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貿易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國際經濟貿易在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新的格局。因此,我國提出了建設“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布局,使得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雙循環”發展過程中,我國外貿體制迎來深層次變革也使得我國跨境貿易呈現繁榮發展的趨勢。為推動我國外貿體制改革,本文站在“雙循環”視角,立足于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對外貿體制改革的路徑展開探索。
一、國際經濟貿易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目前,全球經濟發展受到疫情的深刻影響,全球經濟呈現逐漸衰退趨勢,我國作為貿易大國在其中受到的影響非常嚴重。短期內,在供給和需求兩側,國內外貿企業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雙重挑戰;長期視角下,傳統國際貿易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許多國家都進一步增加了貿易保護力度,各國價值鏈、產業鏈進一步得到優化,直接給價值鏈與產業鏈產生了影響。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價值鏈在全球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邊緣化風險開始增加,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出于穩定和提升我國價值鏈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地位水平的目的,使國內國際大循環更加暢通,我國正在積極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建設,以此鞏固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并引領國內外貿體制深入改革。
2.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趨勢。①多元化。在現代科技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全球經濟正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發生變化,在國際貿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傳統貿易方式已經不再適用,許多科技成果也難以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發揮出相應作用。這一趨勢下,國際貿易必然向著多元化的方向轉型,并逐漸上升為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國際貿易領域開始應用信息技術后,外貿企業的經濟成本得到進一步控制,企業運作效率大幅提升,幫助企業降低了交易出錯等風險,也為供需雙方展開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外,在國際貿易經濟優勢的幫助下,還能推動國際貿易逐步向多樣化、現代化等方向發展。
②多功能化。國際貿易在快速發展過程中,能吸引更多企業的關注和參與,尤其是在技術、設備、材料等的使用上,相關成本也會呈現一定程度的變化。通過在各個方面使用新技術,能直接對國際科技、經濟貿易等產生影響,不過在實務中仍然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原因是許多新技術目前還缺少成功使用的案例,對國際貿易標準的依賴性太強,引發許多貿易規章制度上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要想對我國經濟效益的穩定性提供保障,需要我國以國際貿易主體的身份,參與到相關規章制度、貿易標準的制定和改進過程中。目前,雖然國際經濟貿易正在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但國內仍然有大量企業在購買、融資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只能通過先進的科技成果,才能對國際經濟貿易與企業穩定發展提供支持。
③數字化。數字貿易的出現,主要以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作為依托,利用線上平臺展開交流,有利于打破教育面臨的時空限制。因此,數字化會成為我國貿易轉型的方向之一。怎樣發揮數字貿易的優勢,通過數字貿易賦能我國國際貿易快速發展,使我國逐漸在全球價值鏈上占據核心地位,已經成為我國長期關注的焦點。
④標準化。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對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保障作用。各企業在參與國際經濟貿易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國際經濟貿易的相關原則,便于企業獲取相關方面的幫助,同時了解國際貿易的基本要求。企業只有嚴格遵守規定程序,才能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占據有利地位,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此外,國際經濟貿易準則能對企業參與國際經濟貿易活動的行為進行規范,如果存在不合理的準則,這可能會引起許多不良的問題,嚴重時甚至會給全球市場帶來不良影響。如部分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可能會刻意做出不良交易行為,這會給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貿易帶來許多不良影響。不同國家的企業在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的過程中,都必須掌握相應的規章制度、規范標準,通過規范參與合理規避國際經濟貿易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各國企業在相互執行國際經濟貿易相關準則的過程中,相互間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這需要我國企業在參與國家經濟貿易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各國的發展情況,做好對國際貿易市場現狀的調查,制定針對性實施方案,保證實施方案在具體實踐中發揮出穩定作用。
二、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策略
在國際經濟貿易中,我國許多企業還缺少較強創新能力,管理理念和營銷手段的先進性不足。新形勢下我國要想實現國際經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適當對相應的制度條例展開調整,適當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并鼓勵各所有制企業參與研制過程,在多主體協同參與的過程中,保證相關制度條例的科學性、可行性。此外,我國還要注重先進科技的引入,通過先進科技的應用,改進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夯實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基礎。
1.完善國內外貿易制度體系。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各國市場的自由性和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同時受經濟全球化影響,各國為適應市場統一的客觀需求,在法律法規、政策方針等方面都面臨著一定程度的挑戰。目前,我國正在不斷加強對外經貿合作,為促進外貿發展,我國必須建立完善的外貿制度體系,尤其要重視處理好在法律層面上的別國化、趨同化等關系。新形勢下,我國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建立制度體系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現行國際貿易準則,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增強對國際貿易發展的維護力度,為國內貿易的未來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在具體發展過程中,我國要注重樹立良好對外形象,主動實施國際貿易準則,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協助關系,以便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發展。“雙循環”背景下,我國還要加強應用信息技術,支持多元化發展戰略實施,以此增強對國內經濟發展的保障。
