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敖江中心幼兒園 鄭韓英
全收獲理念中的“全”主要是指多層次、多方面、多主體,而“收獲”則是指幼兒、教師和家長都能夠在教學活動基礎上成長和收獲。童樂游戲是指以幼兒快樂童年為核心,開展戶外等豐富的活動,讓幼兒獲得全面發展的游戲形式。由此可知,以全收獲理念為基礎的幼兒園童樂游戲課程建構策略不僅能夠推動幼兒全面發展,還能促進幼兒園游戲活動課程的改革。基于此,教育者可以從培養幼兒課程參與自主性、促進幼兒課程教學整體性發展、推動教師和家長三個方面出發,對全收獲理念下幼兒園童樂游戲建構價值進行探究,從教師理念更新、課程指導平臺搭建、課程實踐開展角度入手,分析課程建構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童樂已經在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沖擊下逐漸變淡。當代幼兒的玩樂形式從之前的“親近動物”“同伴交流”“親近自然”“親近世界”變成宅在家中玩各式網絡游戲,觀看各式網絡短視頻和豐富多樣的電視節目。這樣的幼兒教學不僅讓幼兒與外界之間的聯系逐漸淡化,也在時間的推移中使幼兒玩耍的地域、范圍受到空間和思維上的限制。在這樣的限制下,幼兒會過早接觸一些不良信息,導致身心受到傷害。
而全收獲理念下的幼兒童樂游戲課程能夠在此問題背景下讓幼兒的學習、玩耍活動回歸幼兒本真,去感受走出家門、走進世界、與其他小朋友交流的快樂。此外,在系統化的課程中,幼兒能夠在新穎的童年活動中去了解他人、學會建立與他人的聯系、在廣闊的世界中觀察自然、社會和形形色色的人,從而從小樹立正確的認知。這一過程是之前的單一線上生活中所未涉及的板塊,因此,幼兒能夠在這樣的課程中提高參與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傳統的幼兒課程教學追求的是幼兒某方面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例如,在日常生活習慣或者算術教學中,知識單一地測試幼兒生活習慣養成和數學計算能力,這樣的教學顯然不符合當前全收獲教學理念。而在全收獲理念下開展的童樂游戲課程,能夠讓幼兒在植樹過程中形成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也能讓幼兒了解自然保護的魅力。在其他游戲化、多形式的童樂童養育活動中,幼兒能夠從中感受到童年的快樂,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此,幼兒的整體性發展便能夠得到落實。
全收獲理念與以往傳統理念最大的不同就是,將教師、家長等群體的專業發展也容納在了幼兒園童樂這一課程的建構中。針對教師,幼兒園會為其提供更加專業化的培訓、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教學和評價系列的教學認知,讓教師在實踐中學會秉持更加專業的教育理念、兒童教育觀和游戲觀,思考符合當前所教班級幼兒現狀的教學活動,從而在整個童樂游戲的實踐開展中產生新的思考和認知。
家長作為童樂游戲幼兒教學堅定的輔助力量和課外協助者,自然會在整個全收獲理念下的童樂游戲課程中,結合自身經驗,給予幼兒更加真切的感受,豐富幼兒活動資源。家長能夠從教師和幼兒園推送的專業資料中,結合案例給予孩子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在這樣的陪伴實踐中,家長自身的教育能力、方式、理念自然會有所更新。
教師作為幼兒教育階段的主導者,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教師的幼兒教育理念有時會直接表現在其幼兒活動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會對幼兒的發展和成長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其中,正確的、符合時代和幼兒身心規律的理念能夠推動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整體發展,感受童年的樂趣。相反,以落后的、陳舊的知識技能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會增加幼兒的負擔,導致幼兒對教師開展的活動不感興趣,得不到綜合發展。除了對幼兒產生影響之外,教師的理念和實踐行為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園的聲譽和家長的信任。基于此,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革新陳舊理念,學習全收獲教育新理念,并堅持內化和踐行。
首先,幼兒園要組織相關理念培訓活動,邀請專家開展專題化講座,引導園內教師合作探究,搭建教師線上合作交流平臺,促使教師積極學習和實踐,從而革新教育理念,深入探究全收獲理念的本質,為構建幼兒園童樂游戲課程提供助力。
