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揚夢 鄶一杰
基金項目:延邊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小學家長教育課程開發(fā)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莫揚夢(1998—),女,碩士在讀,延邊大學師范學院,研究方向為民族心理文化與教育;鄶一杰(1982—),男,博士,延邊大學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心理文化與教育。
摘? 要:我國自從2021年教育部正式發(fā)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開始,關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到底是選擇賞識手段還是懲戒手段的爭議漸平,這兩種教育方式并不是必選其一的單選題,二者結合互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懲戒教育因此取得了國家的認可和支持。教育中的懲戒手段主要目的是預防、糾正或消除學生的問題行為。但分析總結當前我國相關研究時發(fā)現,在實際一線教育中仍存在諸多因素影響懲戒教育的實施和成效,并且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懲戒教育實施過程中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文章歸納心理韌性這一因素在懲戒教育中的影響,旨在引導教師正確使用懲戒手段糾正學生問題行為,促進教師育人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成長。
關鍵詞:懲戒教育;問題行為;心理韌性
中圖分類號:G717.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4-0193-04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教育是引導學生向好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我國教育自古以來受傳統(tǒng)儒學的影響而存在體罰教育的情況,但隨著“新教育中心論”等的傳播,體罰教育在我國被明令禁止,賞識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并逐漸成為主要教育手段。然而在賞識教育中,學生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行為,所以不能把賞識教育作為唯一的教育。教師需要合理運用賞識教育,也要結合懲戒教育等其他教育方式,使教育手段更豐富和全面。2021年我國教育部正式頒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大眾開始普遍接受教育懲戒、學會區(qū)分體罰與懲戒的不同,認可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皆為不可或缺的有效教育手段。《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對教師依法履行教育和管理學生的責任和權利進行了規(guī)定,為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適度的懲戒,提供了合法的依據,讓廣大的一線老師有了運用懲戒教育的底氣。但目前還存在教師不敢懲戒、不會懲戒和懲戒不當的問題,出現許多教師因害怕陷入家校糾紛而選擇“佛系”育人的不良現狀。本文通過收集我國相關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從學生的心理韌性角度出發(fā),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師育人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成長。
一、概念界定
(一)懲戒教育的概念
懲戒教育沒有固定的定義,當前國內對教育懲戒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勞凱聲認為,教育懲戒指的是學校、教師基于其特殊的職業(yè)身份,在學生違反紀律的時候,對其采取的一種教育措施,其目標是利用適當的懲罰,來糾正和戒除學生不符規(guī)范的行為,從而使其順利地完成社會化。[1]任海濤將懲戒教育的本質概括為教育懲戒是對學生偏差行為的一種否定的評價,并贊同懲戒的目的在于防止不當行為再度出現,懲戒最終還是為了進行教育。[2]向葵花認為,懲戒教育是一種懲戒實施者通過批評、處罰等手段,讓受罰者感受到疼痛,而懲罰程度又不會對其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并且可以讓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將其糾正過來的一種教育方式,終極目標則還是教育。[3]她還強調,懲與戒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罰僅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方法,戒則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目標。[4]
在2021年3月國家正式試行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中指出教育懲戒指的是學校、教師在教育目的的基礎上,對違法違紀學生展開管理、訓導,或者用規(guī)定的方法對他們進行矯正,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并改正他們錯誤的教育行為。
綜上所述,我國對于教育懲戒概念的認識是多樣性的,但整體概念表達的意思基本一致。教育懲戒是學校或教師為了預防、避免或者是消除未成年學生的不當行為,以達到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學生良好行為或品質的形成和鞏固的教育目的而采取的一種否定性評價手段或教育措施。教育懲戒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教師與家長不應該談懲戒色變,應該深入研究國家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區(qū)分好懲戒與體罰的區(qū)別,適當運用懲戒教育是有利于學生糾正錯誤行為,更好成長的。
(二)學生問題行為概念
