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實證主義論爭的起因

2024-06-07 08:41:27謝地坤高繼鑫

謝地坤 高繼鑫

摘要:學界關于“德國社會學中的實證主義論爭”的起因長期以來都存在誤解。批判理性主義者認為實證主義論爭的起因是哈貝馬斯對波普爾的理論攻擊,但波普爾與阿多諾之間本無實質分歧。達倫道夫意識到了波普爾和阿多諾之間的分歧,但將其理解為一種康德式立場和黑格爾式立場之間的沖突。根據對論爭文本的考察可知,上述兩種觀點都是成問題的,圖賓根會議上波普爾和阿多諾之間的分歧就是實證主義論爭的起因,這從本質上表現了批判理論和批判理性主義對康德批判哲學的不同理解。

關鍵詞:批判哲學;實證主義論爭;波普爾;阿多諾;圖賓根會議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207

收稿日期:2023-06-09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2022年度“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資金”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謝地坤,男,江蘇南京人,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杰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歐洲大陸哲學,E-mail: 13001265298@163.com;

高繼鑫,男,山西太原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

實證主義論爭(Der Positivismusstreit)是一個重要的思想史事件。其發端于波普爾(Karl Popper)與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在1961年德國社會學會的圖賓根會議上進行的關于社會科學的邏輯問題的會談。這場論爭一方面促使阿爾伯特(Hans Albert)發展了一種對先驗詮釋學的系統批判;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轉向一種交往行動理論,深刻改變了當代德國哲學和社會理論的思想格局。然而關于這場論爭的起因卻存在一些流行的誤解。這些誤解要么否認圖賓根會議上分歧的存在,要么誤解了分歧的實質。本文試圖揭示“波普爾-阿多諾之爭”的實質,并駁斥研究文獻中存在的種種誤解。波普爾和阿多諾在會上確實存在關于批判概念的實質分歧。這代表著康德批判哲學傳統的內部分裂。這種分裂雖然意味著康德一勞永逸解決哲學分歧的努力歸于失敗,但這并不意味著批判哲學傳統的失敗。相反,正是由于分歧,才使批判成為可能。

一 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依據對“波普爾-阿多諾之爭”的界定的不同,相關文獻可大致區分為四類。第一類文獻體現了批判理性主義者的立場,以波普爾、阿爾伯特、科伊特、內克【Hans Albert, “Karl Popper, Critical Rationalism, and the Positivist Dispute,” 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 15, no. 2 (May 2015): 214; Herbert Keuth, “The Positivist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 A Scientific or a Political Controversy?,” 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 15, no.2 (May 2015): 157; Reinhard Neck, “The Positivist Dispute after 50 Years - An Unrepentant‘Positivist View,” 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 15, no.2 (May 2015): 186-187.其中,科伊特確實簡要討論了阿多諾的文本,但他只看到了所謂的政治計劃(political program),完全無視其中有關批判哲學的認識論爭議。】等人為代表。該誤解主張阿多諾和波普爾當時并未產生實質分歧,因為他們并未就波普爾的27個論題展開真正的討論,只是由于哈貝馬斯1963年的《科學的分析理論與辯證法》一文攻擊波普爾是實證主義者【Jürgen Habermas, “Analytische Wissenschaftstheorie und Dialektik,”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Neuwied: Sammlung Luchterhand, 1972), 155.】才引發了后續論爭。這導致他們在回顧實證主義論爭時往往忽視阿多諾。其研究由于對雙方分歧認識不足,往往流于一種基于政治立場的謾罵。后三類文獻都承認分歧的存在,但對其界定不同。第二類文獻的立場以達倫道夫為代表,他認為波普爾和阿多諾之間的一致是一種假象【Ralf Darendorf, “Anmerkungen zur Diskussio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46.】。他將分歧理解為康德批判哲學與黑格爾辯證法之間的分歧【Ralf Darendorf, “Anmerkungen zur Diskussio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47.】。第三類文獻以哈貝馬斯、維爾默【Albrecht Wellmer, Critical Theory of Society, trans. John Cumming (New York: Seabury Press,1974), 18-21,52-53.】等批判理論的擁躉和同盟為代表。他們將“波普爾-阿多諾之爭”理解為一種科學主義與反科學主義的斗爭。其界定大體準確,但并未點出論爭同康德批判哲學的內在聯系。第四類文獻代表一種歷史分析立場。其代表人物有弗里斯比【David Frisby,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Positivist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 trans. Galen Adey, David Frisby (London: Heinemann, 1976), xv-xxvii.】、達姆斯【Hans-Joachim Dahms, “Die Vorgeschichte des Positivismus-Streits:von der Kooperation zur Konfrontation.Die Beziehungen zwischen Frankfurter Schule und Wiener Kreis 1936-1942,” in Jahrbuch für Soziologiegeschichte 1990, eds. Heinz-Jürgen Dahme et al. (Opladen: Leske+Budrich, 1990), 9-65.】、施特魯本霍夫【Marius Strubenhoff, “The Positivism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1954-1970,”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44, no.2 (2018): 260-276.】。他們將此論爭放在德國社會理論的論爭史中加以考察。他們指出了實證主義論爭同先前論爭的密切聯系,但對其特殊性研究得不夠。施特魯本霍夫用20世紀50年代德國社會學會內部實證社會學家和批判理論家的斗爭來說明波普爾和阿多諾之間的奇特友好氛圍,但其解釋更適合說明達倫道夫邀請波普爾作報告的動機,而難以解釋波普爾與阿多諾之間的表面一致。因為按他的意見,達倫道夫邀請波普爾來做實證社會學的奧援,但實際情況是波普爾在會上嚴厲批評了實證社會學【Marius Strubenhoff, “The Positivism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1954-1970,” 261,265.】。他們未能發現這場論爭的關鍵在于批判概念。

