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新媒體優化大學生黨史教育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3015)。
作者簡介:李征(1984—),女,碩士,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新媒體作為現代社會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工具,已經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展現出強大的滲透力。它改變著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態度,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影響更為深刻。在新媒體環境下,有效使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可以更快幫助其樹立正確而高尚的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增強他們的歷史使命感。但新媒體也給大學生黨史教育帶來一些挑戰,高校應充分了解和把握新媒體的特點和趨勢,掌握運用新媒體工具的科學方法,提供有深度、有吸引力的黨史知識,進一步提升黨史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黨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5-0172-04
從黨的創立到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再到改革開放,黨史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展現了黨的奮斗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巨大變革。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應切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幫助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通過黨史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其為人民服務的擔當精神,增強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1]面對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要及時創新教學手段,借助數字化和個性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提高教育實效,讓黨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生動有趣,更具吸引力。
一、新媒體背景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新媒體時代,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尤為重要,它蘊含著多方面的深刻意義,不僅有助于培養青年學生的正確歷史觀和價值觀,還能夠傳承黨的優良傳統,強化黨員意識和責任感,激發革命和創新精神,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以及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首先,黨史教育是傳承黨的優良傳統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入學習黨的歷史,大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黨的奮斗歷程、理論體系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他們能夠深刻領會黨的初心、使命以及為人民謀幸福的初衷,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奉獻精神和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其次,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有助于增強黨員意識和責任感。黨的未來發展需要依靠年輕一代,而大學生作為黨的接班人,更需要深刻理解黨員身份的重要性。通過學習黨史,他們可以深入感受黨的光輝歷程,明白黨是如何在各個歷史時期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的。[2]這將激發大學生對黨員身份的珍視和自豪感,同時也增強他們的黨員責任感,使之更加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最后,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有助于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當代社會發展迅猛,需要有思想政治立場堅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一代。通過深入學習黨的歷史,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黨的初心和使命,增強對社會主義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認同感。這將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各種挑戰和變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在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面對著海量的信息,其中既有積極正面的,也有消極歪曲的。加強黨史教育對于抵御錯誤思想的沖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習黨的歷史,大學生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辨別真假,正確看待黨的歷史和黨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需要具備足夠的歷史辨識能力,以免受到虛假信息和歪曲觀點的影響。[3]激發革命精神和創新精神是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黨史教育中充滿了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而英勇斗爭的故事。這些故事能夠激發大學生的革命精神,使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堅定的信仰和毅力。同時,黨史教育中也有許多關于創新精神和實踐的案例,這些案例可以啟發大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黨史教育還能夠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面臨著學業、職業等多重壓力,容易產生焦慮和困惑。黨史教育能夠讓大學生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感受到共產黨人在最困難的時候依然堅持奮斗的決心,幫助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二、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黨史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對大學生黨史教育傳統模式的沖擊
傳統模式通常以課堂教學為主,通過教材、講義等傳遞黨史知識,但在新媒體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化,教育模式也需要相應調整。首先,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獲取信息的途徑,如社交媒體、短視頻等,豐富的媒體資源可以更加生動地展現黨的歷史,但也可能因信息碎片化的特點,導致學生對黨史知識的整體理解不足。因此,傳統的教育模式需要進一步結合新媒體特點,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教育內容,使學生能獲得更加全面的黨史知識。其次,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個性化特點對比傳統教育模式顯得更為靈活。大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習慣了互動、參與式的學習體驗,而傳統黨史教育模式往往缺乏這種互動性。[4]因此,如何在黨史教育中引入互動性、參與性的元素,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是一個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此外,新媒體時代信息泛濫,虛假信息層出不窮,黨史教育面臨信息真實性和準確性的挑戰。學生可能在網絡上接觸到大量關于黨史的信息,但其中不乏錯誤甚至歪曲的內容,這要求大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辨別能力,能夠準確判斷信息的來源和真實性,避免被錯誤信息誤導。
(二)對教育工作者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信息傳遞和獲取的方式,也對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考驗,教育工作者需要適應這一變化,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以更好地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工作。首先,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備信息技術素養。教育工作者需要熟悉各種新媒體平臺,能夠合理運用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工具,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使黨史知識能夠更生動地傳達給學生。其次,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多樣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備廣泛的知識儲備。傳統的教學內容可能已不再適應新媒體時代學生的需求,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了解黨史知識與當代社會的關聯,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將黨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同時,新媒體時代的教育方式強調互動和參與,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已經不再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需要采用討論、互動、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黨史知識。此外,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快速變化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備及時更新知識的能力。教育工作者需要保持學習的姿態,隨時了解新的信息和觀點,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適應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
(三)部分學生存在短時注意力和娛樂化傾向
首先,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媒體平臺使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迅速傳播,這加劇了學生的短時注意力傾向。學生在瀏覽社交媒體時,往往只關注短時間內呈現的內容,難以保持持久的專注,而這種淺顯的閱讀習慣可能在學習黨史等深入內容時產生阻礙。其次,多元化的娛樂內容在新媒體時代迅速崛起。短視頻、搞笑段子等吸引人的內容更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黨史教育則因其深刻性和嚴肅性而可能使學生產生認知乏味,這種娛樂化傾向使得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輕松愉快的內容,忽略了對歷史知識的深入學習。再次,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碎片化,也加深了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學生在多種媒體設備的影響下,頻繁地切換信息來源,造成注意力的碎片化,學生難以長時間保持專注。此外,新媒體的圖像化、簡潔化傾向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方式,他們更習慣于從圖像、短文中獲取信息,缺乏對長篇文章和深刻內容的耐心。總之,大學生黨史教育在新媒體背景下面臨的短時注意力和娛樂化傾向問題十分嚴峻。快節奏的信息獲取習慣、多樣化的娛樂內容吸引、信息碎片化的環境等,都影響了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的學習表現。