問題行為是兒童在發(fā)展過程中損害身心健康、適應不良的不符合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我國研究學者對問題行為也有一定研究,劉麗莎、李燕芳表明:問題行為產生于兒童早期,是指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在兒童成長發(fā)展過程中較為常見,并且具有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5]劉亞鵬以及馬心宇等研究者都指出:兒童在6~12歲期間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會對其以后發(fā)展有負向影響,并且能夠預估兒童在長大過程中產生的某些適應問題,如伙伴排斥、物質使用不節(jié)制、不安全關系、犯罪等。[6-7]董會芹指出:個體在兒童時期的問題行為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那么極有可能會一直延續(xù)到他的青年期,甚至是成年期,從而會導致問題行為轉變?yōu)榉缸镄袨榛蛘咦儜B(tài)行為等更惡劣的行為。[8]探討影響兒童問題行為的要素,不僅能夠幫助減少兒童問題行為的發(fā)生,還對推動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有極大的實用價值。
雖然我國關于問題行為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問題行為的研究非常多。但是迄今為止,它的定義尚未統(tǒng)一。孫煌明認為:我們所說的兒童問題行為,是指會阻礙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妨礙兒童智力發(fā)展,給兒童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問題的行為。[9]呂勤等人認為,在孩子的生長中,孩子的問題行為是很普遍的,一般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攻擊性違抗,違反紀律,焦慮,抑郁,孤僻,退縮,以及各種身體不適。[10]陳秋珠、向璐瑤通過可視化分析得出:1999—2019年兒童問題行為研究熱點依次為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問題行為研究、攻擊行為干預研究、孤獨感與問題行為研究。研究關注點從最初對問題行為影響的家庭、學校等外在因素,逐漸轉為對孤獨感、自尊、抑郁等內在因素。[11]
總而言之,學生的問題行為是其成長生涯中必經的過程,問題行為的產生不僅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因此需要盡早對學生的問題行為進行干預糾正,以免對其成長以及后續(xù)步入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根據文獻分析,我國關于學生問題行為的研究尚淺,對于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外在的影響因素上,例如家庭、學校等對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研究;關于影響學生問題行為的內在因素研究尚且薄弱。因此,本文聚焦心理韌性這一學生問題行為的內在影響因素繼續(xù)深入探索。
(三)心理韌性概念
在心理學界,“resilience”指的是一種心理發(fā)展現象,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Block提出。我國研究者將其翻譯成其他中文術語,如“心理韌性”“心理彈性”“心理復原力”等。雖然不同的翻譯會有所差異,但研究的內容大體都是相同的。心理韌性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通用定義,但基本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過程性、結果性、品質性。王呈祥表示擁有較強的心理承受力,是個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夠,不但會導致他們產生多種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導致他們難以融入社會生活,還會為他們在成年后的人格的健康發(fā)展,以及對日益激烈的、富于競爭性與挑戰(zhàn)性的社會生活,埋下了潛在的隱患。[12]
綜上所述,心理韌性研究領域在我國仍屬于初步階段,國內學者在引入學習了國外的心理韌性研究后也有了屬于我國的本土見解。我國普遍認為心理韌性是一種個體在面臨困難、壓力和挑戰(zhàn)時,能夠做出調整,適應環(huán)境甚至能夠越挫越勇、更好發(fā)展的能力,且心理韌性的缺乏易阻礙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把心理韌性融入教育懲戒研究勢在必行,對教師運用實施教育懲戒也有借鑒意義。
二、懲戒教育對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研究
賴雪芬認為健康的教育是在學生的成長偏失中具備完善的預警機制,學生在成長中出現失誤和偏差十分正常,應當提前為學生設立一套行為預警機制,教師對待學生錯誤的態(tài)度也是最重要的,教師的態(tài)度會影響學生對是非、道德與非道德標準的評價、判斷與取舍,影響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學生人格品位的高低。[13]孟憲法認為,教育懲戒既是一種學校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完善學生人格的必要手段。教育懲戒對促進學生法治觀念、責任意識與健康心態(tài)的形成起重要作用。[14]李董平表示,一個積極的學校氛圍能夠預測青少年的問題行為,也就是說,學校氛圍越好,學生產生問題行為的概率越會降低。[15]即學校氛圍好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支持對問題行為都有積極作用。
總而言之,懲戒教育是幫助學生預防、改正問題行為,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建構高尚道德品質,使學生健康成長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由于懲戒教育在我國處于初步探索與實施階段,教師需要運用正確的合理的懲戒方式才能達到糾正學生問題行為的理想效果,若是在實施懲戒教育時出現偏差,易對學生心理產生影響以及導致家校糾紛問題。因此,教育懲戒的實施不僅要考慮教育手段的實施結果,也要顧及學生的心理因素。
三、心理韌性在懲戒教育和學生問題行為間的關系研究
我國目前直接關于懲戒教育與心理韌性的研究較少,但與之相關聯(lián)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等有進一步的研究。王呈祥認為個體對壓力的應對,是一個人心理承受力的直觀體現,而個體的心理承受力的高低,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一定的應對方式來體現。通過教育、訓練以及專門的心理輔導,讓青少年能夠形成一種正確而又高效的應對方法,這也是培養(yǎng)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另一個主要目的。[12]萬鵬宇等指出,心理韌性能較好地預測問題行為。[16]楊瑩等人的調查表明,在靈活性的基礎上,長久以來缺少家長的關懷就像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讓留守兒童無法承受,他們很可能會在自己的心中萌發(fā)出自卑等一系列負面的情緒,但是他們的心理韌性就像是支撐的彈簧,壓力越大,反彈也越強,這讓留守兒童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能維持在一個動態(tài)的水平上,從而達到減少負面情緒引發(fā)的問題行為的目的。[17]徐賢明和錢勝指出留守兒童的心理韌性對其品行問題傾向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18]徐明津和楊新國也認為心理韌性可以減少青少年的不良適應,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19]