二 波普爾與阿多諾的相互誤解

波普爾與阿多諾之爭長期以來被誤解所遮蔽。雙方都誤解了對方的主要論點。波普爾甚至完全未意識到阿多諾在圖賓根會議上對其論題提出了當面批評。波普爾后來回憶道,“阿多諾的回應讀起來很有力量,但他幾乎沒有接過我的挑戰——亦即我的27個論題”【Karl R. Popper, “Reason or Revolution?,” in The Positivist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 no.2 (2015): 289.】。而在其1984年為《社會科學的邏輯》補充的注釋中,波普爾又說:“我應使我的報告向一場爭論開放。阿多諾教授受邀在其補充報告中繼續這場爭論,而他在補充報告中基本與我的觀點一致。”【Karl R. Popper, Auf der Suche nach einer besseren Welt: Vortrge und Autstze aus dreiβig Jahren (München: Piper,1999), 115.】這一點也有似是而非的旁證。如阿多諾在會后致波普爾的信中也談到兩人在本質環節上的意見一致【Hans Joachim Dahms, “Karl Popper und der Positivismusstreit.Neue Ansichten einer alten Kontroverse,”in Handbuch Karl Popper, hrsg.Giuseppe Franco (Wiesbaden: Springer VS, 2019), 708.】。達姆斯據此所做的分析說服了論爭的另一位參與者阿爾伯特【Hans Albert,“Karl Popper, Critical Rationalism, and the Positivist Dispute,” 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 15, no. 2 (May 2015): 214.】。事實上,波普爾的印象是完全錯誤的。阿多諾在其題為《論社會科學的邏輯》的補充報告中幾乎攻擊了波普爾文章中的所有核心論題。其中包括主張知識源于問題,具有總論性質的論題4;闡明誠實(Ehrlichkeit)、直接性(Gradlinigkeit)和簡潔性(Einfachheit)的認識規范的論題5;點明證偽主義方法并將證偽主義方法與康德的批判哲學聯系起來的論題6-7;以及波普爾處理價值中立問題的論題12-14。阿多諾也同樣對波普爾有誤解。他把波普爾對一種科學主義的批判理解為對所有科學主義的批判。接下來,我們首先駁斥波普爾的錯誤印象,再討論阿多諾誤解的根源,最后解釋兩人的表面一致。

