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陽開發區中心中學 崔 爽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教—學—評模式的有效應用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這一模式系統整合教學、學習和評價三者的關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本文將探討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如何應用這一模式,為初中語文教師提供全面有效的策略,以提高教學水平。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學—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教—學—評模式是教學過程的有效延伸和反饋,通過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其次,教—學—評模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的有效手段。積極正面的評價和鼓勵可以增強學生寫作的信心,培養他們的習作熱情,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作文學習中去。再次,教—學—評模式是引導學生不斷進步的重要途徑。通過全面而具體的評價,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自身習作的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利于學生在反思中逐步提升寫作水平,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最后,教—學—評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教師在評價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創新性地運用語言、如何更深刻地表達觀點,有助于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流暢表達的能力。在教—學—評模式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創作,提高寫作能力。
目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首先,評價內容過于單一。教師過分注重文字表達的正確性,忽略了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和批判性,導致學生作文過于偏向形式而沒有寫作深度和廣度。其次,評價方式過于單調。教師評價居多,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評價缺乏互動性和啟發性設計,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難以激發學習興趣。最后,部分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難以引起學生共鳴,影響了學生對作文的主動學習和自主思考。因此,現階段亟需全面改進評價體系、豐富教學模式、加強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切實提升學生的作文素養。
教—學—評模式下的作文教學主要采用情境教學和互動式教學兩種方法。
1.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運用寫作技巧的能力。
在作文教學中,筆者采用情境教學法設計了一個記敘文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素材,敘述一段重要的成長經歷。一位同學選擇了他第一次登上講臺演講的經歷,描述了當天早晨自己緊張而興奮的心情,手中的稿紙微微發抖;詳細敘述了演講過程中的種種挑戰,包括演講開始時的口干舌燥、同學好奇的目光以及自己適應后表現出來的自信與成就感……通過對這一真實場景的描寫,學生不僅表達了對演講經歷的感受,而且展示了他從中獲得的成長。
另一個例子是在一次情境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以身邊的一位朋友為對象,通過敘述一個共同經歷的有趣故事,展示友誼的真摯和成長的足跡。一名學生選擇與朋友一起參加社區志愿活動的經歷,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熱火朝天的場景和整個活動過程。在敘述中,學生突出了朋友之間的默契配合、共同面對困難時的堅持以及最終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這樣的情境敘述不僅展示了深厚的友情,而且反映了學生在共同奮斗中所獲得的成長。
這種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使寫作任務變得更貼近學生生活,更便于寫作。學生在回憶和敘述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敘事表達能力,又能夠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變化。情境教學法的靈活應用將寫作任務嵌入學生親身經歷的情境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和投入度,加深學生對寫作技巧的理解。
2.互動式教學——提高學生寫作參與度。
互動式教學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一種策略,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作文課堂上,教師適當引入各種互動活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創設更富有活力和思想深度的學習氛圍。
(1)小組討論。
例如,在《愛蓮說》讀寫結合教學中,筆者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討蓮花的描寫方法和作者的觀點。第一組同學關注作者對蓮的贊美,認為這種方法可以成為寫作中表達對美好事物贊美之情的重要手法,通過精準用詞,傳達了作者對美的獨特理解;第二組同學將著眼點放在蓮的描寫方法上,從不同角度描寫蓮花;第三組同學則關注作者通過對蓮的贊美來傳達對生命境遇的思考,提出將生活中的瑣事與抽象概念相比較,以豐富作文的表達層次。在這一互動式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了解了他人的見解,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運用文學作品中的寫作技巧。這種實踐不僅使學生更加投入和熱衷于作文創作,而且加深了他們對寫作的理解,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角色扮演。
在作文教學中,筆者倡導并積極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文學作品中的情節和人物。例如,在名著閱讀讀寫結合課《駱駝祥子》教學中,筆者設計了角色扮演環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在這一教學設計中,筆者分發小說中的不同角色給學生,如祥子、小福子、虎妞等,要求他們在課堂上以這些角色身份展開扮演活動,并通過模擬對話來深刻體驗人物內心的感受。有的同學通過模擬《駱駝祥子》中祥子和小福子之間的對話,深入理解了兩人之間的深情與無奈;有的同學通過模擬祥子和虎妞的對話來感受兩人的“孽緣”……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小說中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現實主題,這樣的互動式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對文學作品產生強烈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對文學作品深層次的理解能力,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每個角色的獨特性格,更容易沉浸于小說的情境中。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初中作文寫作的濃厚興趣,讓他們不再僅僅停留于簡單的文本閱讀這一層面,而是通過親身參與深度感受文學的魅力。通過互動式角色扮演,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初中作文寫作的理解,在文學創作中注入更多靈感和想象力。
在學生學習方面,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采用個性化的學習方法,進行差異教學,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激發每位學生的寫作潛力。