綜上所述,在懲戒教育實施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在教師的警告、批評等懲戒手段下是否能得到良好的糾正,與學生的心理韌性能力密切相關,學生的心理韌性影響學生在懲戒教育中的表現。心理韌性強的學生在懲戒教育中會勇于改正錯誤、不斷進步;而心理韌性弱的學生則會感到氣餒、進而逐漸失去學習信心。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韌性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對學生造成心理傷害的前提下實施懲戒教育,才能讓學生不斷進步、更好成長。
四、結語
本研究闡述了懲戒教育、問題行為和心理韌性的相關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懲戒教育不是體罰,而是糾正學生問題行為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因此我國對于懲戒教育持支持態(tài)度。問題行為是學生成長階段不可避免的,如何糾正、改善學生的問題行為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鼓勵教育能強化學生的正確行為,懲戒教育則能一定程度上起到糾正學生問題行為的作用。但教師在實施懲戒教育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學生的心理韌性也關系著他們面對挫折做出不同的選擇。教師把握不同學生的心理韌性,就能做到高效運用懲戒教育手段達到改善學生問題行為的目的。
眾所周知我國對于懲戒教育已經提高了關注度,但針對懲戒教育的具體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懲戒教育在2020年以前,也就是《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頒布之前,還是備受爭議的教育話題,因此目前我國對于懲戒教育的研究還是較為薄弱,大多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缺乏實證研究。我國目前關于學生的問題行為影響因素都集中在外在因素的研究上,對于學生的內在影響因素例如心理韌性、自尊等研究稍顯薄弱。把懲戒教育與心理韌性兩者對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結合起來研究是目前的空白研究領域,關于二者結合的研究對幫助學生糾正改善問題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隨著《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的頒布,以及對學生問題行為內在影響因素的深入探究和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的現狀趨勢下,心理韌性研究對教師對待學生問題行為敢懲戒、會懲戒、正當懲戒有所幫助,值得深入研究,彌補我國當前研究的空缺,幫助教師與學生落實與運用懲戒教育。
參考文獻:
[1] 勞凱聲. 教育懲戒的合法性及其在教育中的適用[J]. 人民教育,2019(23):13-17.
[2] 任海濤. “教育懲戒”的概念界定[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04):142-153.
[3] 向葵花. 重新審視懲戒教育[J]. 中國教育學刊,2004(02):27-28+32.
[4] 向葵花,陳佑清. 聚焦學習行為:教學論研究的視域轉換[J]. 課程·教材·教法,2013,33(12):30-35.
[5] 劉麗莎,李燕芳. 母親抑郁和懲罰對兒童早期問題行為的影響及父親的保護作用[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29(05):533-540.
[6] 劉亞鵬,鄧慧華,張光珍,等. 父母養(yǎng)育壓力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養(yǎng)育方式的中介作用[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31(03):319-326.
[7] 馬心宇,陳福美,玄新,等. 父親、母親撫養(yǎng)壓力在母親抑郁和學齡前兒童內外部問題行為間的鏈式中介作用[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9,35(01):103-111.
[8] 董會芹. 影響小學生問題行為的家庭因素研究[J]. 教育研究,2016,37(03):99-109.
[9] 孫煜明. 試談兒童的問題行為[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04):13-18.
[10] 呂勤,王莉,陳會昌,等. 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與兒童在2~4歲期間的問題行為[J]. 心理學報,2003(01):89-92.
[11] 陳秋珠,向璐瑤. 兒童問題行為研究熱點領域構成及演變——基于1999—2019年CNKI數據庫1050篇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43(01):117-126.
[12] 王呈祥. 論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模型與實踐對策[J]. 教育探索,2003(01):95-97.
[13] 賴雪芬. 新課改環(huán)境下的教育懲罰[J]. 教育評論,2003(06):46-48.
[14] 孟憲法. 呼喚懲戒教育[J]. 新語文學習:教師,2006(01):1.
[15] 李董平,何丹,陳武,等. 校園氛圍與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關系: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學,2015,38(04):896-904.
[16] 萬鵬宇,林忠永,馮志遠,等. 情感平衡對初中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和性別的調節(jié)作用[J]. 中國特殊教育,2017(12):68-74.
[17] 楊瑩,吳凡,毛靖,等. 心理彈性理論在孕期抑郁情緒護理中的應用與展望[J]. 醫(yī)學與社會,2017,30(01):58-60.
[18] 徐賢明,錢勝. 心理韌性對留守兒童品行問題傾向的保護作用機制[J]. 中國特殊教育,2012(03):68-72.
[19] 徐明津,楊新國. 家庭經濟困難對青少年不良適應的影響:父母支持與心理韌性的鏈式中介效應[J]. 中國特殊教育,2017(02):72-77.
(薦稿人:金河沿,延邊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黃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