首先是波普爾受到阿多諾批判的證據。波普爾在論題4中提出,知識并不像邏輯實證主義者主張的那樣起源于感覺經驗或觀察陳述,而是起源于問題。知識是從人們假設的知識和假設的事實之間的張力中產生的【Karl R. Popper, “Die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04.】。阿多諾反對這一點,他主張這種矛盾完全不是假設性質的,而是現實社會矛盾的反映【Theodor W. Adorno, “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29.】。社會整體是人類知識得以可能的先驗條件。人類知識受到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約束。波普爾在論題5中把誠實、直接性和簡潔性標舉為人類認識應予遵循的規范,并提出當時的實證社會學研究在這幾個方面還不夠令人滿意。阿多諾對這三者的規范性地位表達了質疑。他雖然承認在發表觀點前應當深思熟慮的意義上,誠實是必需的,但誠實規范在實際研究中常被誤用。他早已擔心“那種科學誠實的姿態,拒絕利用不清楚明白的概念從事工作,變成了把自滿的研究事業放在研究之上的借口”【Theodor W. Adorno, “Soziologie und empirische Forschung ,”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86.】。阿多諾更是就直接性和簡潔性給出了一個康德式的答復,“當事實是復雜的時候,直接性和簡潔性并非無可置疑的理想”【Theodor W. Adorno, “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31.】。波普爾在論題6中主張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樣適用于試錯法,一個解答的科學性標志就在于它向中肯的批判保持開放;以及“所謂科學的客觀性在于批判方法的客觀性。這主要意味著,沒有理論可以超越于批判的攻擊之上;而進一步講,邏輯批判的主要工具——邏輯矛盾——是客觀的”【Karl R. Popper, “Die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05-106.】。阿多諾并沒有注意到波普爾在論題6中提出的自然主義主張(這是其誤解的根源),他主要質疑的是解答必須向中肯的批判(經驗的反駁)開放以確立自身科學性的觀點。阿多諾認為,社會整體及其原則作為人類知識得以可能的先驗條件,是不能通過經驗得到反駁的。這種整體及其原則作為理念,與資本主義社會令人不滿的經驗現實相對立。人們不能根據作為表象的經驗現狀去反駁作為這些表象的尺度和根據的理念自身。因此他說:“社會學定理作為對在假象背后運作的社會機制的洞見,在原則上,甚至出于社會理性的原因,與表象在如此程度上相矛盾,它們不能通過后者得到充分的批判”【Theodor W. Adorno, “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32.】。阿多諾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反對波普爾在論題6中提出的方法論說明。他認為論題6中關于形式邏輯方法獨立性的主張實際上和胡塞爾的邏輯絕對主義主張如出一轍。邏輯絕對主義為了反對心理學主義,將邏輯方法獨立化為絕對物。人們不但不能從心理學的角度為邏輯學奠基,而且邏輯學本身甚至獨立于一切存在者。波普爾也出于類似的動機,不加批判地賦予形式邏輯方法以這種獨立地位,而未能思考邏輯自身的可能性條件。在阿多諾看來,這實際上是無意識地屈就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學科分工現狀,“將科學學科之間的差異轉變為存在基礎的差異”【Theodor W. 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5, hrsg. Rolf Tiedemann Dritte Auflage (Frankfurt: Suhrkamp, 1990), 71.】,因而是資產階級物化意識。波普爾在論題7中將論題6闡述的證偽主義方法視作是批判的【關于波普爾的這句話,英譯本較德文本多出一段括號中的說明:“‘批判暗示了這樣的事實,這里存在一種同康德哲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尚不能確認這是英譯本譯者自己的理解性評論,還是根據會議本有的被遺漏內容所做的補充,或是按照波普爾本人的意愿所做的增補說明,因為其他德文的原文也有類似使用括號的體例。參見:Karl R. Popper,“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n The Positivist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 90。值得注意的是,波普爾1984年的德文文集收錄此文時同樣沒有括號里的這段話,參見:Karl R. Popper, Auf der Suche nach einer besseren Welt: Vortrge und Aufstze aus dreiβig Jahren, 120。】。阿多諾提出波普爾是“在一種非常非康德化的意義上把自己的立場稱作‘批判的”【Theodor W. Adorno, “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34.】。但阿多諾沒有對此加以說明,而是試圖緩和自己的批評,聲稱波普爾的方法在應用中已經逾越了波普爾為其規定的限制,因而還是符合康德的批判精神的。波普爾在論題12到14中把價值中立本身當作一個可以通過證偽主義和科學家間的相互批判來逼近的理想【Karl R. Popper, “Die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12-115.】。但阿多諾則強調價值中立的要求是物化意識,追求真理本身并不以價值中立作為前提。波普爾一方面嘗試實現價值中立,另一方面也把價值中立視為一種價值。這體現了一種自相矛盾【Theodor W. Adorno, “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38.】。由此可見,波普爾有關未發生實質分歧的印象是錯誤的。

