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吳思俏 (1991—),女,碩士在讀,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郝士艷(1971—), 女,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及傳統文化。
摘" 要: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雄是時代的產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英雄精神永垂不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劍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食糧。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民族精神重要的傳承者,在新時代下,培育大學生的英雄精神,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個人理想并與實現中國夢交相輝映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學生培養;英雄精神;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5-0019-04
“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擺脫外來殖民統治和侵略而英勇斗爭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掌握自己命運,開創國家發展新路的人們,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國家榮光。”[2]英雄精神在不同的時代都詮釋著不同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英雄的人民創造英雄的歷史。”[3]新時代下英雄精神被賦予了更豐富的育人內涵,體現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高尚思想品德、精神風貌,弘揚培育英雄精神不僅可以激發大學生探求英雄故事的興趣,也可以促使大學生主動學習英雄精神的價值意義,不斷充實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用深厚的愛國情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價值。
一、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培育價值
(一)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動力
人民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實現人的現代化,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任務。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英雄精神培育,用不同時代榜樣的力量指引大學生前行的道路,用英雄精神鼓舞大學生在實現人生理想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對大學生進行英雄精神培育,讓他們學會選擇用適合時代發展和自我進步的英雄精神武裝自己,在為自己人生理想奮斗的同時助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培育大學生英雄精神有助于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的力量。當前我國正在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奮力前行,更需要凝聚精神力量來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局勢。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理應掌握并深入學習英雄人物事跡,感悟英雄精神力量,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激發新時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及英雄人物的共情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家國意識,堅定大學生愛黨愛國的政治信念,樹立正確的英雄精神主義觀,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人才基礎,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二)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
新時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求人的生理健康發展,更要注重心理精神層次的構建,主要是思維意識、政治立場、行為態度等精神體系的全面正向發展。培育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是正向價值觀與積極行為意識相結合的引導,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發揮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主人翁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方面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構建正向的價值觀和堅定的人格信念。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題,向大學生講好英雄故事是培育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基礎途徑,也是培養大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尊重歷史的最佳方式,引導大學生在閱讀聆聽英雄故事時可以結合不同的時代社會背景理解、認識、感悟每個歷史時期所詮釋的英雄人物及其價值,潛移默化地用英雄的榜樣力量規范自身的行為意識和道德情操,在英雄精神的光輝指引下,大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調整自己的目標價值追求,自覺抵制社會中的不良誘惑,用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學生實現社會角色的轉換,更好地從校園邁入社會。“英雄精神培育承擔著將與英雄有關的他律性社會規范轉化為大學生的自律性行為規范的任務,從而實現規訓到自我控制、自我驅動的價值內化。”[4]通過對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培育,使大學生自主地將崇尚英雄精神視為人生精神動力,將英雄行為轉換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融入社會,完成自身社會化轉型。
