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第三幼兒園 李珊珊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健康領域發展目標部分要求當代幼兒應當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其中,《指南》所指出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僅是幼兒實現獨立發展的關鍵性能力,也是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一定的整理收納能力是生活能夠自理的重要表現形式,幼兒園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個性特征,利用深受幼兒喜愛的游戲活動,為幼兒傳授整理收納知識,增強幼兒對整理收納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幫助幼兒切實形成良好的整理收納意識,掌握自理技能,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兒園教師采用游戲活動的形式培養幼兒的整理與收納能力,可以增強幼兒的活動參與意愿,增加幼兒與物品的接觸,從而加深幼兒對常見物品的感知與理解。基于此,幼兒需要根據自身形成的對各種物品性質、顏色、種類、大小等多方面的認識,按照一定的收納規則與整理順序完成游戲活動中的整理與收納任務。幼兒在這樣的游戲訓練中可以鍛煉自身思維,協調各個物品的關系,最終為物品找到正確的位置。有了一定的整理收納能力后,幼兒可以進行簡單的遷移,從整理、收納物品到規劃、安排好個人的日常生活,從而提高對時間的管理能力以及各資源的調配能力,全面提高組織能力。
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整理收納的相關知識,掌握一定的整理收納技能后,可以主動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物品與學習物品進行整理與收納,如整理衣柜、整理書架、收納玩具、收納書籍等。通過參與物品的整理與收納游戲活動,幼兒可以建立起對自己物品的責任感,認識到自己的東西應當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應當自己完成,將物品擺放整齊是自己應盡的職責,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家長與教師的幫助,從而初步形成獨立意識,擺脫對他人的依賴心理,并不斷提升對自我的要求,感受自身沉甸甸的責任,增強責任感,培育高度的責任觀念。
適宜的工具是提高整理收納效率的重要條件,教師設計相應的整理收納游戲時,應當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工具的作用,在掌握工具使用方法的基礎上,促使幼兒開動腦筋,突破固定的思維模式,探索整理收納工具的各種妙用,深化幼兒對工具的多樣認識,幫助幼兒借助工具提升整理與收納效率,從而培育幼兒的創新意識。
首先,教師應當為幼兒普及幼兒園中各種整理收納類工具的基本知識,如收納箱、收納柜、收納盒、收納架的基本用法與存放區別,使幼兒掌握這些整理收納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其次,教師可以為幼兒設計以“一物多用”為主題的實踐游戲,看哪位幼兒想出的能夠一物多用的物品最多、方法最可行。這樣的游戲活動可以引導幼兒打開思路,使幼兒著眼于生活中的各種工具和材料,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尋找物品與物品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整理收納工具的多種用法。幼兒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思考,發現生活中可以一物多用地整理收納的物品。
在這樣的游戲中,幼兒想到幼兒園中各種材質的紙除了可以用來擦拭、吸水以外,還可以將這些紙用力卷一卷插在較大、較深的盒子里,就可以做到輕松地管理材料。接著,幼兒進一步思考,將思考角度從幼兒園轉移到家庭中,可以發現家里過年用來裝喜糖的盒子可以收納部分體積較小的物品,如針線、配飾、小型卷筆刀等。粗粗的紙棍可以收納麥稈、蘆葦、樹枝等條狀與線狀材料,同時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另外,幼兒發現家里的奶粉罐、巧克力盒、餅干盒、水果罐頭瓶等都是非常好的收納工具。這些幼兒園與家庭中的陳舊物品都具有一定的整理收納功能。