其次是阿多諾對波普爾的誤解。波普爾譴責那種錯誤的、誤解性的方法論自然主義或科學主義【Karl R. Popper, “Die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07.】,其用意在于批判所謂歸納的神話。阿多諾則將其誤解為對所有自然主義的批判。這里有兩個要點。首先,波普爾不反對所有的自然主義,只反對采用歸納方法、遵循意義的證實原則的錯誤自然主義。其次,他認為其謬誤在于相信人們可以通過保證認識來源的客觀性來為知識的客觀性做擔保。也就是說,實證主義必然追求一個中立客觀的第三人稱觀察者。然而這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為解決科學知識客觀性的保證問題,波普爾才提出研究者應當通過試錯法和科學家之間的相互批判來保證客觀性。價值中立的科學客觀性目標是一個可以逼近但不能達到的范導性理想。阿多諾贊成波普爾對自然科學方法的錯誤移置的批評,進而認為波普爾無意中與黑格爾的辯證法達成了一致。阿多諾在兩個層面上誤解了波普爾。第一,由于阿多諾將波普爾的觀點理解為是對自然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總體批判,所以他將波普爾的話與黑格爾的主張混淆起來。黑格爾談到:“如果說,當意識把客觀事物理解為與它自己對立,并把自己理解為與客觀事物對立的時候,意識所處的立足點是科學的對立:在這個科學的對立中意識只知道自己在其自身,這勿寧是完全喪失了精神。”【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賀麟、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2版,第16頁。】黑格爾將主客對立的狀況看作是科學的知性思維的產物,并要求用思辨哲學的方法在自在自為存在的精神中克服這種對立。但波普爾實際上并不認為科學知性中主客對立的情況是一種缺陷,他強調的是人們不能用認識來源的客觀性來保障知識的客觀性。因此,這不能被理解成波普爾本人在反對科學的知性思維。第二,波普爾雖然批評中立的第三人稱觀察者的現實性,但也無意放棄客觀性要求。價值中立雖然不能徹底實現,但可以起一種范導性作用。阿多諾本想通過揭示波普爾與黑格爾的一致性來揶揄波普爾,從而反駁波普爾的黑格爾批判,但既然這里波普爾并不是在黑格爾的意義上批判科學客觀性,阿多諾的這種反駁也就無法成立。

由此可見,波普爾與阿多諾之所以未如達倫道夫所愿展開有效的爭論【Ralf Darendorf, “Anmerkungen zur Diskussio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45.】,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誤解了彼此的觀點。波普爾對思辨哲學文風的反感嚴重妨礙了他對阿多諾的批評的理解。而阿多諾也將波普爾對歸納主義的批判誤解為略嫌不徹底的科學主義批判。也正因為阿多諾誤解了波普爾對科學主義的批判,所以他才會在信中主張兩人在本質環節上的一致。而由于阿多諾在評論中表現出的友善態度【在會上的評論中,阿多諾公開表態贊同了波普爾四次,分別是贊同批判自然科學方法的錯誤移置、批判科學主義、批判知識社會學和批判社會學的心理學主義,而公開承認分歧只有一次,即在結尾部分表達對當時社會的悲觀態度。參見:Theodor W. Adorno, “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28,137,140,141。】和其文風的晦澀,才使得波普爾沒有注意到阿多諾對其主要論點的嚴厲批評。所以盡管如達姆斯所言,波普爾和阿多諾之間存在諸多共識【Hans Joachim Dahms, “Karl Popper und der Positivismusstreit.Neue Ansichten einer alten Kontroverse,”in Handbuch Karl Popper, 704.】,但他們對這些批評對象的理解乃至于采用的批判方法都大相徑庭。共識實則建立在誤解之上。有鑒于此,批判理性主義者忽視阿多諾,只將哈貝馬斯當作主要論敵的做法便是不妥當的。波普爾和阿多諾的確存在實質分歧。

三 分歧的核心:批判概念

以達倫道夫為代表的第二種誤解承認波普爾與阿多諾之間存在實質分歧,但錯誤地將其理解為一種“康德-黑格爾之爭”。但阿多諾并不認同波普爾使用的是康德式的批判方法,他利用康德先驗哲學的批判資源來抵制波普爾的經驗主義主張。兩人對批判概念的理解本身就是有爭議的,圍繞著批判概念產生的分歧涉及三方面,即批判的判準、方法和對象。