首先,關注學生的興趣偏好,靈活調整課程內容。例如,在作文選材專項教學中,教師發現學生對材料的風格和性質方面存在興趣差異,有的學生對歷史題材感興趣,而有的學生對現實生活素材更感興趣,因此,教師引入各種風格的素材,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促進學生更積極地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其次,挖掘學生的特長。在寫作教學中,教師發現學生在表達方式的偏好上存在差異,有的學生擅長直抒胸臆,有的學生則在寓情于景方面更具優勢。為此,教師在寫作任務中提供多樣選擇,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選擇更適合個體的表達方式。這種個性化的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體創造力。
再次,學生的學習風格也是個性化教學的一環,有的學生適應獨立學習,而有的學生則更喜歡合作學習。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課堂設計中融入個體任務和小組合作任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學習風格的環境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這一策略不僅使學生在學科內容上得到充分理解,而且培養了他們合作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個性化學習計劃的制定是整個教學策略的核心。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學習風格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不僅包括教學內容的差異化調整,還考慮學生個體在寫作方面的發展需求。通過這樣的設計,每個學生都能在個性化的寫作環境中得到最佳的學業表現。這種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策略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為他們提供了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寫作體驗。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致力于構建多元評價體系,以培養學生多元化的寫作素養。這一體系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三個方面,為全面了解學生的優勢和發展空間提供有效的手段。
1.學生自評。
學生自評在作文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一評價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而且培養了他們深刻的反思意識。教師提供清晰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文后進行自我評估,以全面認識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
例如,對于記敘文寫作,教師要求學生關注故事情節的生動性和整體結構的緊湊性,引導學生明確評價標準,指出評估要點,如情節設計、人物描寫、語言運用等,提醒學生在后續的寫作過程中反復回顧這些要點,確保作品能夠全面涵蓋這些評價標準。
完成作文后,學生進行自評的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第一,評價標準回顧。學生回顧教師提前明確的評價標準,確保對每個要點都有清晰的理解。第二,自我分析。學生對照評價標準對自己的作文進行深入分析,關注故事情節的設置是否引人入勝、人物描寫是否栩栩如生、語言運用是否得體流暢等。第三,總結優勢。學生挖掘作文中的亮點和成功之處,強化寫作自信,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第四,指出不足。學生要關注情節描寫是否欠缺細膩、結構是否嚴謹等問題。第五,改進建議,如增加細節描寫、調整敘述結構、豐富語言表達等。
這樣的自評過程使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反思意識,他們不再僅僅關注作文的完整度,而是更注重提升自己的寫作技能。學生自評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評價方式,更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評價、理解評價標準并付諸實踐的過程。
2.學生互評。
學生互評是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強調合作學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小組范圍內分享自己的作文,根據評價標準給予同學反饋,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更強調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以一次課堂作文為例,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互評活動。評價標準明確包括描寫細節的豐富性和語言運用的得體性。在互評過程中,學生深入交流,共同討論如何更好地表達細節、如何更精準地運用語言。
學生互評的關鍵環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評價標準制定。開始互評之前,小組成員共同制定評價標準,評價標準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方向明確。第二,作文分享。學生依次分享自己的作文,向小組成員展示自己的寫作成果。這一過程既能讓學生展現自己獨特的見解,又為接下來的互評奠定了基礎。第三,互相反饋。小組成員根據評價標準,對作文進行認真評價。第四,討論與改進。小組成員就評價結果進行深入交流,彼此借鑒他人的寫作經驗,了解不同的觀點,共同探討如何改進作文。
學生互評不僅是對作文的單純點評,更是一種學習和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學生學會聽取他人意見,并理性對待,從而形成更全面、更科學的寫作觀。這種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在相互反饋中更好地發展多元寫作能力。
3.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在多元評價體系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教師在學生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整合評價內容,給予學生高屋建瓴的評價,通過具體而詳細的終端評價,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寫作水平,促使學生在寫作中不斷進步。教師要注重評價學生的表達清晰度、邏輯合理性,同時關注語言運用的規范性,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肯定學生寫作的優點,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修改建議,使其明確努力方向。
教師在評價中指出學生觀點表述的模糊之處,提醒學生表述要具體生動,同時關注語法和用詞的規范性。在肯定學生努力的同時,教師還要給予學生建設性的意見,通過詳細指導,鼓勵學生注重表達的邏輯性、強調事實依據的準確性,并提倡語言表達的精準性。教師評價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寫作技巧,提高表達水平。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改進方法,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并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他們的寫作風格和個體差異,便于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指導。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學—評模式的應用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情境教學、互動式教學、個性化學習和多元評價等策略的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在作文創作中成長,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和陪伴者。期望在教—學—評模式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更輕松、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