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中心小學 邢亞娜
數學作業一直是連接“教”與“學”的關鍵,但是傳統的數學作業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是過量的作業反而占用學生休息、鍛煉與娛樂的時間,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應以減負提質為目標,重視減輕小學生的作業負擔,圍繞核心素養的發展,精準把握作業數量與質量,通過豐富與多元的作業形式引導學生溫故知新,合理運用知識,確保作業設計科學有效,達到落實“雙減”政策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作業是具有極高感受度的學習任務,在新時期成為“雙減”政策落實的重要支點。小學數學減負增效作業的設計是作業的徹底變革,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優質的作業雖然減少了作業量,但是質量得到提高,所以可以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主學習與探索,助推其抽象與邏輯思維水平的提升。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還要著眼于學生的其他方面,通過實踐作業、趣味作業與分層作業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正確的作業觀,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從而全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成為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而作業可以促進學生知識水平、認知能力、思想觀念與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成長。高質量的數學作業可以減少數量、保證質量,用最少的作業發揮最大的效用,真正減輕學生負擔,讓枯燥的作業轉變為開放式、生活化與自由化的作業。同時,數學作業與多學科知識相融合,使學生憑借發散思維去運用多學科知識,輕松解決實際問題,獲得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的綜合能力,形成必備品質,從而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小學生面對過重與過難的數學作業時無法主動完成,也會因投入過多精力和時間而影響睡眠質量,導致出現身體素質差、易焦慮等問題,無法積極地去探索與運用知識。為此,“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減少重復內容或不必要的部分,保證作業設計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相符合,借助優質作業內容與多元化的作業形式,讓學生不再厭惡作業,而是積極完成作業,能夠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獲得積極愉悅的學習體驗,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運用能力。
“雙減”政策的落實要求教師減少無效作業,通過具有減量提質效果的作業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讓作業設計發揮承載核心素養培育的真正價值。那么,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明白增什么、減什么,真正做到隱性減負,讓學生快樂與主動地學習,自愿完成作業。教師要融入新課標育人理念,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刪減重復的作業內容,增加生活化與趣味性的元素,控制好作業總量與時間,使學生科學、高效地完成作業,讓作業滿足減負提質與增效要求。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清晰地意識到作業必須以生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所以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調整作業難度,并增設實踐活動,符合學生好玩、愛表現的年齡特點,與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相契合。為此,在作業設計中,“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實時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設計的數學作業要融入“雙減”內涵,并體現以生為本理念,加強師生與生生互動,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發揮數學作業的育人價值。
日常生活是具有教育意義的育人場所,而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可以反過來為生活而服務。因此,“雙減”政策下的作業設計要求教師考慮學生未來的生活與學習情況,重視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創新能力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將作業與日常生活有效結合,增強學生的親身體驗感,激發其自主參與熱情,讓學生在作業情境中主動學習,發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積極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其實踐能力。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對作業進行全面改革,讓作業減量、提質、增效,所以教師必須統籌兼顧,結合作業各相關要素,全方位思考作業目標、內容、形式、難度與時間,通過要素之間的緊密結合凸顯數學知識的整體性,讓作業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尋找到數學知識之間、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使“五育”并舉巧妙融入,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思想與行為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展。
生活即教育,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生活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不僅要與日常教學相結合,還應融入作業設計。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打破傳統作業設計的思想局限性,結合“雙減”政策設計生活化的作業,讓學生從枯燥的書面作業中走出來,去感受自然、記錄生活。這種具有親和力的作業能夠給予學生全新的體驗,確保學生帶著熱情去完成作業,懂得合理運用所學知識,獲得知識遷移能力與運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大樹有多高”作業設計中,考慮到學生已經掌握了同一時間測量影長并計算目標物實際高度的方法,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靈活運用,教師設計了與生活相關的測量與計算作業:讓學生用本堂課學習的方法,到公園、小區、校園、體育場等場所,任選一個目標物,如籃球架、電線桿、國旗桿等物體,在適當的時間內測量目標物影長,再嘗試計算目標物的實際高度。學生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與同伴一起測量、記錄、計算,并填寫相應的活動記錄單,從而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運用“在同一地點同時測得的竿長與影長之間的比值相等”規律,結合自己選擇的目標物位置,使用一根長竹竿,測量竹竿的影長,再根據竹竿長度與影長找到二者的比值,輕松計算出所選目標物的長度。