在充分認識這些材料的整理收納價值之后,教師可以設計“變廢為寶巧整理”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將創意構想經過親自實踐變成現實。于是,幼兒可以對家庭與幼兒園中的各種舊物進行改造,充分發揮這些物品的整理收納功能。教師應當將幼兒提到的奶粉罐、餅干盒、紙棍等物品準備好,使幼兒根據自己的設想開展游戲活動。幼兒根據提出的奶粉罐收納思路展開實踐,首先對奶粉罐進行清洗,將奶粉罐中的殘留物質用水洗凈,并用干毛巾擦拭干凈。其次,幼兒應當感知奶粉罐的容量,估計奶粉罐能裝入的物品的大致體積,通過多次嘗試發現,所裝物品不宜過于細小,否則難以及時找到,也不能過大,超出奶粉罐的容量,最終確定奶粉罐最適宜用來收納的物品。
在“一物多用”與“變廢為寶巧整理”的兩項游戲活動中,幼兒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識,可以發現物品的多種妙用,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從而學會巧妙地利用各種整理收納工具。
幼兒園教師應當考慮到幼兒的心理需求,開展具有趣味性的開放式整理收納游戲,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游戲活動情境,提高幼兒參與整理收納類游戲活動的積極性,使幼兒愛上收納、愛上整理。
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營造游戲情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設計“過家家”主題的歸納整理游戲。首先,教師應當尊重幼兒的想法,讓幼兒自主選擇家庭角色,如爸爸、媽媽、哥哥、妹妹、爺爺、奶奶等,并根據幼兒所選的家庭角色引導其構建家庭模式。家庭組建完成后,教師應當以游戲的口吻引導幼兒:“寶寶要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哦,為爸爸媽媽減輕負擔,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寶寶。”其次,教師可以以“客人”的身份登門拜訪各個家庭,同時提醒各位“爸爸”“媽媽”“寶寶”們將家中所有物品收拾整齊,營造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迎接“客人”。
各個家庭成員應當明確自己的家庭責任,承擔在家中應該盡到的整理與收納職責,如五六歲的“寶寶”應當知道自己收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整理學習用品,自己整理書包。“媽媽”與“爸爸”應當督促“寶寶”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并手把手地教給“寶寶”更多的整理收納技能,共同打造舒適的環境。
隨著游戲的持續推進,幼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收納難題,難以依靠幼兒自身的力量解決,這時,教師應當引導各個家庭之間互相幫助,可以將幼兒喜歡看的動畫片《汪汪隊立大功》中的某些情節融入該情境游戲中,遇到書籍整理困難的“爸爸”和“媽媽”們可以向教師及時報告情況,教師模仿動畫片中角色的口吻:“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汪汪隊,這里有一組家庭不會整理書架,有哪組家庭愿意為這組家庭提供幫助呢?”幼兒紛紛舉手,幫助這組家庭將眾多凌亂的書籍一本本地按照類別放回書架上。在各個家庭準備好以后,教師又可以扮演“客人”的角色,在拜訪過程中注意觀察各個家庭的物品整理與收納情況,并對每個家庭進行打分,評選出最會整理與收納的“文明家庭”。
教師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引導幼兒開展情境式活動,幫助幼兒在情境中學習整理與收納的技能,激發了幼兒持久的游戲興趣,有利于幼兒掌握更加多樣、實用的收納方法,提高幼兒的整理收納能力。
幼兒教師可以在幼兒的整理與收納游戲活動中布置相應的任務,使幼兒在任務的指引下通過合作探究或自主探究等形式掌握收納和整理物品的正確方法,培養幼兒的協作能力與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幼兒掌握一定的整理與收納知識,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增強整理與收納任務活動的實效。