三、新媒體背景下優化大學生黨史教育的路徑
(一)加強創新,拓展新型黨史育人模式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求,優化大學生黨史教育路徑勢在必行。在這一背景下,加強創新、拓展新型黨史育人模式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在新媒體背景下,加強創新是優化大學生黨史教育的核心動力。傳統的黨史教育模式可能難以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因此,教育者應積極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制作生動有趣的教學多媒體,如短視頻、H5動畫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可以將黨史知識與當下熱點問題相結合,探討黨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同時,教育者還可以通過設計有趣的游戲、競賽等活動,將黨史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中,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
大學生黨史教育還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使其具備更強的思辨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黨史研究性學習,引導他們深入挖掘歷史文獻、資料。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讓他們將黨史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升實際運用能力。此外,跨學科融合也是新型黨史育人模式的重要特征。新媒體時代,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日益頻繁,黨史教育也應緊密結合其他學科,形成綜合性的育人模式。[5]教育者可以引入跨學科課程,將黨史知識與文學、藝術、哲學等學科相結合,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例如,通過分析歷史文獻中的文學作品,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這不僅有助于增加學生的興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加深對黨史知識的理解。
總之,在新媒體背景下,優化大學生黨史教育路徑是教育事業的迫切需求。加強創新、拓展新型黨史育人模式,將黨史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綜合素養培養以及跨學科融合相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生對黨史的興趣,提升其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更加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黨史教育的實效性
教育者作為知識傳遞者和價值引導者,在黨史教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體時代黨史教育需要具備更多的專業知識、教育技能和新媒體素養。第一,需要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師資隊伍。黨史教育不僅是歷史學科的教學,還涉及黨的理論、黨的建設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個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包括歷史學者、黨建專家、哲學家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從而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黨史教育,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啟發。第二,需要持續開展師資培訓,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技能。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不斷更新換代,教育者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如黨史知識的更新、教育技術的培訓等,能夠提高教育者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水平,強化教育者的信息素養,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黨史教育需求。第三,需要注重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黨史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價值引導。因此,教育者需要深刻理解黨史的重要意義,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思想道德水準。在教育過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使黨史教育不僅停留在知識層面,更能夠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6]第四,需要加強教育者的團隊合作和交流。新媒體時代,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快,沒有哪個單一個體可以獨自掌握所有黨史知識和教育技能。建立團隊合作機制,促使教育者之間相互學習、交流,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團隊合作還可以共同研發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從而提高黨史教育的質量和實效性。
(三)加強平臺監督,保障黨史教育工作穩定發展
1. 建立健全監督體系
新媒體背景下的黨史教育需要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來保障其質量。政府、學校和社會等各方主體應共同努力,建立多層次、多維度的監督體系。[7]例如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明確黨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規范教育平臺的運行和管理。學校可以建立內部監督機制,成立黨史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定期進行教育質量評估,以及收集學生、教師的反饋意見,及時解決問題。社會各界也應加入監督行列,通過輿論監督、社會評價等方式,推動黨史教育的有序開展。比如,在高校中設立黨史教育督查組,由校內外專家、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定期對黨史教育工作進行檢查評估。督查組通過聽取課堂教學、查閱教材、與學生互動等方式,全面了解教育情況,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推動黨史教育工作的改進和提升。
2. 加強信息透明和公開
信息的透明和公開是維護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新媒體時代,教育平臺應當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渠道,及時公布黨史教育的內容、計劃、進展等信息,讓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了解教育工作的全貌。通過在校園網站、社交媒體、微信公眾號等發布相關信息,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黨史教育的具體安排和實施情況。[8]比如,高校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建立專欄,定期發布黨史教育的進展情況、學生體驗分享、教師經驗總結等內容。通過圖片、文字和短視頻等多種形式,使黨史教育工作在校內外形成廣泛關注,同時也接受外界的監督和評價。
3. 加強學生參與和反饋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他們的參與和反饋對教育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教育平臺應該積極傾聽學生的聲音,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育活動,以增強黨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平臺可以設置黨史教育社團、講座、座談會等形式,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高校可以設立黨史學習社團,由學生自主組織和參與。社團每周組織一次黨史學習分享會,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黨史主題進行分享,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習氛圍的營造。
四、結語
新媒體背景下優化大學生黨史教育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任務,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續創新。通過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結合教育者、學生和社會的積極參與,以構建更加豐富、多元和有深度的黨史教育體系,培養出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創新能力的優秀青年。
參考文獻:
[1] 王斯. 新時代優化高校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實踐路徑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12):17-20.
[2] 凌晶垚.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四史”教育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2.
[3] 康靜. 新時代加強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的路徑研究[D]. 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22.
[4] 張大海,辛曉晴. 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關鍵在于構建長效機制[J]. 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05):53-55.
[5] 孫健,蔣冰倩. 黨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邏輯理路[J]. 宜春學院學報,2022,44(08):6-10.
[6] 楊萍. 建黨百年視域下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徑探析[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5):145-147.
[7] 竇玉光,張波,杜君芳. 新時代職業高等院校大學生黨史理論教育的路徑探析[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4):116-118.
[8] 許丹丹. 黨史教育融入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的研究[J].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3(02):54-58.
(薦稿人:夏鑫,河北農業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