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文化標識不僅是對歷史、地域和人文等多重因素的反映,更是城市自身向外界展現其獨特性的方式。然而,當前城市文化標識在博物館展示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具體表現在對城市文化標識的簡化與形式化提煉,及博物館為迎合商業和娛樂化趨勢,忽視深度文化展示等等。這不僅會使城市失去其獨有的文化特質,也將使博物館的文化宣傳與教育功能大打折扣。為真正反映并傳承城市的獨特文化,城市與博物館都需要深入挖掘、創新展示方式,為公眾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真實的文化體驗。
【關鍵詞】城市文化標識;博物館展示;地方特色
【中圖分類號】G2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4—232—03
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各個城市將面臨同一挑戰:如何在眾多同質化的城市中脫穎而出,展現自己獨到的文化特色與身份。城市文化標識,作為一種深刻而獨特的城市“印記”,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更是吸引旅游、投資和人才的重要手段。而在各種傳媒和展覽平臺中,博物館無疑是最能深入地展現和傳播城市文化標識的場所[1],是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標。
作為公眾教育的重要場域,博物館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市民和游客能夠深入了解和體驗城市的核心價值與文化特質,同時也打開了城市與外界對話的窗口,由此展示其與眾不同的文化魅力。然而,如何在博物館中恰當、全面且具有吸引力地展現城市文化標識,卻并非易事。這需要對地方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提煉其獨特性,并創造性地在博物館中展現,以確保信息的傳遞既真實又有深度。此外,還需要考慮如何將傳統的展示方式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博物館的展示更加生動、互動且具有現代感。
一、博物館展示中城市文化標識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文化標識的內涵及其在博物館中的意義
城市文化標識,簡而言之,是對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習俗和價值觀的整體描述,它在某種程度上定義了一個城市的身份。這種標識并非是刻板或靜態的,而是一個活生生、持續發展的概念,它隨著時間、事件和文化交融而不斷演變。城市文化標識并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或標志,而是一種感知和認識,它是公眾對自己生活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的來源,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
博物館作為文化和歷史的守護機構,是城市文化標識的重要呈現者與傳播者。在博物館空間里,城市的歷史、藝術、科技、習俗和生活方式都得到了詳實的展示,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城市的機會[2]。同時,通過展覽和活動,它又給城市帶來了一次難得的展現其獨特文化與價值的機遇。更為重要的是,博物館在展現城市文化標識時,不局限于單純的陳列和展示,而是通過策略性的設計和組織,使得這些標識更加有深度和廣度。它們挖掘歷史的深層次含義,將藝術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展現習俗的發展和演變,以及將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文化有機融合。這種展示方式,使得城市文化標識更為豐富多彩,也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賞到所在城市的獨特魅力。
(二)博物館展示對城市文化標識的價值提升
城市文化標識本身具有深厚的內涵和價值,但這種價值在許多情況下需要得到恰當的提煉和展現,以使更多的人能夠理解、認同和傳承,這當中博物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對城市文化標識的價值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
作為知識與教育的中心,博物館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深入研究、體驗和反思城市文化的空間。通過豐富的展覽內容和形式,博物館將城市文化標識的獨特性與樸素價值相結合,把城市的歷史故事、藝術創作、科技成就和日常生活方式呈現給公眾,幫助他們建立對城市深厚的認知和情感聯系。這種深入的體驗,使得城市文化標識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闡釋。
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但這些獨特性往往與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國家和文化存在某種共鳴,博物館的展覽往往能夠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找到這種共鳴,從而使城市文化標識不僅為本地公眾所珍視,也能為外來者所接受和欣賞。當然,博物館作為城市的“文化大使”,也會經常與其他地區博物館進行交流與合作,這種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使得城市文化標識得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被傳播和推廣,從而增加其影響力與認知度。