2.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常態背景下,國內承接的對外產業轉移與加工貿易量開始減少,勞動力成本增長直接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我國在向全球產業梯度轉移的背景下,自身產業轉移承接能力開始下降。此外,受新一輪產業革命影響,全球產業格局正在持續變化,這給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在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對外貿的轉型升級,才能有效提高國內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質量。
我國經濟貿易發展要想長期保持穩定性,要提高對服務、貿易、高新技術等產生發展的重視度,經濟推動現行經濟模式轉型,適當提高我國產品質量與服務標準,帶動各類新型產業向正確方向發展。這一背景下,國家對各類新型產業的關注和支持力度會進一步增強,通過政策引導以及相關企業協同參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讓我國始終在國際經濟貿易領域占據有利地位。此外,還可以借助經濟一體化發展帶來的機遇,利用好國內資源優勢,加強應用先進技術手段,推動國內產業、企業快速發展,潛移默化中增強我國在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的競爭力。
3.關稅調整與時俱進。稅收制度并非一成不變,其會受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處于動態調整的狀態,只有這樣稅收制度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我國近年來正在積極調整關稅,以國際貿易自由化為目標,在國際領域獲得一致好評。如2023年我國在調整關稅方案時,主要針對零部件、原材料、醫療產品等各類商品的進口關稅進行了下調,使得行業企業的發展續期進一步得到滿足,有效地站在“雙循環”中發揮出了關稅的樞紐作用,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推動了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此外,制造業長效發展也是關稅調整的主要方向,我國已出臺下調了氧化銥、滾子軸承等商品的進口關稅。其中,鈮酸鋰電池作為一種半導體材料,燃料電池生產所需的氧化銥在汽車生產中是一種重要原材料;滾子軸承主要應用于風力發電領域,屬于風力發電機必須得零部件。這些與時俱進的關稅調整政策,能夠加強我國資源供應能力,有助于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支持企業更好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助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推動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更好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踐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助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4.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提速。改革開放后,我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巨大突破,相比而言金融領域的改革比較落后,尤其是針對外匯制度的改革,我國尚未完全放開外匯管制。外匯制度的改革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十分深刻,外匯管制政策作為非關稅壁壘的一種,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來自諸多方面,如進口商品結構的調整、實施優惠匯率等,這些都有利于國內商品的出口,由此推動國內經濟的發展。通過對外匯匯率技能型穩定,能讓國內物價長期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樣一來我國應對進口價格沖擊的能力會大幅提升。
在現行外匯管制制度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市場機制目前還無法充分發揮相應作用,供需之間失衡問題顯著,供給與需求的均衡狀態被打破,可能無法從通過與國際成本價格的對比,或者利用好國際分工功能,很容易導致國內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后被孤立,導致大量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失去較強競爭力,也不利于在參與國際貿易時對各類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其次,我國當前實施的限制外國資本進入的政策,會給外資利用產生影響,可能會給國內產業發展或國際收支改善等帶來不良影響,也會給人民幣國際化產生一定限制,短時間內在國際市場中人民幣可能無法真正進入核心地位。針對上述問題,建議我國的外匯管理要主動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收支形勢,無論是外匯管理方式方法和還是管理對象,都可以作出一定程度的改變,面向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有效落實改革、升級,適當放寬中資企業開戶的標準,積極改革外匯賬戶管理制度。我國要想為國內企業參與對外貿易提供更大便利,還可以適當簡化進出口收付匯的核銷手續,制定更加靈活的國際貿易外匯管理政策,制定科學的行政審批制度。
5.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優勢。21世紀以來,我國與世界的聯系變得十分緊密,并憑借創新發展和制度優勢,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先進的“中國方案”。自新中國成立后,在任何一個發展階段,無論面臨怎樣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國都始終堅持開放性的合作原則,堅持“走出去”戰略,始終追求和平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我國在國際經濟領域與人類社會發展中所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根據相關調查顯示,2013年~2018年之間,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上升至28.1%,居于世界首位,遠超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總和。在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以及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發展重大變革的背景下,我國開始關注建立從全球到區域的多邊制度結構,如組建亞投行、實行“一帶一路”倡議等,這些舉措都對建設國際經濟新秩序起到了推動作用,也體現出我國在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引領全球經濟發展中發揮出的重要作用。我國之所以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做出巨大貢獻,是因為我國始終堅定走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雙循環”背景下我國在推動外貿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仍然要注重發揮出社會主義的優勢,整合全國各黨、各族群眾的智慧,為外貿體制改革提供新思路,并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全新的“中國方案”。
三、結語
新形勢背景下,我國在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認真審視“雙循環”發展趨勢,深入調查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狀況,在此基礎上逐步對外貿體制進行改革,以此引導國內產業結構轉型;通過加快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加強對國際貿易發展的維護,并為我國國際貿易長遠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此外,我國要注重發揮社會主義的優勢,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不斷變革的過程中,表現出踴躍參與性,深度參與國際貿易協助關系,為世界經濟發展、人類社會進步貢獻一份中國力量。
(作者單位:廈門華登商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