二、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培育面臨的挑戰
(一)高校教師整體德育素養有待提高
高校教師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培育的直接負責人,他們的思想言論、政治立場、行為導向對大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部分高校教師存在對紅色精神文化內容知識量儲備較少的問題,在向新時代大學生貫徹英雄精神的方式方法上也難有創新性突破,導致大學生對英雄精神的解讀仍停留在表面,難以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和講解挖掘英雄精神更深層次的意義,導致對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培育只浮于表面,開展學習英雄精神的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形式主義。近幾年,高校教師因發表不當言論、出現敗壞師德師風的事件以及利用職務之便壓榨學生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些丑聞嚴重影響了教師職業形象。高校教師是大學生人生航向的領路人,如果高校教師的思想、行為、立場出現偏差,那么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也存在負面影響。高校教師應言行規范、為人師表,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和威信力,如果育人者都不具備守正清廉的職業品德,那么又如何能勝任培育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光榮使命,更無法令受教育者所信服。“不愛國之人何以教導他人愛國,不敬業之人何以引導他人敬業。”[5]
(二)高校缺乏創新型多樣長效性的培育機制
開展多樣的校園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可以提高大學生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建立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和學習強化英雄精神的最佳實踐平臺。但是,部分高校卻較少或很少開展關于學習英雄精神的系列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也更多是走馬燈式應付以確保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喜歡搞‘大呼隆’和‘一窩蜂’式動員,制造形式上火熱的學習英雄的表象,實際上都是‘做樣子’,奢望在短期或限定時間內以疾風驟雨的方式達到英雄精神教育目標,并獲得一勞永逸的效果”。[6]高校應通過身邊人言傳身教,大環境的正確價值影響從而潛移默化、持續形成大學生的正確價值觀,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目前部分高校形式化的培養形式只會使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培育停留在表面,難以深入人心,育人效果甚微。
(三)大學生所處環境對英雄精神培育氛圍不濃
良好的客觀環境可以塑造人,濃厚的踐行英雄精神的環境氛圍不僅可以彰顯優秀的英雄文化價值,創設學習英雄榜樣的空間,也會喚醒大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根據抽調四平市在校大學生“你認為哪些環境對大學生英雄精神培育最具影響力”問卷可以看出(見圖1),36.5%大學生表示高校的氛圍會對學習英雄精神有影響,31%的大學生認為家庭環境會影響英雄精神的學習,32.5%的大學生認為社會環境也影響著自身踐行英雄精神。可見,高校、家庭和社會的客觀環境以及營造出的氛圍都在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學生所處環境對英雄精神的重視度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對英雄人物、英雄精神、英雄行為的認知度和踐行欲。
三、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培育路徑
(一)教育助人:發揮高校英雄精神教育主導作用
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功能是高校培育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的主渠道。
一方面,加強教師在思政課中對英雄精神的教育引導。思政課教師應具備相應的政治理論知識素養并認同英雄精神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通過在課堂上的言傳身教,讓大學生充分地了解英雄精神的時代內涵,提升大學生學習并弘揚英雄精神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創新培育英雄精神相關教學形式。首先,結合馬工程教材及其他有關弘揚英雄精神的教學素材制作課件及教案,對原有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全方位講解各時代英雄的事跡,消除大學生對英雄精神的認知局限,增強對英雄精神的價值認同。其次,利用融媒體技術拓寬大學生獲取有關英雄精神學習的途徑。高校教師應加強自身信息素養,在眾多的網站、軟件中選擇適合大學生學習的平臺,可以通過為大學生推薦優秀的宣傳英雄精神的短視頻賬號、公眾號、電影、書籍等塑造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還可以通過創新課后作業,達到翻轉課堂效果,比如讓大學生組成小組,自行選擇一位英雄人物,演繹其英雄事跡,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合作意識,也實現了自主學習的目的,在小組交流討論的過程中通過思想的碰撞,加深對英雄精神的認知,提升對英雄精神的實踐價值認同。
(二)實踐育人:推進英雄精神主題教育活動
國家為了弘揚英雄精神,特出臺法律設立烈士紀念日,以示后人要銘記國家烈士英雄,傳承他們甘于奉獻、不畏犧牲的優秀品質。高校作為培育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基地,應組織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讓大學生通過顯性教育活動充分感悟英雄精神的時代內涵。
