意趣。
南陽烙畫不用任何顏料,只需一支烙筆,便可在竹木、宣紙、絲絹上創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蟲魚等各種各樣的烙畫作品,堪稱“世界藝林一絕”。
南陽烙畫藝術特色
南陽烙畫的主要工序有構圖、選材、起烙樣、烘燙、題款、裝裱等,通過控溫技巧,在不同材料上勾畫烘燙而形成,與其他繪畫有著相通的造型方法。但烙筆工具的使用使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技法有平烘、撕毛、點皴等,題材涵蓋人物、山水、花鳥等。
南陽烙畫有構圖、布勢、主賓、取舍、疏密、虛實、開合、空白、對比均衡、色彩、背景、拓稿等基本技法,烙畫用烙筆代替了中國畫的毛筆,將施藝的材料由宣紙、絲絹擴大到竹、木、葫蘆、貝殼等材質上。
烙畫作品一般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清晰秀麗,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使其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別具一格。經渲染、著色后,可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另外,還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使傳統烙花藝術錦上添花。
烙畫藝術是一種民間藝術,是以烙花工藝筷子為主發展起來的。它根植于民間,所以烙畫本身既受到農民的喜愛,又受到上層社會人士的青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陽烙畫既能表現出國畫的細致工筆,也能展現出國畫的粗獷寫意,還可兼有西畫的素描和水彩技法,甚至還有版畫的雅情意趣。
拓展題材 作品反映時代
非遺要想獲得蓬勃長久的生命力,就需要回歸生活,擁有時代的地氣和溫度。南陽烙畫就是這樣,雖為一門古老的技藝,卻緊跟時代,內容涵蓋范圍十分寬泛,體現出烙畫人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在南陽烙畫中,南陽市花月季、南陽四圣、南陽名山名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無不得到藝術的展現。而緊跟時代、反映當下,為新時代“畫像”,不僅體現在抗疫作品中,還體現在諸多展示鄉村振興的烙畫作品中。
在不斷拓展題材的同時,南陽烙畫的藝術水準也在不斷提升。李哲認為,實現從簡單工藝品到藝術品的轉變,才是烙畫產品發展和傳承的核心。他介紹,南陽烙畫是以筷子為主發展起來的,過去僅注重實用性,現在則兼具藝術性、鑒賞性和收藏價值,可以說是實用與觀賞相結合、技術與藝術相交融。在大力發展文旅產業的今天,他們與旅游景點合作,把烙畫做成具有南陽人文風情氣息的文創產品,讓游客能夠把看到的景點、體驗到的南陽地方風情“帶回家”;他們還開展個性化定制,依據顧客需求進行創作,充滿時代特色的作品遠銷全國各地。李哲說:“我們要做好烙畫藝術的傳承者、烙畫發展的踐行者、烙畫文化的傳播者,使烙畫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和發展?!睘榇耍麄兇虺隽私M合拳,“保護傳承+ 校企合作+ 傳習基地”的模式,使南陽市烙畫廠具備了傳習、培訓、展示、傳播、文創營銷等各種功能。南陽烙畫已優雅地步入當下,融入現代生活的肌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