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小雪(1993—),女,碩士在讀,延安大學,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摘" 要:本研究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和理論邏輯。首先文章介紹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包括階段特征、基本經濟制度、發展方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其次,強調政府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的責任和使命,以及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對政府的要求。最后,建議政府應關注人民的滿意度,通過聽取人民的聲音、解決問題和改善生活來提高滿意度。
關鍵詞:共同富裕;價值意蘊;理論邏輯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5-0023-04
共同富裕理念的提出,旨在適應中國的特殊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明確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和路徑。共同富裕強調通過發展生產力來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并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一、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概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論基礎之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四中全會上首次被提出并正式確立,該理論認為,中國仍然是一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具有許多資本主義因素和存在著廣泛的貧困現象。這一理論的提出是為了適應中國特殊的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明確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和路徑。
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包含以下幾個核心觀點:
1. 階段性特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特定階段,與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相對應。在該階段,國家仍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階級和階級矛盾,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民群眾普遍還沒有達到共同富裕的水平。[1]
2. 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意味著在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仍然占主導地位,但允許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3. 發展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發展生產力來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該階段的中國需要堅持改革開放,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4.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這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公德、奮斗精神等,旨在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
5.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這意味著要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相對富裕,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并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
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國共產黨的諸多理念與工作實踐中,始終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在該理念的指引下,原則上要始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這包括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健康、教育、就業、住房等方面的利益,以及人民的政治權利、社會權益和文化需求。[2]而為了達成保障人民利益的工作目標,共同富裕中也在不斷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強調消除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現象,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競爭的機會。
政府應當積極制定和實施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政策措施,推動社會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普及化。同時,也強調人民的參與和民主決策,要求充分尊重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鼓勵人民廣泛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和決策過程。
(三)綜合發展的概念與實踐
綜合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路徑。綜合發展的概念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是全面發展:綜合發展強調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均衡發展,不偏廢任何一個方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二是協調發展:綜合發展注重各個領域之間的協調關系,避免出現片面追求某個領域的發展而導致其他領域的失衡。三是可持續發展:綜合發展強調長期穩定發展,注重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協調,以滿足當前和未來世代的需求。
在實踐中,應以以下幾個工作為主。其一,經濟發展:綜合發展要求經濟的全面發展,包括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創新能力和科技進步等方面。其二,社會進步:綜合發展注重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其三,生態文明:綜合發展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推動綠色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治理,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四,文化繁榮:綜合發展追求文化的全面繁榮,包括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等方面。其五,政治穩定:綜合發展要求政治的全面穩定,包括加強黨的領導、完善法治體系、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等方面。[3]
(四)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區域協調發展是指在國家或地區范圍內,各個地域之間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與平衡發展。在國家資源方面,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產業基礎,通過區域協調發展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特色和優勢,提高整體資源利用效率。而以共同富裕的目的論來看,區域協調發展可以縮小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差距,減少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通過加強對相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和幫助,推動其經濟社會發展,使全國各地區共同受益。
同時,彌補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是經濟發展中的必行工作,能夠有效促進就業機會的均衡分布,吸引人口流動,減輕一線大城市的壓力,推動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和減少不穩定因素,減少地區之間的經濟差異引發的社會問題。通過促進地區間的互利合作和交流,增強社會和諧穩定,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從而打造出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意義
從長遠且全面的角度來看,共同富裕追求的是更加公平和正義的社會。它強調貧富差距的縮小和資源的公平分配,確保每個人都能夠享有基本的生活權益。這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平原則,也符合人們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普遍期望。通過實現共同富裕,可以減少貧困現象,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在這樣的基礎上,共同富裕的目標是改善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每個人都能夠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這意味著需要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條件,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當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他們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也相應得到提升。因此,共同富裕不僅關注經濟增長,更關注人民的幸福與滿意度。
共同富裕也是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當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時,他們將更有動力和能力參與經濟活動,推動經濟的創新和發展,并激發人民的消費需求,促進內需的增長,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同時,也提醒經濟財富的創造者,要注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以確保經濟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4]因此,共同富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但當貧富差距過大時,社會不公平現象容易引發社會不滿和不穩定因素。