(一)波普爾和阿多諾關于批判概念的立論

波普爾提出的是帶有經驗主義色彩的批判主張。就判準而言,波普爾將假設的事實(基礎陳述)視為檢驗理論的判準。他要求待檢驗的理論向中肯的批判開放,就是要求假設的理論命題受到那些相應的基礎陳述的批判。就方法而言,波普爾關于檢驗理論的證偽主義學說是按照形式邏輯的否定后件式展開的。他在論題6f中強調邏輯工具具有客觀性,又在論題18中對此作出解釋:“演繹邏輯通過這種方式變成了理性批判的理論。因為所有的理性批判都采取這樣一種形式,一種表明不可接受的結論能夠從我們試圖批判的前提中得出的嘗試。如果我們成功地在邏輯上從一個斷言得出了不可接受的結論,那么這個斷言將會被駁斥。”【Karl R. Popper, “Die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16.】其方法的實質,就是根據否定后件式去不斷檢驗假設的理論命題,從而獲得經得住批判的理論命題。就批判的對象而言,波普爾認為應當受到批判的是逾越經驗界限的認識,是超驗的形而上學玄想。他這樣評述康德:“康德選擇《批判》作為標題,正是宣布對一切思辨性推理的批判抨擊。”【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傅季重、紀樹立、周昌忠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57頁。】他因此將康德的批判哲學解釋成一種不幸摻雜了唯心主義要素的批判實在論。他試圖通過“我們的理智并不從自然界引出規律,但試圖(成功程度不等地)把理智自由創造出來的規律強加于自然界”【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第274頁。】,來抹除康德哲學中關于經驗批判的先驗唯心論要素。

阿多諾所提出的則是經由辯證法中介的先驗批判立場。在判準上,阿多諾將社會整體視為批判本身的判準。阿多諾曾對整體(Ganze)做過區分。一種是自然科學所尋覓的整體,這種整體是通過人們對部分的認識獲得的。另一種則是經過概念中介的整體,它適用于社會。阿多諾的判準實際上取自后一種整體【Theodor W. Adorno, “Soziologie und empirische Forschung,”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95.】。在方法上,阿多諾則訴諸一種社會歷史分析基礎上的辯證法。人們可以通過分析作為科學知識的可能性條件的社會矛盾來對人類知性作出限制。辯證法所使用的矛盾推理方式事實上是社會矛盾的反映,這種社會矛盾的存在為人們對實證知識持一種批判態度提供了可能性空間。他說:“如果批判的結構滿足了其潛藏的可能性,它反而能夠蘊涵一種解決方案;不滿足這一點后者幾乎不會出現。這被歸于規定的否定這一哲學概念。”【Theodor W. Adorno,“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34.】批判不僅能起到限制實證知識的濫用的否定性作用,還能夠為實踐方案的提出創造條件。在批判的對象上,阿多諾認為應當受到批判的是經驗科學(人類知性),是僭妄的主體性哲學和工具理性。阿多諾強調:“知識生存在同非知識的東西的關系中,生存在同他者的關系中。只要它還僅僅間接地流行于批判的自我反思之中,這種關系就不會使自身滿足;它必須成為一種對社會學對象的批判。”【Theodor W. Adorno, 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35.】科學知識在阿多諾看來是值得懷疑的,他們是主體通過同一化過程征服自然的產物。人們應該通過辯證法揭露這些同一化過程的內在矛盾,暴露不能同化的外部性的存在,從而揭示其界限。

(二)波普爾和阿多諾對彼此立場的批評

雙方都認為對方關于批判判準、對象和方法的界定是缺乏批判性的。

波普爾對阿多諾頻繁訴諸的社會整體性判準懷有強烈不滿。他將對社會整體性訴諸理解為一種曼海姆式的相對主義,并從這種判準中看出了黑格爾式道德實證主義的危險,即“道德和法律價值(例如正義)被實證的事實(流行的習俗和流行的法律)所取代”【Karl R. Popper, Auf der Suche nach einer besseren Welt: Vortge und Aufstze aus dreiβig Jahren, 155.】。波普爾反對一切承認矛盾的辯證法。他認為黑格爾以降的辯證法承認矛盾,因而終結了一切合理的反駁和論證。波普爾證明,當人們同時承認一對矛盾的命題時,他們可以利用形式邏輯的方法推論一切命題為真:

這就可以推論任意命題q為真,導致對矛盾的承認反而消弭了一切矛盾。承認矛盾的理論什么也推導不出來,從而為獨斷論大開方便之門。波普爾在批判對象的選擇上,拒絕像法蘭克福學派那樣質疑當代的科學意識。他認為阿多諾等人在此陷入超驗的獨斷論。對他而言,阿多諾選擇科學作為批判對象證明其屬于(波普爾眼中)以黑格爾為代表的非理性主義傳統。而如康德所言,“理性在經驗性的應用中無須批判,因為它的原理在經驗的試金石上經受著一種連續的檢驗”【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李秋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頁。】。

阿多諾則質疑波普爾對經驗判準的信賴。他將經驗事實首先按照康德的先驗唯心論理解為是主體知性的產物,又在馬克思的影響下將這種主體知性理解為社會整體性的產物。因此,他談到波普爾論題6a的模棱兩可:“按波普爾的說法,如果一種嘗試性解決方案無法獲得事實的批判,那么出于這個理由它將作為非科學的東西被排除,即使可能僅僅是暫時的。這至少是模棱兩可的。如果這些批判意味著向所謂事實的還原,通過被觀察到的東西對思想的完全救贖,那么這一亟需之物將會把思想還原為假設并從社會學那里剝奪本質上歸屬于它的預測的環節。”【Theodor W. Adorno, “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32.】雖然經驗事實在波普爾這里不起證實的作用,但它作為既存社會狀況的表現壓抑了被預測到的未來社會的可能性。舊制度的事實與新社會的理念是彼此不相容的。在方法上,阿多諾則認為波普爾對形式邏輯方法的盲目信任不過是資本主義社會分工體制所塑造的物化意識。這種物化意識把形式邏輯方法當作一種獨立的客觀方法,沒有反思其先驗可能性條件。他試圖舉出一個無法通過證偽來檢驗卻依然有效的理論命題:“很可能沒有任何實驗會令人信服地證明每種社會現象之于整體的依賴性,因為使可感現象成形的整體從不能使它自己被還原到特殊的實驗安排之上。然而,能夠在整體結構的基礎上被社會地觀察的這種依賴性實際上比任何能夠通過殊相被無法反駁地確證的東西更為有效。”【Theodor W. Adorno, “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34.】他認為,具體社會現象對社會整體的依賴性很可能不適用于證偽標準,但這絲毫無損其有效性。在批判對象上,阿多諾則認為波普爾盲目信從現代自然科學的有效性。他也承認在康德那里有一種對自然科學的信任:“康德的成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是可理解的,即科學提供了單純抽象思辨所未能提供的絕對知識。”【Theodor W. Adorno,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eds. Rolf Tiedemann,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Stanford, Calit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8.】但他把此視作其批判不徹底的表現。康德對自然科學的信任符合渴望發現超時間的真理的資產階級啟蒙哲學的意識形態追求。

(三)對核心分歧的總結

波普爾和阿多諾之間關于批判的判準、方法和對象之間的分歧,充分暴露出二者對時代問題診斷的差異。波普爾將20世紀的社會危機視作是反對科學和誤解科學的產物【波普爾在一篇1967年發表的演說中引證哈耶克,以證明他成功地說服哈耶克收回了一部分對科學主義的批判。他堅持認為問題出在對科學的誤解上,而不是科學自身有問題。所以說波普爾依然是一個科學主義者。參見:卡爾·波普爾《通過知識獲得解放》,范景中、李本正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206頁。】。他認為任何試圖追問人類知識來源的問題,如“經驗主義者的問題‘你如何知道?你的斷定的源泉是什么?提法上就是錯誤的……它們是些企求獨裁主義回答的問題”【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第35頁。】。危機源于誤解科學的本質。真正的科學所采用的是證偽主義方法。阿多諾對危機的診斷則是從對科學的批判入手的。他和霍克海默認為:“我們始終相信這種現代科學研究還是應當遵循的……但我們匯集在這里的斷片表明,我們必須放棄對當代意識的這種信任。”【Max Horkheimer , Theodor W. Adorno, Dialektik der Aufklrung: Philosophische Fragmente (Amsterdam: Querido, 1947), 5.】也就是說,20世紀的社會危機是由支配科學的工具理性導致的,它在征服外部自然的同時也支配人的內部自然。不論是精神性事物還是他人的生活都受到其摧殘。而工具理性本身遵循著康德哲學中關于知性認識活動的模式,即理性“強迫自然回答自己的問題”【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康德全集》第3卷,第9頁。】。

