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歡雨 謝若涵 陳舒雯
【摘 要】語義網絡分析方法是運用計算機程序建立可視化文本分析的數據組織方式。漳州布袋木偶戲因其出色的雕刻與表演聞名,卻鮮少有人對其劇本唱詞進行量化整理。以漳州布袋木偶戲傳統曲調選中的唱詞念白為樣本進行研究,能夠為漳州人民劇本主題偏好做出合理的推論,進一步為木偶戲未來的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語義網絡分析;漳州布袋木偶戲;唱詞;閩南語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4—223—03
引言
語義網絡分析是自然語言領域處理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將這一方法運用于漳州布袋木偶戲傳統劇目文本分析能夠充分利用相互關聯的信息單元,降低分析負荷。漳州布袋木偶戲多以閩南方言演唱,其中保留了大量歷史與文化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借助閩南方言平仄之間的音樂性與難以回避的語義語境背景,以特殊的符號系統形態存在。故盡管語義程序能夠完成標記形態、詞匯查找與句法分析的任務,但方言中的歧義、非文字語言與指代仍脫離不了手動翻譯與選擇限制放寬的步驟。
語義網絡分析方法的優缺點決定了人工審視的必要性,而相對完善的民俗系統研究及其背后的價值訴求探尋也非一蹴而就。漳州人民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認同隱藏在語義背后,亟待感性的剖析與理性的量化分析。本文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匯總漳州布袋木偶戲劇本唱詞信息,經Python爬蟲與詞性切分后,以代碼形態將已知中心詞的類型進行標識,將其打上標簽,指向節點,最終以有向圖呈現自然語言的處理,完成句子內部邏輯的構建,避免斷章取義的誤區出現,最后基于理論與案例完成對漳州布袋木偶戲的主題歸納與情感分析。
一、詞頻數據與語義網絡分析
(一)詞頻數據結果
在進行數據清算與分詞整理后共爬取2106個主題詞。依據高頻低頻詞分界標準“N=√D(N是指高頻詞個數;D是指不同的主題詞個數)”,[1]在本研究中不同的主題詞個數為D=2106,經計算后可知高頻詞個數N=45個。
本文共選取198首布袋木偶戲曲調,將匯總曲目中出現頻次為前45的高頻詞進行主題歸納后可分為傳統、情感與家庭三主題。在各主題中,表達情感的高頻詞數據可觀,情緒感受上為“憂”的情感唱詞出現頻次最高,如“可憐”“可恨”等,對應具體唱段則多為“七字調”“哭調”“調仔”等抒情性唱腔。
(二)語義網絡分析
網絡分析呈現主題詞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圖1。
從高頻詞主題語義網絡分析意向圖來看,主題詞的圓圈大小代表其絕對度數中心度的大小,而高頻詞的線條密集程度與粗細則表示與其他詞的關聯程度。由圖可以發現:圖像整體呈現“X”形,東北—西南側線條較密,詞匯關系更近。“梁哥”一詞位列圖像中心,且圓圈最大,為核心詞。但該詞的周圍線條較為雜亂,左側與“相見”有明顯指涉關系,右側與各節點之間路徑較長。故而進一步計算中心度排序。經計算得出,“心肝”加權度位居第二,同屬次核心詞的節點還包括“眼淚”“可憐”“歡喜”等;外圍詞匯則包括“楊柳”“回家”“姑母”等詞。
盡管樣本的重復導致傳統故事所占權重比例有所上升,但傳統仍在主題偏好中占據壓倒性優勢。所謂傳統,即是“世代相傳、有傳承延續性質的社會因素,如風俗、道德、習慣、思想、方法等。”[2]高頻詞分別圍繞著梁山伯與祝英臺及呂蒙正拋繡球的歷史故事,在圖中以次核心形態分布在圖像中心與東北側。由此可知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唱詞選擇上依舊以世代相傳的傳統民間故事作為素材,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與追求。
家族是中國祖輩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建設者單位,亦是人的牽絆所在。血緣天然地賦予了家庭與族群社會的基礎。在今日愈加復雜與精致化的樓宇森林中,原子化個體的精神原鄉關于祖地情結的依戀只增不減。如在“乖囝我狗,好比萬把刀刺我心肝頭、囝!你要乖乖不要哭,你母親還坐在你的眠床頭”的背后裹挾著漳州人民原生的家庭記憶,以巡反往復的姿態打破馴試迷嶂。時至今日,在木偶戲唱詞的更迭與選擇中,家庭與族群的召喚仍是亙古不變的主題。值得注意的是“回家”一詞的出現遠遠高于“楊柳”的頻次。這在圖中也以圓圈的大小與分布的離心角度差異直觀地表現出來。楊柳的意象背后傳遞的是年輕一代尋根思源,千里之外牽掛尤在的鄉愁——“越州才返撫州門,風吹楊柳心頭酸。杭州讀書我失打算,求無親情空回返”。因此,木偶戲音樂傳統曲目不僅是閩文化孕育之下的胎里物,更是對情感認同下個體空間的維穩,乃至反作用于家庭促使其擴大漣漪形成良好社會扣環的基礎。
二、漳州布袋木偶戲研究發現與優化路徑建議
“微博是Web2.0時代的新興網絡應用,用戶可通過微博上傳及分享自己的情感表達與生活信息,其分享形式滿足社會快速生活節奏的需要。”[3]“作為中國互聯網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體平臺,新浪微博目前活躍用戶數量超4億,覆蓋范圍廣。”[4]新浪微博憑借著龐大的使用人數、頻繁的更新頻率與迅速的傳播速度,成為21世紀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信息發布網站,因此本文選取新浪微博作為代表平臺進行調研,來獲取新時代大眾對于漳州布袋木偶戲的觀點表達與情感極性,并根據其詞頻與情感態度來進一步分析漳州布袋木偶戲發展的優化路徑。