在幼兒收納游戲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幼兒設計以“物品分類”為主題的探究性任務,引導幼兒對物品進行合理分類,幫助其順利地完成整理與收納。在這一游戲任務的指導下,幼兒需要將游戲中所給出的物品,如剪刀、鵝卵石、花瓣、雙面膠、木花、顏料、噴壺、畫筆等多種物品正確分類,可以自主尋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本次游戲任務。有的幼兒想到按顏色分類,于是將灰色的鵝卵石單獨分為一類,將紅色的花瓣單獨歸為一類,將白色的雙面膠歸為一類,將彩色的顏料筆單獨歸為一類。經過這樣的分類嘗試后,幼兒發現,按照顏色分成的種類過多,沒有達到歸納整理物品的目的,反而使物品變得更加凌亂,于是放棄了顏色分類思路。還有的幼兒按照自己的個人喜好進行分類,將自己喜歡的花瓣、顏料、鵝卵石等分為一類,將自己不喜歡的噴壺、剪刀、木花等分為一類,結果發現,這樣的分類方式雖然便于自己查找物品,但是不利于其他同伴快速找到想要的物品,于是放棄了按照個人喜好分類的思路。
在放棄上述兩種分類方式之后,幼兒轉變思路,結合生活經驗展開新的探究過程,從家庭生活中父母分類廚房物品的方法中得到靈感,想到父母總是將各種調味品放在一起,如雞精、食鹽、醬油、生抽等,將各種廚具放在一起,如鐵鍋、碗、盤子、炒菜勺等,這不正是按照物品用途進行分類的方法嗎?隨后,幼兒重新分類,思考剪刀主要用來干什么、雙面膠發揮著什么作用、花瓣是用來做什么的,于是將這些物品的用途分成工具類與裝飾類兩大類別,并且將剪刀、雙面膠、顏料、畫筆等歸為工具類,將鵝卵石、花瓣以及木花等歸為裝飾類。
在本次歸納整理游戲探究中,幼兒形成了較為清晰的收納思路,學會按照物品的使用場景進行合理分類,堅持方便快速取用的整理原則,順利完成了本次合作任務探究,提升了整理收納活動的實際效果。
幼兒教師要積極配合幼兒參與整理收納游戲活動,加強對幼兒收納技巧與整理技巧的教學,增強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在共同努力下,培育幼兒的整理收納能力,促使幼兒堅持良好的整理與收納習慣。
教師可以結合幼兒存在的愛模仿他人的心理,為其設計“請你跟我這樣做”游戲,利用信息化的教學資源播放兒童歌曲《請你跟我這樣做》。教師根據本首歌的音樂節奏,下達口令“請你跟我這樣做”,在音樂韻律的感染下,幼兒應當集體回應教師:“我就跟你這樣做。”于是,教師走向講臺,隨后走向教室的公共區域,如勞動物品存放區,讓幼兒觀察講臺上的各種物品的擺放與勞動區域物品的擺放有什么區別。幼兒經過觀察可以發現,講臺上的書籍、鋼筆、粉筆等各種物品全都擺放得整整齊齊,而教室中存放勞動物品的公共領域顯得十分凌亂,掃帚、垃圾桶、拖把等擺放得十分混亂。“請你跟我這樣做”游戲使幼兒看到了教室整潔的環境,認識到了整理與收納的重要性。基于此,教師可以再次重復口令“請你跟我這樣做”,然后帶領幼兒將教室里公共衛生區域的物品整理好。
在幼兒整理勞動工具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存在的問題,指出幼兒的不足,幫助其回顧所學的整理收納知識。如有的幼兒沒有運用正確的分類知識進行勞動用具的整理,教師就可以引導其復習所學的分類知識,于是幼兒可以想到顏色分類法、用途分類法等多種分類方法。然而,幼兒在采用上述兩種分類方法歸納整理勞動工具的時候仍然遇到了問題,發現每一種勞動物品的顏色都不一樣,難以按顏色收納,而在按用途分類時,幼兒又發現掃帚、垃圾桶、拖把等工具全部屬于勞動工具。
在了解幼兒的問題后,教師可以幫助幼兒一起完成勞動工具的整理,引導幼兒拓展新思路,可以聯系“請你跟我這樣做”活動中教師講桌的整理方法,于是幼兒想到,教師的鋼筆、書籍、本子等都屬于文具,但是經過教師的整理顯得十分有序。教師引導幼兒再次觀察講桌,幼兒經過仔細觀察發現教師的講桌歸納與整理的技巧,教師沒有按照分類思路進行整理,而是按照物品本身的大小等進行收納。于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可以模仿這一收納思路,將勞動物品按照大小、長短等依次放好,最終取得了較好的整理收納成果。
培養幼兒整理與收納物品的意識,有利于增強幼兒的責任感,提升幼兒的組織能力,對培育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幼兒實現獨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幼兒園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幼兒整理與收納能力的培育,利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活動形式,幫助其掌握整理收納物品的基本知識與相關技能。巧用工具、創設情境、任務探究以及與教師合作等多種策略,能夠提高幼兒參與整理收納游戲的積極性,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與合作意識,不斷提高幼兒的收納技能,發展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兒順利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持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