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唐文杰(1994—),女,碩士,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團委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法律。
摘" 要: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高校是青年云集的地方,高校共青團干部是帶領、動員、教育、團結高校青年的骨干力量,同時也是黨的后備軍和重要助手,提升高校共青團干部素質能力至關重要。文章通過分析高校共青團干部的作用,提出高校團干部素質能力要求,探討提升高校團干部素質能力的重要性,總結高校團干部素質能力提升的多元對策,促使高校共青團干部在不斷提升素質能力的基礎上,使團的工作更高效、高質量地開展,助力高校共青團事業發展。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干部;素質能力;提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D297;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5-0180-04
高校共青團是黨和青年學生聯系的關鍵紐帶和重要橋梁。要加快推進高校共青團隊伍建設,努力提升團干部素質能力,以此推進高校共青團的發展。高校要認識到共青團干部在發揮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升高校團干部素質能力的意義和價值,在此基礎上創新多元對策,提升高校團干部素質能力,使高校團干部自覺適應工作對象特征以及外部環境變化,不斷增強政治責任感、使命感,樹立扎實、端正的工作作風,積極創新工作方式,自覺發揮其在黨和青年學生中的紐帶作用。
一、高校共青團干部的作用
高校共青團干部指的是在高校從事共青團工作的學生以及教師群體,高校教師主要屬于專職型團干部,學生則以兼職型團干部為主,通過師生共同參與,落實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強化社會實踐教育等。在共青團工作中,高校共青團干部屬于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應為學校團務工作的骨干核心和離大學生最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高校共青團干部的作用主要包括:其一,共青團干部可將黨的意志傳達給高校師生;其二,共青團干部在深入群眾的基礎上,可幫助青年學生不斷提升政治認同感,通過組織多元化的共青團活動,助力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教育目標。[1]
二、高校共青團干部素質能力要求
共青團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之一,面對新的形勢和青年學生特點,高校共青團干部應當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同時也應具有較強的學習素質、能力素質及業務素質,以扎實的素質能力和工作方式做好新時代的團的工作。
(一)思想政治素質
高校共青團干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人員,需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文化修養,否則就無法成為新時代青年學生的引路人。一方面,高校共青團干部要具有思想政治理論素養,能夠深刻學習和領會中國共產黨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更好地引領廣大青年擁有正確的政治認同,擁護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跟黨走。同時,共青團干部要始終保持政治熱情及端正的政治態度,無論是在思想層面,還是在行動當中,都要和黨中央同步,自覺強化道路自信。面對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要求團干部擁有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和對全球問題的政治鑒別力。保證個人的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保持一致方向,并相互適應。[2]另一方面,共青團干部還要具備無私奉獻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在共青團工作開展中為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科學的價值觀。
(二)學習素質及能力素質
為使高校共青團各項工作能夠上下順利銜接,充分發揮共青團干部的連接作用,團干部面對新的環境和對象,應努力提升學習素質及能力素質,養成終身學習的行為習慣和價值理念,促進團的工作有力開展。一方面,共青團干部要具備良好的學習素質,該素質具有多維度特征,包括想象力、思考力、創造力、觀察力等。在共青團干部具有較高的想象力、自覺力以及思考力等基礎上,將有助于其不斷發展。[3]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團干部需要具備良好的能力素質,這一素質在社會活動中屬于一項實操性強、實用性高的素質,也是一種通過多渠道、多方式獲得的綜合性能力體系。共青團干部在能力素質方面,不僅要有個性化、專業化的能力,還應具有通用的能力,即在組織管理、調查研究、語言文字表達、教育引導等方面有較高水平,能夠建立多項能力相統一的綜合能力體系,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和職業化地推進共青團的工作開展。[4]
(三)業務素養
共青團干部的業務素養,從廣義上說就是專兼職共青團干部從事共青團工作時所擁有的專業技能及相關經驗,如按照黨章、團章及上級相關文件要求,處理團務工作和開展團的活動等,還包括在日常實踐中積累的團務管理工作等的經驗總結。業務素養具體表現為專業的共青團工作的知識結構和技能,而個人的閱歷與經驗則是專業素養的抽象升華,相關因素保持著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關系。對于共青團干部來說,其所具備的業務素養具體指的是開展共青團工作所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經驗技巧以及實踐方法等。
三、提升高校共青團干部素質能力的重要意義
