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呦呦從古籍中獲得靈感,由此發現青蒿素;在浩瀚古籍中尋幽入微,竺可楨繪制出一條物候變遷的曲線——“竺可楨曲線”,濃縮出五千年中華大地的冷暖變化圖景。古籍既是先賢智慧的結晶,也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古籍不能束之高閣,但由于古籍“嬌貴”,很難滿足公眾查閱的需要。如今,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困擾人們已久的古籍保護難題有了突破性進展。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古籍數字化將原始書影轉化為便于借閱的微縮膠卷、便于檢索的電子數據庫、便于理解的知識圖譜等,讓古籍以新的形式延續生命、煥發光彩。如2022年10月上線的“識典古籍”平臺,就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嘗試,陸續匯集了經、史、子、集等2200余部古籍,面向海內外讀者免費開放。
素材解讀
中國古代典籍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保護古籍不只是將其修復保管好,更在于合理利用古籍并充分發揮其價值。如今,借助現代數字技術,厚重典籍濃縮在方寸之間,塵封已久的歷史徐徐展開,成為觸手可及的文化資源。這對賡續中華文脈、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有重要意義。
適用話題
賡續文脈、傳承文化、數字化、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