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資本論》為基礎,深化對資本的社會本質、社會屬性、經濟性質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作用的認識,提出財本概念,沖破把資本概念套用到社會主義經濟的困境,實現從資本到財本的認識飛躍。
一、《資本論》揭示了資本的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和社會本質
資本孕育于商品經濟的發展進程中,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揭示了資本的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和社會本質。根據《資本論》的科學論述,資本具有一系列本質特征。
1.資本的增值性。增值性是資本的本質屬性,也是資本的基本經濟屬性。資本是能夠帶來超過成本的新價值的價值,資本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超過成本的價值增值。增值性是資本區別于消費資金或儲藏資產的根本特點,當資本離開生產過程就成為消費資金或儲藏資產,就失去了資本屬性。當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再次開始擴大的資本增值過程。
2.資本的剝削性。剝削性是資本的最根本社會屬性,資本是占有剩余價值的生產關系,或者說資本的根本社會屬性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占有剩余價值,這就是資本的剝削性。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條件下,生產過程形成的新價值轉化為剩余價值,因此,資本既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又是占有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的根本社會屬性是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對剩余價值的占有,如果離開了對剩余價值的占有,資本也不稱其為資本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就不存在了,資本主義也退出歷史舞臺了。對剩余價值的占有是資本最根本的社會屬性,是資本最重要的社會本質,是資本最顯著的特征,是資產階級剝削工人階級的實質,是資本和資本主義的真正秘密。
3.資本的支配性。資本對勞動的支配權是資本的重要社會屬性,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既是一種對勞動的支配權,又是一種對科技創新成果的支配權,這是資本占有和分配剩余價值的根本條件,是資本剝削性的秘密所在。在資本主義興起階段,在資本主義促進了生產資料與生產者分離的過程中,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資本一方面成為一種居于統治地位的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社會造成了大量無產者,資本不僅獲得了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更重要的是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獲得了對勞動的支配權。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資本的支配權實現了新擴展,從對勞動的支配權擴展到對科技創新成果的支配權。
4.資本的運動性。運動性是資本的本質屬性,也是資本的基本經濟屬性。資本之所以能夠實現資本增值,實現對剩余價值的占有,關鍵是處在無休止的運動過程中,資本不斷地從流通領域進入到生產領域,再有生產領域進入到流通領域,或者進入金融領域,資本的這種不間斷地運動是資本取得剩余價值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一旦停止運動,資本就不能增值,也無法占有剩余價值和分配剩余價值,資本就會轉化為消費資金和儲藏資產。
5.資本的兩極性。資本的增值性、剝削性和運動性必然導致社會兩極分化,這就是資本的兩極性。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實現存在深刻的矛盾。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經濟規律支配下,一邊是資本的積累,一邊是貧困的積累;在增值性、剝削性和運動性的基礎上,自由競爭的商品經濟必然形成貧富分化的兩極社會,體現資本的兩極性。兩級分化是資本的社會屬性和社會本質的集中體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必然產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后,尤其是進入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后,貧富兩極分化與金融資本擴張有著非常強的正相關性。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呈現三個特征鮮明的兩極分化,即信用資源分配的兩極分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兩極分化、勞動收入和財富積累的兩極分化,現代資本主義的兩級分化進入新階段。
6.資本的墊支性。墊支性是資本的基本經濟屬性,資本主義企業為了進行生產實現資本增值,占有和分配剩余價值,必須先墊付一定的貨幣資本用于購買各種生產資料和原材料。在現實生產過程中,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如貨幣、機器、廠房、原料、燃料、商品等。資本的墊支性掩蓋了資本的社會本質,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掩蓋了資本利潤的真正來源。
7.資本的危機性。資本的社會屬性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當資本運動不斷地創造出剩余價值、不斷占有剩余價值的同時,也創造出各種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它在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引起了剝削、壓迫、仇恨,制造了貧困、愚昧、暴力和戰爭。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當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后,金融資本寡頭運用信用擴張掩蓋有效需求不足問題,運用信用或債務杠桿的擴張與收縮強制進行經濟循環的再平衡,由此引發周期性金融危機甚至是經濟危機。每一次危機都如一次巨大的瘟疫,使人類社會一次又一次陷入到社會恐怖與饑荒之中,勞動階級遭受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而資產階級還可以在危機中漁利。隨著世界市場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這些危機就像傳染病一樣在世界范圍里蔓延開來,危機也就具有了世界性的特點。盡管資本主義不斷地通過自我調整而發展和成熟起來,然而它繼續調整的空間也越來越有限。當危機日益表現出世界性特征,并引發全球性生態危機、文化危機和戰爭危機,因而必將導致政治危機。當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的范圍內無法得到根本解決,對抗性矛盾發展到最高頂點,社會革命也就無可避免,資本主義滅亡的時代就到來了。
8.資本的歷史性。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范疇,資本的社會本質體現了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資本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私有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由于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和社會需求的多樣性,資本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還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國家還占有優勢,在世界范圍內資本還有強大的生命力,但資本也不是永恒的,資本也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一種新生的經濟力量必然代替資本,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
總之,《資本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的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和社會本質,科學論證了資本運動的規律,科學說明了資本生產規律、資本積累規律、資本循環周轉規律、資本集中規律和社會總資本再生產規律,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走向兩極分化,導致社會變革,指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
二、從生產要素方面分析資本的一般經濟特征