(三)城市文化標識促進博物館與城市、公眾的連接
城市文化標識,深入人心,是城市的內核,而博物館則是這一內核的重要載體。但是一個載體的真正價值在于它能夠有效地連接起不同的實體,進而促進交流與共鳴。從城市文化標識作為博物館與城市之間的“紐帶”來看,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傳統和故事,而博物館則是這些故事的敘述者。當博物館成功地展現了一個城市的文化標識,它便成為了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代言人”[3]。這種代言不止體現在對外部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它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和連接自己所在城市的機會。
基于此,城市文化標識為博物館與公眾建立起了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系。人們對家鄉的情感是深沉的,而博物館通過展示城市的文化標識,喚起了公眾的這種情感,當公眾在博物館中看到熟悉的風景、聽到熟悉的故事,或是體驗到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時,他們會涌起深深的自豪和歸屬感。這種感情上的聯系,讓博物館不再是一處文化展示的場所,更成為公眾情感的寄托與歸宿。
此外,城市文化標識也為博物館提供了與公眾互動的平臺。現代的博物館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被動的展示方式,它們更加重視與公眾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通過城市文化標識,博物館可以組織各類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從而加深他們對城市文化的了解和體驗。
二、城市文化標識在博物館展示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伴隨地域文化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關注自己內在的、獨特的文化資源與文化標識,并在博物館中進行著集中的提煉、展示與傳播。然而,過程中兩者之間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和挑戰。
(一)城市文化標識在博物館展示中的脫節現象
城市文化標識的提煉和展示,應該是一個反映城市歷史、地域、人文等多重因素的復雜過程。但目前,許多城市及博物館在提煉文化標識時,過于追求簡單化和形式化,使標識與真實的城市文化之間出現了脫節。一些城市在選擇文化標識時,往往偏向于選取那些容易被公眾接受、易于傳播的元素,而忽視了那些深層次,具有本地區、本民族特色但不太為外界所知的文化元素,這導致了很多城市的文化標識過于單一和雷同,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性。同時,一些博物館在展示城市文化標識時,往往采取了傳統的、缺乏創新的方式,讓觀眾感到枯燥和無趣。這不僅使得博物館失去了吸引力,也使得城市文化標識難以深入人心[4]。
(二)城市文化標識在博物館展示中的表層化問題
表層化是指在展現城市文化標識時,只展示了表面的、膚淺的內容,而忽視了文化的深層次內涵。這主要是因為當前很多城市和博物館過于追求商業化和娛樂化,導致文化展示的深度和廣度都受到了限制。此外,目前一些博物館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過于強調娛樂性和互動性,而忽視了文化教育的功能。這導致了很多觀眾在參觀博物館時,只是為了娛樂和打卡,而非真正地去了解和感受城市的文化。
三、以地方特色的提煉和傳承推動館城深度融合
(一)從多元的地方文化中篩選與提煉城市文化標識
1.篩選的本質——找尋共鳴與代表性
篩選的過程并非簡單地挑選出一兩個地方特色作為標識,而是要找到那些能夠引起大眾共鳴、并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文化元素。這需要對本地的歷史文化、民間傳說、傳統藝術、地理特征等進行深入挖掘。對此,可以利用大數據對歷史文檔、民間故事、藝術作品進行內容分析,找出頻繁出現且與城市歷史、發展緊密相關的元素或關鍵詞。再結合地理、經濟、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判斷這些元素或關鍵詞是否真正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夠代表大多數人的記憶和情感。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標識應當代表其居民的情感和認同。因此,應進行大規模的民眾調查并采納其反饋。可以使用問卷調查、面對面的訪談和數字化平臺等方法,廣泛收集公眾對于城市特色的看法和感受,確保文化標識的真實性和普及性。
2.提煉的藝術——深化與創新
成功的提煉不僅僅是簡化,更多的是深化與創新。在篩選出的文化元素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深層含義、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使之成為能夠打動人心、令人共鳴的城市文化標識。這一過程中,設計師、藝術家、文化學者的合作尤為關鍵。他們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圖形、符號、音樂、口號等,將文化元素轉化為易于傳播、易于理解的城市文化標識,確保其在各種場合、各種媒介中都能夠準確、生動地傳達城市的獨特文化信息。