(一)詞頻數據結果
至2023年4月4日,將漳州布袋木偶戲作為關鍵詞,爬取新浪微博APP中2018—2023近五年包括“中新社福建”“漳州新聞網”等431位用戶發表的微博正文、頭條文章以及話題名稱。在進行數據清算與分詞整理后共爬取3844個主題詞,依據高頻低頻詞分界標準“N=√D,本研究得出數據結果為D=3844,經計算后可知主題詞中N=62個。
(二)研究發現與優化路徑分析
1.彌合時空閾限
語義網絡分析之下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積習和固弊得以明顯、尖銳地暴露出來。隨著人們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趣味日益提高,千篇一律的故事以及其中雷同的情節與走向將難以與觀眾產生共情,扎根群眾生活并進行真誠的互會是創作者的立身之本。因此,木偶戲的革新并不能止步于簡單的歷史復現,國內主流思想的介紹也不全是木偶戲革新的最終目標,而應當旁征博引將國內外當前局勢以及未來發展期望融入藝術表達。
根據詞頻統計圖可知,“傳統”與“文化”分別以268和316的頻次呈現,背后反映的不僅是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魅力的重新發掘,也是對大眾審美感知提出的新要求。除去“表演”對大眾的感官吸引,木偶的雕刻藝術與木偶學術研究、非遺傳承教學乃至文化和歷史溯源皆是觀眾對布袋木偶戲內部審美張力的進一步體悟。正是觀眾文化水平的上升方使得人們見微知著,有能力通過漳州布袋木偶戲以小見大,窺見其背后承載的古城、漳州、閩南、福建乃至中國的燙金名片,而非僅僅將好看、好玩作為有價值的審美判斷。
“傀儡戲”“杖頭木偶”“木版”“年畫”與“戲劇”“劇種”“戲曲”等高頻詞是系列非遺文化創意串聯的結果,這不僅能夠逆推出大眾尋美的文化需求高漲,也能表現人民對于多元、深厚、交融的特色文化形態的渴求。
另外,“風格”“韻味”“造型藝術”“體驗”等詞語的出現也暗示著近些年大眾同樣把審美目光投放在演出的服、化、道、舞美之中。這透露出大眾的尋美的方向漸趨多元,審美要求也不再只局限于演員技術。
2.當代情感與表演預期
木偶無法借助表情的細微變化傳遞情感,只能借助幕后演員的唱段與木偶動作操控推進情節發展。因此,木偶戲在情感的表達與其他劇種相比更為夸張直接,語義圖中色彩鮮明的“可恨”與“可憐”無不體現表達的另一極端。
以NTUSD情感詞典為分析工具,對所爬取的微博主題詞進行情感極性分析,將單詞分為積極、中性和消極三類情感傾向。在3844個主題詞中,中性主題詞有1345個,積極詞有2306個,而消極詞僅有193個,可見民眾對于漳州布袋木偶戲內容與發展以支持為主。
如圖1,積極主題詞數量可觀。其中“傳統”“傳承”“發展”“保護”等積極情感詞中暗含大眾對于漳州布袋木偶戲發展的關切與渴求,這構成了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內容與當代民眾生活相關度與日俱增的主要原因。
3.弘揚家國情懷
“在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要求中,文學需要國家民族命運、社會歷史進程和人民大眾的內部而生成,并與之始終保持緊密的關系,這種關系既是前瞻與引領,亦是載錄與追隨。”[5]基于個體浪漫的敘說早已成為閩南語民謠的固定模式,血緣天然地賦予了家庭與族群社會的基礎,家國同構歷來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共識,共同的情感認同促使人們對偉大理想的召喚作出回應。
參考文獻:
[1]孫清蘭.高頻、低頻詞的界分及詞頻估計方法[J].情報科學,1992(2).
[2]李國梅.高校專業教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以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時代報告,2018(9).
[3]WestmanS,FreundL.少于等于140個字符的信息交互:推特上的流派[A].2010—2010年信息交互研討會論文集[C].2010.
[4]徐翔.社交網絡意見領袖“標準化”效應與路徑——基于新浪微博的用戶樣本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
[5]李蔚超.總體性視野下的文學行動——李敬澤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J].當代作家評論,2022(6).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漳州木偶戲音樂的堅守、變遷與保護”(項目編號:2022Y1298)結項成果。
作者簡介:林歡雨(2001—),女,漢族,福建漳州人,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謝若涵(2001—),女,漢族,廣東始興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鋼琴表演;陳舒雯(2001—),女,漢族,福建福州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