從共同富裕理念的源頭來看,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致力于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切、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共同富裕作為一個目標,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和發展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重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解決社會問題,通過改革創新和制度建設,為全體人民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共同富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體現,通過國家的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資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二、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平正義原則
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首先體現在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上。公平正義原則要求社會資源在分配過程中遵循公平的原則。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獲得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資源,不論出身、財富或社會地位。公平的資源分配可以減少社會不平等現象,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在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均衡發展,通過政府的規劃和政策引導,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例如,通過提供免費義務教育、建設公共衛生系統、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措施,為全體人民提供平等的基本服務。
其次公平正義原則追求貧富差距的縮小,以實現相對平等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重解決貧困問題,通過扶貧政策、就業創業支持、社會保障制度等手段,努力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使他們能夠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服務。此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致力于促進區域發展的均衡,減少地區間的差距。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轉移和發展、優化資源配置等措施,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縮小貧富差距。
而除了基本的經濟保障與資源分配外,公平正義原則強調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包括政治權利、教育機會、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視人民的主體地位,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實現自身價值。在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通過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提供高等教育的普遍機會、改善農村教育條件等措施,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同時,通過改革開放和創新創業政策,鼓勵人們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發展,實現職業發展的平等。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平正義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基石。通過公平的資源分配、貧富差距的縮小以及平等的權利和機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建設一個公平、正義、和諧的社會。這不僅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也為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人民群眾的福祉與社會進步的關系
人民群眾的福祉與社會進步密切相關,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和互為條件的關系。最為突出的是經濟發展與人民福祉的關系,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方面,它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提供了基礎條件。經濟的增長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通過提供穩定的工作崗位、提高勞動報酬、擴大社會保障等措施,促使人民群眾的福祉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此外,社會教育能力的發展也與人民福祉息息相關,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通過普及教育、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得到提高,他們將更有能力適應社會變革、參與創新和創業。教育還能夠培養公民意識、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而醫療水平的進步,也是人民福祉的重要支撐。健康是人民群眾幸福和福祉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體系,提供普惠性的醫療服務,人民群眾可以獲得及時、有效的醫療保健,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同時,加強公共衛生工作,預防和控制疾病的傳播,也是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的重要舉措。
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民福祉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可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風險防范,減輕人民群眾的經濟壓力,增加其安全感和幸福感。[5]
同時,文化的發展對于人民群眾的福祉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影響。豐富多元的文化生活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和審美水平。通過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新興文化產業,人民群眾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精神滿足和釋放更多的創造力。
(三)公平分配與社會福利普及的追求
公平分配與社會福利普及的追求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目標和價值取向。公平分配的意義,是在資源、財富和機會分配過程中遵循公正原則,確保每個人都能夠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并減少社會不平等現象,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在追求公平分配的進程中,政府不僅需要關注經濟領域的分配,還要重視包括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方面的公平。通過普及社會福利,可以消除貧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和人民幸福感。社會福利普及也有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
此外,兩者是互相扶持、密不可分的關系,公平分配是實現社會福利普及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資源和財富能夠公平分配,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基本的福利保障,社會福利普及才能真正實現。公平分配可以通過稅收政策、社會保障制度、教育和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等手段來實現。為了實現公平分配和社會福利普及的目標,共同富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包括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每個人都能夠享有基本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推動稅收制度改革,實現財富的公平分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加強法治建設,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等。[6]當然社會財富的調配中必然會遇到困難,實現公平分配和社會福利普及仍面臨著挑戰。其中包括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地區差距、收入分配不均、教育和醫療資源的不平衡分布等問題。因此,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努力,采取綜合性的措施,促進公平分配和社會福利普及的實現。
綜上,公平分配與社會福利普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通過實現公平分配,為所有人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建設一個公平、正義、和諧的社會。這不僅有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符合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
三、結語
中國現代化的新道路、中國式“共同富裕”理想的實現,已然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中國社會的未來應當牢牢把握在黨和人民的手中。在如今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要堅持“消滅貧困”的工作態度,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對中國社會現實的觀察,描繪出中國未來的發展藍圖。
參考文獻:
[1] 王小西,王姝. 新制度經濟學下國有金融企業高管薪酬激勵改革研究——從效率優先到共同富裕[J]. 財會通訊,2023(16):104-108.
[2] 李新.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為共同“奔富”強筋壯骨[N]. 許昌日報,2023-08-10(01).
[3] 陽佳朋,張東沛,王南楨. 建設和美鄉村 推進共同富裕[N]. 攀枝花日報,2023-08-09(04).
[4] 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N]. 西安日報,2023-08-09(01).
[5] 唐旭,張波. 共同富裕目標視域下的農業強國建設[J]. 改革,2023(07):116-125.
[6] 黃意武. 新時代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顯著優勢[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05):136-147.
(薦稿人:董寶綏,西安工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