青年思想引領工作需要一支信仰堅定、作風過硬、有持久戰斗力的隊伍,提升高校共青團干部的素質能力有利于進一步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落地,在促進團干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持續推動高校共青團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有利于促進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順利落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強調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聚焦立德樹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并明確指出要著力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因此,需要在政治引領、理論運用、團建創新、塑造形象、培養又紅又專的青年骨干等過程中,進一步提升高校共青團干部的綜合素質能力。[5]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高校團干部不斷增強素質能力,是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順利落地的重要途徑。
(二)有助于助力團干部個人成長成才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此背景下,要求共青團干部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提升素質能力,切實滿足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多元要求。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共青團干部在綜合素質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首先,高校團干部創新能力還不足,這不利于其適應及應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其次,部分團干部不具備良好的宣傳動員能力,難以有效適應新時期社會呈現出的信息交融等特征。最后,部分團干部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其現有能力與當代大學生多元化的需求以及日漸活躍的思維不相適應。出現上述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團干部還不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不積極主動地對黨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化學習,還有些團干部業務水平有待提升,工作方式不夠創新,多采取傳統模式和循規蹈矩的方式落實各項團的工作。另外,作為專職團干部的高校教師,其在開展團工作的同時還要完成教學、職稱評聘、科研等多項和自身職業發展相關的任務,在高質量落實團的工作上精力有限。對此,團干部要進一步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能力,及時打破傳統工作思維,并不斷增強綜合能力。[6]
(三)有益于高校共青團事業高質量發展
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還是《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及相關文件中,都要求共青團干部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能力。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團干部開展工作也面臨新挑戰、新矛盾和新問題,如何在新形勢下開展團的工作,向青年群體宣傳和弘揚好主旋律和正能量,這也是新時代團干部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高校團干部都面臨著干部年輕化、崗位流動性強、職業適應性低、工作專注力弱、選配門檻高等現狀,這些問題阻礙著團干部的可持續發展。為突破發展困境,必須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共青團干部的素質及能力,尤其要提高政治素養、專業水平、職業認同感等,以助力共青團事業在新時代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四、高校共青團干部素質能力提升的多元對策
新時代,高校共青團的工作任務重、責任大,對團干部素質能力要求也更高和更嚴格。高校團干部要在新時期和新環境下充分做好青年學生工作,就要自覺適應工作對象特征以及外部環境的改變,不斷增強政治責任感以及工作使命感,結合專業知識和先進思想不斷創新團的工作方式。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采取多元對策促進高校共青團干部的素質能力提升。
(一)加強政治素質教育,促使團干部提升職業韌性與職業素養
政治性是共青團的首要屬性,新時代呼喚團干部更加堅守初心、堅定理想信念。首先,高校團干部自身要自覺樹立端正、積極的學習態度,不斷增強政治理論素養,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理論學習的涵養,增強科技前沿認知的內涵和國際化視野的涵養,充分認識到共青團干部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中的重要使命和職責,嚴格按照黨章、團章等規定要求自身,積極利用“三微一端”平臺等學習黨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著重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進行深層次學習。[7]其次,校團委作為高校共青團的管理機構,要自覺承擔團干部理論學習的組織和規劃,多措并舉,構建出一套理論學習體系和打造出一支學習型團組織。同時,還要健全和完善團系統的理論學習制度和考核評價要求,按照校黨委以及上級團委的要求,針對當下的時事熱點和重要精神,開展系統性和集中性的學習,進而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推進保障機制建設,促使團干部綜合素質能力持續發展