其次,幼兒園派遣對全收獲教育理念認知和實踐經驗較足的教師為新教師提供幫助。這一過程應該包括系統的理念文獻講解、理念案例用法等內容。如果幼兒園對這一理念的認知存在空缺,那么就需要結合幼兒園自身的人脈和資源,邀請專家開展“全收獲理念”或者“童樂游戲”主題講座,講座內容需要與幼兒教師的教學實際聯系在一起,以豐富幼兒教師關于童樂游戲和全收獲理念的系統認知。
再次,搭建好系統認知之后,結合幼兒園內部討論,教師能夠學習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組織更加具體的實踐教學活動,如植樹童樂游戲、親子戶外游戲活動等。如此,教師便能夠了解理念的實際應用狀況,并進一步思考符合自己所教班級情況的游戲方式。
最后,結合線上平臺,教師可以與同行或專家分享自己的理念應用,并提出問題,如“如何讓家長和幼兒都能積極參與同類游戲實踐親子活動?”如此,大家集思廣益,便能從中選擇出最符合當前幼兒發展認知的童樂游戲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從而促進教師、幼兒、家長共同發展。
除了這些求助外援的方式,教師自身對全收獲理念的嘗試和實踐也是推動幼兒童樂游戲課程建構的一大因素。在培訓的基礎上,教師需要結合現有認知去尋找與全收獲和幼兒童樂游戲相關的教學設計和教育內容。
一個課程的開展和構建不是憑教師的一己之力能完成的,還需要幼兒園的支持,這一支持包括幼兒園對全收獲理念下童樂游戲活動開展的必要性、實踐性、幼兒需要、家長支持、社會助力、資金、場地等多方面的系統思考,而不是簡單的理論認知。搭建以園長為引領的課程指導化平臺便能夠讓這一課程的開展更具有真實性和系統性,也能讓全收獲理念下的幼兒童樂游戲方案和目標更加細化,為課程實踐提供較為明確的方向。基于此,幼兒園應該思考多方面因素,對如何搭建以園長為引領的全收獲理念下的童樂游戲課程指導化平臺進行深入探究。
第一,線上調查家長意見、線下收集教師意見、線下和線上與相關的社會人員溝通、專業平臺小程序確定“童樂游戲”的課程方案等,都是搭建課程指導化平臺,保障全收獲理念下童樂游戲有序開展的重要策略。
第二,家長的協同是全收獲理念下童樂游戲開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幼兒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收集或者直接舉辦專題家長會的方式,了解家長對童樂游戲開展的意見。線上收集內容包括家長童年的游戲活動、對當前幼兒教學的看法、對協同開展課內外童樂游戲的意見等。童樂游戲主題家長會主要是讓家長了解童樂游戲開展的價值,如保護幼兒視力、增加幼兒交友機會、豐富幼兒對自然社會的認知等。
第三,線下教師對童樂游戲的把控也是全收獲理念下童樂游戲開展的有力支持。教師是童樂游戲開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需要從專業的角度去發表自己的看法。此外,童樂游戲的開展除了課內,還有豐富的課外活動項目,這些項目需要社會人員的支持。因此,幼兒園應該做好游戲后勤保障工作,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的童樂游戲社會資源。
第四,為了打破家、校、社之間的信息壁壘,幼兒園應該搭建作為活動開展指導平臺的專業化童樂游戲小程序。在這一平臺中,家、校、社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園長可以從中給予教育指導。
第五,家、校、社可以共同探討全收獲理念下童樂游戲開展方案。以童樂游戲中的課外植樹活動為例,教師便需要結合家長、社會資源、園長指導等內容,從植樹活動開展目標、開展策略、游戲活動記錄、活動安全、活動反思等方面出發,設計對應的方案,為全收獲理念下幼兒園童樂游戲課程的構建指明更具體的方向,奠定實踐基礎。
全收獲理念下幼兒園童樂游戲課程構建需要教師與家長平等協商,選擇符合當前幼兒認知的實踐課程活動,以推動童樂游戲從理論的搭建向實踐轉變。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讓幼兒在真正的實踐中感受到不同于以往教學的樂趣,還能夠讓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增進了解。童樂游戲課程活動可以分為課內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兩類。其中,課內童樂實踐活動主要是指觀察活動、分類活動、音樂活動、身體運動活動等;課外童樂實踐游戲主要包括親子種植、親子探險、親子角色扮演等活動。這些活動需要教師、幼兒園和家長協同,在戶外場地開展。