生活化的作業可以通過毫無痕跡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而且學生可以很好地將課堂中習得的數學知識正確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無須死記硬背知識點,從而成功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數學基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特點針對性地優化作業設計,通過實踐作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讓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設計實踐作業,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例如,在“扇形統計圖”的作業設計中,教師以“節約用水”為主題,融入可持續理念來設計實踐作業。首先,教師采用微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作業內容,明白實踐作業的背景與意義,知道我國人均可再生淡水資源為2029m3,還有很多缺水的地區。其次,教師出示實踐作業內容:調查學校、生活中是否存在浪費水的情況,估算浪費的水量;用自己的方式查閱與節約用水相關的資料并記錄有用的內容;根據所獲得數據制作條形統計圖,在教師繪制的扇形統計圖中標注數據;計算1 天和1 年的浪費水量;根據所學知識制定節水措施,請在一周內完成。
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學生能夠帶著節水意識去發現浪費水的行為,認真計算浪費的水量并做好記錄,感受扇形統計圖能夠直觀地展示數據的特點,同時在條形統計圖中看到數據的變化,懂得合理選擇不同的統計圖,輕松突破學習難點,成功減輕作業負擔。除此之外,學生形成了節約用水意識,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獲得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興趣是增強內源性驅動力的關鍵所在,教師需要不斷激發學生探索與運用知識的興趣,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巧妙融入趣味元素,設計趣味性的數學作業,全面提高學生作業完成效率與質量,滿足“雙減”政策落實需要,做好減負提質與增效。
例如,在“確定位置”的作業設計中,教師設計“畫地圖”的作業,要求學生根據家庭住址所在位置來建立相應的坐標系,準確標注出家庭每位成員的活動地址,同時標注實際距離。完成標注后,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地圖”中的位置與距離設計相應的出行建議,制作“家庭出行指南”。在具有趣味特點的作業中,學生的參與興趣得到有效激發,同時融入生活情境,對知識進行創新運用。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學生的想法各式各樣,有充足的思考與想象空間,輕松完成作業,實現能力提升,有利于培養發散思維,真正達到減負提質的目標。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考慮學生的進步情況,不斷優化作業設計,讓學生在固定且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并保證學習效果。教師要結合“雙減”政策,持續探索作業設計新思路,讓趣味元素的融入發揮真正作用,例如,借助動漫人物或者游戲競賽等方式,利用闖關游戲明確知識的來龍去脈,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獲得不同的體驗,在玩中學,減輕學習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設計游戲性作業,全面釋放其愛玩的天性,使學生從喜歡的游戲與熟悉的情境出發,運用身邊感興趣的事物去學習知識,將“玩”與作業相結合,而不是將“玩”與作業對立。學生會從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入手,運用所學知識去完成游戲作業,從而形成善于思考、自主探索、敢于創新的品質,提高作業完成質量與效率。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秉持由“工具”轉為“發展”的作業設計觀念,不再弱化或窄化作業功能,而是結合“雙減”要求減少習題、試卷等機械類型的作業數量,同時根據學生的差異與具體發展需要來設計作業數量、類型與難度,真正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為此,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考慮到學生心理、思維與素養等方面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固定的作業模式勢必不能滿足其個性差異,所以教師要設計分層作業,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取得進步。
例如,在“小數乘法和除法”作業設計中,教師通過課堂互動、日常溝通、課后作業與小測試等多元策略,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與學習能力、個性喜好以及實際需求等情況,將學生劃分為A、B、C 三個層次。其中,A 層為基礎能力薄弱且知識掌握不扎實的學生;B 層為已經掌握數學基礎知識,但是運用時存在問題的學生;C 層為基礎扎實、能力較強,有能力向高層次發展的學生。
在科學分層下,教師設計A 層學生需要完成的基礎作業,直接寫出得數:53.6÷10= ,0.03÷10= ,28.3÷1000= ,計算0.5×5= ,0.24×3= ,0.36÷6= ,幫助學生鞏固除法與乘法計算方法,特別是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B 層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一個車隊有12 輛汽車,使用新技術后,車隊在30天共節省汽油864 升,請問平均每輛汽車每天節約多少升汽油?引導學生聯系平均數的知識完成計算。對于C 層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教師增加難度:為了節約用電,某市嘗試使用兩種不同的電費計費標準,由居民根據自身使用情況自由選擇,其中,第1 種為每千瓦時用電需支付0.55 元;第2 種為用電少于等于100 千瓦時,每千瓦時收費0.51 元,大于100 千瓦時,超出部分每千瓦時收費0.61 元。假設你家每月用電量為135 千瓦時,請問選擇哪一種計算方式更合適?如果你家選擇使用第2 種計費標準,繳付電費金額為63.2 元,請問該月家庭用電多少千瓦時?三種作業內容與難度不同,不僅能夠幫助基礎層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還能提升中等層學生的應用能力,更能讓高層次學生轉換思維去應用數學知識。各層次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完成難度適中的作業,獲得不同的收獲,讓作業減負不減質,發揮作業的真正效用。
基于“雙減”政策全面落實減質提質目標,成為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優化的主要方向。因此,教師應結合小學生成長特點與思維特征設計適量與適度的數學作業,讓作業成為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與運用知識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作業的價值。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與進步情況不斷調整數學作業難度與總量,合理融入生活性與趣味性等多種元素,讓作業更加立體,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使其在鞏固與運用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數學思維與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學生在成長中不斷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