因此,雙方均認為當時的社會面臨危機,但他們就危機的本質與解決手段產生了分歧。波普爾將社會危機視作是獨斷的理性主義的產物,要求借助經驗的批判予以克服。阿多諾將社會危機視作實證的經驗主義的產物,要求借助社會整體性和辯證法的先驗批判將其克服。波普爾繼承了康德哲學中經驗批判的要素,而阿多諾繼承了康德哲學中先驗批判的要素。波普爾與阿多諾之間的分歧既不僅僅是對既存社會持有樂觀還是悲觀態度的問題,又不像達倫道夫所言僅僅是康德式立場與黑格爾式立場之間的分歧。

四 “波普爾-阿多諾之爭”的實質及意義

至此,我們批評了關于實證主義論爭之起因的兩種經典誤解。波普爾和阿多諾一開始就存在實質分歧,而且是關于批判概念的分歧。我們有必要對此加以重估。

首先是論爭的實質問題。波普爾和阿多諾對康德的批判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迥然不同。波普爾采用經驗觀察的基礎陳述作為判準,使用形式邏輯的否定后件式作為方法,批判超驗的形而上學玄想。阿多諾則采用理論把握的社會整體作為判準,使用否定的辯證法作為方法,批判實證科學無反思的保守立場。這兩種立場都對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做了巨大改進。波普爾同意現代科學哲學所謂“觀察滲透理論”的一般結論,但并未由此倒向康德的先驗唯心論。相反,他調和了經驗主義與批判哲學。滲透在基礎陳述中的理論是假設的產物,人們用經驗不斷對其加以證偽。只存在相對可靠的理論命題,不存在絕對正確的理論命題。他一方面為經驗觀察保留了真理判準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滿足了批判哲學關于物自體的不可知論主張,因而可被稱為一種批判的經驗主義。而阿多諾在批判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同時,也清楚地意識到了先驗哲學的獨斷論風險。他首先承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用社會整體取代了康德的統覺作為自然科學的先驗條件,又為了避免將社會整體絕對化、神秘化而引入了否定辯證法。社會整體不是給定的事實,而是一個歷史發展著的矛盾綜合體。這樣可規避理性主義的獨斷論風險。由此,稱阿多諾的立場為一種批判的理性主義立場也未為不可。“波普爾-阿多諾之爭”實則無異于近代哲學“經驗主義-理性主義之爭”在當代社會理論中的重演。

其次是關于“波普爾-阿多諾之爭”的意義問題。這場論爭為我們審查康德以降的批判哲學傳統提供了契機。康德考慮到哲學傳統內部的爭論長期以來缺乏成效,試圖通過理性批判來終結“經驗主義-理性主義”的經典對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康德全集》第3卷,第545-546頁。】。但批判哲學并沒有終結這種對立,而是要求它們反思自己的哲學前提。這促發了兩種傳統的全面更新。波普爾的經驗主義觀點將理論前見對科學認識的影響納入考量,回應了無批判性的指控。阿多諾的理性主義觀點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消解了先驗主體的絕對性,規避了獨斷論指控。雙方分別在經驗和先驗兩個維度上發展了批判哲學內部潛在的理論可能性。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借助批判使哲學走出了純粹學術的象牙塔,同實踐的社會理論相結合。波普爾在非理性主義的政治狂熱面前捍衛審慎的經驗科學認識,阿多諾則敏銳地揭示出潛藏在技術治理和大眾傳媒背后的科學主義僭妄。二者的理論回應了時代問題的重大關切,提出了富于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