生產要素是構成生產活動所需要的各種因素或元素,它包括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貨幣資產、土地、能源、技術、信息、數據等。或者說,生產要素包含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因素及其環境條件,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及其結合因素。在這里,貨幣資產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生產要素,用于購買進行生產所需的機器、廠房、原料、能源、商品等,是牽動和協調整個生產活動的特殊的關鍵生產因素。
從生產過程來看,資本作為生產要素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1.生產要素是經濟要素的核心和樞紐,除生產要素外,經濟要素還包括自然資源、經濟形態(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或知識經濟)、基礎設施、經濟組織、貨幣資產、社會文化等。
2.作為特殊生產要素的貨幣資產必須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才能發揮生產要素的作用。單獨存在的貨幣資產是經濟要素,還不是生產要素,只是潛在的生產要素。
3.在商品經濟及其商品經濟高級階段的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聚集一定量貨幣資產是生產過程的邏輯起點和必要條件。
4.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增值表現為利潤,從而剩余價值表現為生產要素的利潤,這樣以來,生產要素就掩蓋了資本的社會本質和社會屬性。
5.以產業資本為基礎形成多種獨立資本形式,進一步掩蓋資本的社會本質和社會屬性。
6.作為經濟要素的金融資本可能脫離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而獨立自我運行,對整個社會生產造成損害。
7.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為了提高利潤和擴大規模,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在開拓市場、促進創新、采用新技術以及提高供給數量、結構和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實現從資本到財本的認識飛躍
以上我們系統分析了資本的社會屬性、社會本質和資本的經濟屬性、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的特征,深刻揭示了資本二重性。在商品經濟及其高級階段的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方面,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關系中,資本帶來的新價值體現為剩余價值,同時資本具有占有剩余價值的剝削性的根本特征,表現出支配性、兩極性、危機性的本質特征。剝削性是資本的最根本屬性,支配性、兩極性、危機性等都是由剝削性派生出來的。資本的這些特征集中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這是資本的社會屬性和社會本質;另一方面,資本具有增值性、運動性和墊支性等經濟屬性,作為特殊生產要素貨幣資本,通過一定的價值量及其不同價值載體,把各種生產要素按一定比例組合成生產系統,起動和維持社會生產過程,在這個方面體現了資本的經濟屬性和要素本質。在這個過程中,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利潤,掩蓋了資本的社會屬性和社會本質。這就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的資本二重性,即資本的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資本的社會本質與資本的要素本質。
在社會主義歷史條件下,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中,從嚴格的理論邏輯關系來講,特別是從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邏輯來看,我們不能把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論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資本概念直接移植套用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中,必須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資本”進行辯證的揚棄,繼承資本的增值性、運動性和墊支性等經濟屬性,否定其剝削性、兩極性和危機性等社會屬性,我們用“財本”概括社會主義經濟的獨特本質和社會屬性。
1.財本的增值性。增值性是財本的經濟屬性,是對資本增值性的繼承,財本也是能夠帶來新價值的價值,當新價值轉化為財本,再次開始擴大財本的增值過程,實現了財本自身的增值。增值性是財本和資本的共同經濟屬性和特征。
2.財本的公有性。公有性是財本最根本的社會屬性,是對資本剝削性的根本否定。公有性就是指新價值的創造者對新價值的共同占有,是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上新價值的創造者共同占有新價值,這是財本的根本社會屬性。把資本的剝削性變革為財本的公有性是“財本”對“資本”的根本否定,是“財本”與“資本”的本質區別,也是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區別,這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和邏輯起點。
3.財本的運動性。運動性是財本的基本經濟屬性,財本之所以能夠實現增值,關鍵是處在無休止的運動過程中,不斷地從流通領域進入到生產領域,再由生產領域進入到流通領域,財本的這種不間斷地運動是財本取得價值增值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一旦財本停止了運動就不能實現增值,財本退出生產過程,變成了消費資產或儲藏資產。運動性是財本和資本的共同經濟屬性。
4.財本的公有性是維護價值創造性者的勞動權和科技創新成果所有權的基礎和條件。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關系,形成了新價值的共同占有的人民共同體,形成了新型的價值創造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關系,公平地促進了生產資料與生產者的匹配結合,公平地促進了科技工作者與生產過程的匹配結合,維護價值創造者的勞動權和科技創新成果所有權,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價值創造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這是財本對資本支配性的否定,是財本與資本的另一個本質區別。
5.財本的墊支性。墊付性是財本的經濟屬性,公有制企業為了進行生產和實現財本增值,必須先墊付一定的貨幣資產用于購買各種生產資料和原材料。在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財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如貨幣、機器、廠房、原料、商品等。墊付性是財本和資本的共同經濟屬性
6.共同富裕是財本社會屬性的集中體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財本運動必然趨勢和產物。新價值的創造者對新價值的共同占有是財本根本社會屬性,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源泉。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邏輯,在社會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支配下,在增值性、公有性和運動性的基礎上,一邊是財本的積累,一邊是共同富裕的積累,最終達到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歷史條件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經濟是長期以來在國家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保障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根本性貢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根本力量。
財本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范疇,財本的社會本質體現了價值創造者共同占有新價值的生產關系。社會主義不斷地通過自我調整而發展和成熟起來,繼續調整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寬廣。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在世界范圍內,通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財本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作為一種新生的力量必然代替資本,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
(作者單位:陜西省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