各高校應認真落實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為共青團干部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保障。其一,大力建設高校團干部隊伍,積極制定多項傾斜性培養政策。在高校團干部隊伍建設過程中,要將這一隊伍的建設和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思政教育隊伍建設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高校大思政工作開展中,將共青團建設視作重要一環。[8]其二,要有針對性地為高校團干部提供更多培訓交流和崗位鍛煉的機會,打造階梯化培訓體系。對此,學校可在充分考慮團學工作需求的基礎上,合理設置團干部的綜合素質培訓,結合校內外資源庫共同助力團干部素養提升。同時,增加對外的團系統溝通和交流頻率,積極借鑒其他團組織的優秀經驗方法以及研究成果,避免團干部故步自封、坐井觀天,從而出現在校內團工作開展中因獲得一定成就而沾沾自喜,或因盲目自信而逐漸落伍的情況。其三,建立完善的高校團干部管理及考核評價機制,使團干部工作更加規范和有效,并不斷促進其素質能力提升。高校團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應體現出全方位、多維度等特征,考核評價不僅要重視評價團干部的實際工作業績,還要開展團干部滿意度調查及相互評價,不斷創新考評方式,保證考評結果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公正性,并要在調整團干部薪酬、職級等過程中,將考評結果作為重要依據。高校黨委和上級團組織要對高校共青團工作及干部隊伍建設加強關注和指導,制定更加完善和合理的獎懲制度,按照干部管理相關要求,進一步促進團干部晉升及轉崗,使團干部認識到自覺提高素質能力將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由此更加積極地工作和學習,不斷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
(三)開創以賽促學平臺,推動團干部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高校黨委可積極組織團干部素質能力比賽,引導并鼓勵團干部踴躍參賽、全面覆蓋,如可在省賽帶動下,在高校內部組織專職團干部素質能力大賽或學生團干部素質能力比賽,使團干部在精心備賽、踴躍參賽的過程中更積極地學習理論知識,并在廣泛交流過程中創新團的工作方法。大賽開展過程中,可設置堅定制度自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延安精神、我的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等話題,重點考察參賽團干部對團學改革、高校思政工作、黨團理論知識等的闡釋能力、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工作引領能力等,使其將理論不斷內化,并以實踐促進理論深化與傳承。[9]大賽評審過程中,可制訂綜合評審標準,競賽組織要實現數字化辦賽,如可采用學生創業團隊研發的賽事系統平臺,更智能、高效地完成各項環節。大賽舉辦過程中,所產生的優秀主題團日活動、優秀團課等可上傳到在線平臺,供高校團干部日常學習參考。
(四)加強媒體素養培養,提升團干部微觀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微時代指的是以微信、抖音等網絡各類平臺為傳播媒介代表,并以短小和快速等為傳播特征的時代。在微時代下,信息極具交互性,傳播速度更快,且內容具有更強的威懾力和影響力,高校共青團干部必須緊抓青年需求,不斷提升微觀能力和創新能力。隨著微媒介的持續發展和更新,高校團干部可利用更多平臺和途徑動態了解并掌握新時期大學生思想動態以及發展狀況,全方位地了解學生需求,在此基礎上,創新團工作并更好地服務于青年學生。在共青團工作開展中,團干部要積極地利用多類媒體平臺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團干部逐漸發展成為青年學生的意見領袖。同時,團干部要積極融入青年學生群體中,利用微媒介對網絡輿論進行正面引導,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不斷提升其話語權、主導權,通過活潑、靈活的網絡用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并促進個人創新能力發展。對此,高校團干部要自覺學習并充分掌握微媒體功能、傳播優勢和特征,積極地將微媒體多種應用技能運用在團的工作實踐中。
五、結語
高校共青團干部既是團組織骨干,也是黨組織后備力量,通過建設共青團,不斷夯實黨的青年工作的基礎。高校共青團干部作為青年思想的引領者、行動的促進者和權益的維護者,其責任重大,無論是高校還是團組織都要高度重視共青團干部素質能力培養工作,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團干部綜合素質以及專業能力,使共青團組織能更有力地帶領并團結青年學生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參考文獻:
[1] 劉喆瓊,魏潾. 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實踐路向[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5):164-168.
[2] 張明珠. 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9):110-112.
[3] 郭璟瑞. 高校共青團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的探討[J]. 教育與職業,2007(32):122-123.
[4] 黃嵩. 基于新媒體平臺的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方法探索[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7):84-86.
[5] 丁月牙,瞿振元,周光禮. 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 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J].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3(01):5-16.
[6] 梁祖強,石兆俊. 試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下的高校共青團工作[J]. 蘭州大學學報,2000(S2):237-240.
[7] 梅兵. 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 以更大作為服務教育強國建設[J]. 黨建,2021(09):17-20.
[8] 孟曉軻,王立新. 高校共青團組織凝聚力提升研究[J]. 江蘇高教,2021(11):99-102.
[9] 蘇淼. 課程思政視域下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建設論析[J]. 中國高等教育,2022(Z3):38-40.
(薦稿人:王洵,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