3.整合與優化——持續反饋與迭代
篩選與提煉出的城市文化標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城市是活的,文化也是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的發展、居民的變遷,原有的文化標識可能不再適應新的城市形象和文化氛圍。因此,應建立一個持續的反饋與迭代機制,不斷收集公眾、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反饋進行必要的優化和更新,確保城市文化標識始終保持其活力與時代感。
(二)城市文化標識在博物館中的策略性展示與傳播
1.利用物態與非物態雙重途徑
博物館是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交匯的地方。物質文化遺產,如古跡、文物、藝術品等,可以直觀地呈現城市的歷史和藝術。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間傳說、民俗節慶、傳統工藝、歌曲戲劇等,則能展現城市的情感。因此,博物館策略性展示城市文化標識的關鍵是找到物態與非物態的完美結合。譬如,通過高科技的手段將民間傳說以數字化、虛擬現實的形式呈現出來,既能讓觀眾擁有更為深刻的沉浸體驗,又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生動傳播。
2.打造互動和參與式的展示體驗
現代的博物館不再是單純的展示空間,更是互動和參與的場所。為了更好地傳播城市文化標識,博物館應在展陳設計中融入多種互動體驗,如觸摸屏、VR/AR技術、互動游戲等,打造數字化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從觀察者變成參與者。通過這種互動參與,觀眾可以更為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城市標識,同時也能更好地促使其宣傳和傳播。
3.制定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
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如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學者研究者等,博物館應制定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面對本地居民,可以重點強調城市文化標識與他們的生活、記憶、情感的連接;面對外地游客,可以強調城市的獨特性、特色和魅力:而面對學者研究者,則可以深入挖掘城市文化標識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社會價值等。為了促進城市文化標識在博物館中的策略性展示與傳播,還需要加強跨學科、跨領域交流,如與設計師、技術人員、文化學者、大中院校、社區組織等進行深度合作,確保展示與傳播活動的多元性、創新性和實效性。
(三)博物館如何成為城市文化標識傳承的橋梁
1.建設“生活化”的展覽場景
與傳統的靜態展示方式不同,博物館應嘗試建設更接近公眾日常生活的展覽場景,使城市文化標識更加“生活化”。例如,為展示某項傳統手工藝,而不僅僅是將成品放入展柜,博物館可以營造一個真實的工匠工作坊場景,展示其制作過程,讓游客親身體驗、動手參與,使得文化標識的傳承不僅僅停留在視覺上,更延伸到觸覺、聽覺甚至嗅覺。
2.開展主題性的社會活動
傳統的展覽常常局限于博物館的物理空間內,但現代博物館可以跳出這一限制,將城市文化標識的傳播延伸到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可以根據文化標識的特點,定期在城市的公共空間開展一系列主題性的社會活動,如傳統藝術表演、手工藝體驗課程、文化講座等,讓更多的公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并了解這些文化標識。
3.建立與學校的深度合作
年輕一代是城市文化標識傳承的關鍵,因此與學校建立深度合作尤為重要。博物館可以與學校聯合,設計一系列教育課程和實踐項目,讓學生在利用教科書了解城市文化的同時,也能通過博物館文物、文化與科技的多重結合所營造出的展示空間,進行沉浸式地感受、體驗和創作。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博物館的日常運營和展覽策劃中,讓他們成為城市文化標識傳承的實際參與者。
四、結語
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物質的繁榮,更多來源于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歷史背景。在全球化的今天,每個城市都渴望為自己打上鮮明的文化標簽,由此,強化博物館文化守護與傳播功能,通過城市文化標識在博物館展示中的探索,我們看到了兩者之間的機遇與挑戰。從提煉到展示,從傳承到創新,未來的城市應與博物館攜手共進,相互補充,為公眾呈現一個更加真實、多元和深入的文化體驗,從而讓城市的魅力得到真正的傳承和綻放。
參考文獻:
[1]宋湘綺,郝曉宇.“IP+數字化”:城市博物館的發展路徑研究[J].東南傳播,2023(4).
[2]陳鵬屹.博物館建設提升城市歷史文化品質研究——以廣安城市博物館建設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6).
[3]王元黎.試論博物館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載體功能[J].河南博物院院刊,2022(1).
[4]劉杰,柯平.公共文化標識的功能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情報資料工作,2018(3).
作者簡介:周方(1988—),女,土家族,碩士研究生,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