但雙方的立場也各自存在缺陷。波普爾對經驗知識本身的局限性認識不夠。他僅在批判歸納主義的意義上承認經驗知識的局限性,卻預設經驗(基礎陳述)本身作為終極判準的資格。他聲稱:“一個理論的每一次檢驗,不論它的結果可靠還是被證偽,都必須中止于某一個得到公認的基礎陳述。”【Karl R. Popper, Logik der Forschung: Zur Erkemtnistheorie der modernen Naturwissenschaft (Vienna: Springer-Verlag, 1935), 60.】不存在單純的觀察,觀察總是受到興趣、理論框架等前提因素的引導,所以論題4稱之為“假設的事實”。所謂基礎陳述的有效性與其背后預設的理論的有效性緊密相關,而這種理論本身又需要新的判準對其加以檢驗。但波普爾在用基礎陳述作判準時對這種限制避而不談,反而聲稱:“從邏輯的觀點看來,理論的檢驗依靠基礎陳述,而基礎陳述的接受或拒絕則依靠公認的約定。”【Karl R. Popper, Logik der Forschung: Zur Erkemtnistheorie der modernen Naturwissenschaft, 64.】這就無怪乎哈貝馬斯在波普爾的學說里看到了一種無批判的決斷主義(Dezisionismus)的風險【Jürgen Habermas, “Analytische Wissenschaftstheorie und Dialektik,”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73.】。

阿多諾則過度偏袒理論。他談到:“但倘若社會學把自身投入對事實和人物的理解以服務于現存的事物,那么這種在不自由條件下的進步將會以社會學自以為勝過理論并譴責理論完全的不相關性的方式來損害徹底的洞見。” 【Theodor W. Adorno, “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142-143.】經驗是對現存事物及相應秩序的表現。而只有理論本身才能設想作為整體的社會,使批判成為可能。但這并不能讓理論脫離經驗的批判的嘗試合法化。首先,關于社會事實的經驗認識不僅反映該社會的支配意識形態,還反映其中存在的矛盾。理論和經驗共同構成了人認識社會的必要環節,沒有它們,社會整體的矛盾就無法得到充分澄清。不承認這一點對經驗而言是不公允的。其次,阿多諾讓一部分理論及其對應的社會整體脫離經驗的批判,實際上危險地向他自己一貫嚴厲批判的資產階級哲學靠攏了。因為這種做法讓理論脫離了具體時間、地點等等經驗限制,從而趨于一種無時間的、超時間的真理。而是否對人類認識作社會歷史的限制,曾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區別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的關鍵標準【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論》, 李小兵等譯, 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 第213-214、221-222頁。】。由此看來,阿爾伯特用列寧來批判法蘭克福學派的唯心主義傾向也不是無的放矢【Hans Albert, “Kleines verwundertes Nachwort zu einer groβen Einleitung,” in 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 337.】。

上述分析表明波普爾和阿多諾各自無批判性的偏好。黑格爾曾說:“當意識在它的對象上發現它的知識不符合于這個對象時,對象自身就保持不下去,換句話說,當尺度所考查的東西在考查中站立不住時,考查所使用的尺度自身也就改變;而考查不僅是對于知識的一種考查,而且也是對考查的尺度的一種考查。”【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 第60頁。】科學認識的深化并不是用一個固定不變的尺度去修正另一個永遠待檢驗的對象的過程。我們關于世界整體的理論與我們生活中的感覺經驗都在發生變化。經驗事實和整體理論都在認識活動中檢驗彼此以獲得對世界的更好說明。我們要想真正繼承活躍在波普爾和阿多諾著述中的批判精神,就得努力克服他們的偏倚性,向可能的批判保持開放,無論這種批判來自內部還是外部,屬于經驗觀察還是屬于理論思維。沒有分歧和論爭的存在,就難以暴露出不同立場在價值上的偏倚性和在論證上的局限性。分歧和論爭是理論保持活力,不斷進步的重要前提。如果我們希望充分利用實證主義論爭的思想遺產,就不能將其掩蓋在“觀點一致”的虛假共識之下,也不應汲汲于一勞永逸地消除分歧。哈貝馬斯和阿爾伯特在“波普爾-阿多諾之爭”的基礎上展開的論戰,已然為當代德國哲學和社會理論提供了豐富的、具有創新性的理論成果。這種現象富于啟示意義。當代中國的哲學研究應當大力發揚批判精神,勇于暴露理論分歧,投身于關于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爭論之中。這樣有助于避免固步自封和崇洋媚外的弊端,為自主知識體系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責任編輯:何 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最新国产在线|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精品久久777|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色悠久久综合|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91|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www.91在线播放|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欧美色图久久| 高清国产在线|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乱人伦99久久|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二级毛片|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二区|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99视频全部免费|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免费无遮挡AV|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www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亚洲天堂自拍| 日韩午夜伦|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婷婷亚洲天堂| 国产福利大秀91| 色婷婷狠狠干|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91高清在线视频|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天堂.com|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