課內童樂實踐活動一般是讓幼兒走出教室,到操場開展的系列活動。這一活動的形式主要是讓兩名以上幼兒合作探究和觀察幼兒園,并通過口語描述或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所見。分類童樂實踐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對幼兒園建筑、樹葉、花朵、游戲設施等,根據顏色、形狀、大小進行分類和發現的活動。這一活動讓幼兒在童趣中學會觀察自己所了解的世界。
音樂類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在幼兒園場地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搭建展示自己才藝的游戲,這類游戲一般伴有舞蹈等多種形式。身體運動類主要是讓幼兒在操場玩耍,通過“紅燈停綠燈行”“木頭人”等游戲鍛煉身體的協調性。這樣的課內童樂游戲能夠讓幼兒走出教室,認真觀察自己以前忽略的細節,在此過程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課外童樂實踐活動就是在家長與社會的協作下,讓幼兒認識更廣闊的世界,創造優化幼兒認知的活動。其中,親子種植活動需要幼兒園與土地種植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并為每組家庭發放樹苗,讓家長帶領幼兒在規定的區域進行種植活動,了解種植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家長結合自己的經驗以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引導幼兒完成挖坑、放樹苗、填土、澆水等一系列種植過程。在幼兒參與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利用手機等電子設備記錄這樣的瞬間,上傳到童樂游戲小程序,方便教師了解幼兒的活動完成情況。為了拉近親子關系,家長可以引導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種植感想,并借此機會為幼兒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增進彼此的了解,同時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其他童樂游戲實踐活動。
除了種植活動,親子戶外探險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在排查探險隱患后,教師、家長要協作思考如何讓幼兒或者兩個家庭合作解開謎題、蓋章打卡,最終到達目的地。活動謎題應該與幼兒現階段所學知識有所聯系,如相關認知的計算題、古詩、寫字、安全常識等,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幼兒在相互合作與探究中感受到童年的樂趣。除了這些知識方面的探險游戲以外,教師還可以與家長協商,將自己童年的游戲,如打彈珠、制作彈弓、制作紙質槍模型等作為闖關游戲的一環,讓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增加與家長的交流,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童趣。
親子扮演游戲也是童樂游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游戲可以以幼兒最喜歡的童話故事和神話故事為切入點,例如,不同家庭合作演繹《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孫悟空大鬧天宮”等情節,搭建專業的表演場地,提供專業的服飾,讓幼兒去感受童年的快樂。這樣的活動為幼兒營造了與他人交流的環境,讓幼兒感受到與他人交流的樂趣。在這一系列的童樂游戲中,幼兒的膽量、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表演能力、思維能力等都能得到整體性發展,而家長和教師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對幼兒的了解,從而采取更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這樣的課程實踐活動為后續全收獲理念下其他童樂游戲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借鑒。
綜上所述,全收獲理念下,幼兒園童樂游戲課程建構是符合當前幼兒身心發展和內驅動能激發需要的,也是符合家長和教師協同教學需要的。此外,這樣的課程建構與新時代背景下幼兒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相適應。基于此,教育者應該革新教育理念,搭建以園長為核心的指導平臺,確定童樂游戲課程教學方案和教學目標,開展從理論到實踐的童樂游戲課程活動,以推動課程的有效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