首先,高校可以開展關于學習英雄精神主題征文、演講、短視頻比賽等活動。鼓勵大學生將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文字或視頻記錄下來,表達自己在活動中的所思所為,通過將自身行為與英雄人物事跡對比從而產生情感認同,讓學生在平凡的小事中體會英雄的不平凡。其次,高校可以組織祭祀英雄先烈活動,例如為大學生提供參加網絡祭祀活動平臺,號召大學生通過轉發英雄事跡緬懷英雄烈士,還可以去實地祭掃為英雄先烈獻上緬懷的花籃,表達自己的哀思之情。通過走訪曾工作在一線的老兵,傾聽他們的英勇事跡,感悟屬于他們的英雄精神,學習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和濃烈的愛國情懷。最后,高校可以建立VR虛擬仿真實驗室,將歷代英雄人物事跡利用VR技術做成虛擬情景,讓學生通過VR技術化身成歷史英雄人物,沉浸式體驗先輩們的英雄精神,增強對英雄的感同身受,激發內心的使命擔當感。
(三)環境化人:營造多維自覺學習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泛開展先進模范學習宣傳活動,營造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英雄、關愛英雄的濃厚氛圍”。[7]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培育離不開所處文化環境的熏陶,在良好的紅色文化教育環境中大學生可以見賢思齊,培養主動探求英雄精神的意識和興趣。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培育大學生英雄精神提供了客觀的精神指導。
1. 營造崇尚英雄的家庭環境
父母的舉止言行和與孩子交流時所滲透的價值觀都在無時無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孩子既是父母的影子,也是一面鏡子。父母理應具有正確的英雄精神價值觀念,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英雄精神培育,但是有些父母淡漠對孩子精神價值的培育,認為只要提供足夠豐富的物質就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其是錯誤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成長更需要豐富的精神支持。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搖籃和心靈的避風港,父母應以身作則,自覺學習英雄精神的同時將英雄人物故事以及人物精神輸出給孩子,在崇尚英雄精神的家庭氛圍中種下學習英雄精神的種子,在學習生活中貫徹英雄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品質,父母在言傳身教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帶領孩子參觀英雄紀念館沉浸體會英雄精神的偉大,在家庭交流溝通中升華對英雄精神的感悟。
2. 營造崇尚英雄的校園環境
校園文化體現著校風和學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塑造和行為的規范具有深遠影響。營造崇尚英雄、心懷敬仰的校園文化和學習、捍衛英雄的校園環境是大學生英雄精神培育的基石。
高校要打造對大學生物質和精神雙重滿足的校園環境。在物質活動上,通過制作英雄事跡宣傳欄,懸掛彰顯英雄精神的宣傳標語,在校園中的公共休閑場所播放歌唱英雄精神的歌曲、影視節目,擺放有關英雄人物故事的閱讀資料宣傳英雄精神,還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開設英雄精神專欄,定期推送有關學習英雄精神的先進學生典范,利用融媒體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在精神活動上,高校要將學習英雄精神常態化,通過建立關于英雄精神培育制度將培育大學生英雄精神貫徹到底,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英雄精神相交融,形成高校獨具一格的校園文化,讓大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英雄精神的學風中自覺養成踐行英雄精神的行為意識,主動規范自身言行,有利于英雄精神在校園中的傳承與發展。
3. 營造崇尚英雄的社會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8]因此建立健全英雄保障制度對營造崇尚英雄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要建立完整規范的適用于保障英雄基本權益的法律制度。面對惡意擦邊詆毀英雄人物及英雄精神的文字和視頻,國家有權利用法律武器進行懲罰,并根據相應法律法規對社會中的不法分子進行再教育,為營造崇尚英雄的社會環境提供法律制度支持。另一方面,通過組織表彰英雄、紀念英雄等社會化活動,創設學習英雄精神的社會環境,形成崇尚英雄的社會文化,使個人在社會大環境中感受學習英雄精神的快樂。
中華民族具有崇尚英雄的優良傳統,積極培育大學生英雄精神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新時代對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培育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更需要高校對弘揚英雄精神進行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建設,大學生也應養成主體內化學習的意識,通過國家、高校和自身的內外合力教育,推動新時代大學生對英雄精神的思想感知、價值認同和行動踐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N]. 光明日報,2016-02-04(01).
[2] 習近平. 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5-09-03(02).
[3] 習近平.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10-22(01).
[4] 張子越. 價值、原則與目標:新時代大學生英雄價值觀培育的基本遵循[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2(03):132-140.
[5] 劉星月. 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培育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22.
[6] 田旭明.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新時代培育和弘揚英雄文化的若干思考[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08):143.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 外文出版社,2020:313.
[8] 習近平.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19.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