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區昆緯路第一小學 楊景香
基于以生為本、培根鑄魂的理念,學校依托“潤芽”名師工作室,探索出一個目標、四大模塊、多條路徑,即“1+4+N”育人模式。聚焦啟思、融情、明理、導行四大模塊,依據低、中、高學段學生心理特點,從五育融合角度細化知、情、意、行成長目標。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成長為政治素質過硬、道德品質高尚、行為習慣良好、人格心理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青少年思想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需要教師精心引導。教師要注重“品學結合”“思行結合”“點面結合”,引導學生明心立志、開拓思維,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
讓“情感”浸潤學生心靈,融入學生血脈,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深厚情感;遵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做到愛集體、愛他人、愛奉獻,成為有溫度的人。
通過情境創設、活動推進、課程融合等,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明辨是非,做到出言有章、舉止有度、做事有余、說話有德,成為明事理的人。
開展有組織的實踐教育,引領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篤行的人。
少先隊活動課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能夠強化政治引領,突出少先隊實踐的育人作用,促進少年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團結、教育、引領廣大少年兒童努力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天津市少工委和區少先隊工作委員會的關心、支持下,“潤芽”名師工作室以《我為隊員上隊課》為主題,撰寫收錄少先隊活動課21節。課程緊緊圍繞二十大報告中的關鍵詞,以“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作為章節,脈絡清晰、主題突出。課程以隊員為主體,選題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實際,為廣大輔導員上好隊課提供藍本。
在實施過程中,運用選題有點、過程有趣、評價有情的策略,依據“邊開發、邊研討、邊改進、邊創新”的工作思路,引導學生把“學”與“思”融合起來,把“學”與“踐”統一起來。借助少先隊活動課這一路徑,助力隊員筑牢信念、砥礪品格、磨練意志、增長本領,成長為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德育以豐富的實踐和自身的體驗為基礎。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德育實踐活動中發展,并通過道德行為表現出來。活動體驗是師生深入了解和感受國情、社情、民情的重要渠道。自主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育學生高尚的品格、健全的心智。
國慶節前夕,組織學生走訪天津文化中心。微儀式、微參觀、微體驗、微評價……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祖國的發展與變遷,感受祖國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化發展的步伐。2022年11月,學校以中國首次空間站授課為契機,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清明節期間,學生通過學校發布的“一束鮮花祭英烈”云祭掃線上平臺,了解清明來歷,緬懷致敬英雄,通過獻花留言的方式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2704 人次參與了本次活動。
在實施過程中,運用多樣性、實踐性、體驗性等策略,通過深入踐行實踐性德育新內涵,努力探尋新規律,認真構建新模式,真正發揮德育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
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是黨和國家針對新時代教育發展改革進行的重要決策部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是指通過學校樞紐和核心領導的作用,促進家校合作,整合社會資源,使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從而共同促進學生發展,以此凸顯教育的立體化功能。
家庭即課堂,建立健全家委會制度,開設家長督學工作室,開通家委會實名制網絡空間,建立校級家委會微信群,讓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各項管理中,第一時間了解各校區、各年級情況,實現互動融合,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家長開放日活動有效促進了家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活動中,針對課堂教學、大課間活動、食品安全、辦學環境等方面,向家長征求意見和建議,梳理匯總后及時向各處室反饋,并落實整改。
合作是資源,與社區合作形成教育社區聯動;與兄弟校聯合共享教育資源;與外區、外省市聯誼取長補短。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實踐、慰問、勞動活動;與天津市婦聯協作開展“我愛我家”好家風好家訓優秀文化進校園活動;與王串場街水明里社區居委會共赴薊州區組織“親子大講堂——走進森林,了解防火知識”活動;組織學生走進河北區福樂園養老院,開展愛心慰問活動;與天津市環湖醫院團委組成“手拉手”互助小組,指導學生掌握急救技能;與天津市京劇團合作,開展國粹藝術進校園活動;社區幼兒走進校園,體驗校園生活,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發現并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家、校、社協同育人,已成為新時代著力構建的育人新格局。新的教育體系加快形成家庭、學校、社會高度融合的互動關系。在實施過程中,運用同步發展、相輔相成、優勢互補等策略,積極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體系,凝聚家、校、社同心同向的教育新合力,推動家、校、社協同投身立德樹人的新實踐,同心賦能學生成長。
當前,數字技術驅動智能媒體深度發展,對學生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產生了深刻影響。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多年來,從傳統紙媒到QQ、微博進入生活,再到“互聯網+”帶動社會發展,學校始終關注學生的內心動態,聚焦新聞時政,用平臺助力活動開展,擴大德育工作的“輻射圈”,以此凸顯教育的數字化功能。
在思政教育一體化研究的背景下,打破傳統班會的固化模式,將教育內容同時傳遞給學生和家長,組織教師編輯系列視頻資料,利用公眾號平臺進行線上展播。2021 年1 月,學校承擔天津市少工委錄制“共克時艱守護家園”系列微隊課任務。微隊課在“津彩少年”平臺播出。組織青年班主任推出11節系列微班會,以寒假“大禮包”方式在公眾號推送,內容涉及心理健康、家校協作、安全自護、居家健身、習慣養成等多個領域,為“雙減”后的第一個假期助力。
打破傳統成人宣講模式,將政治性語言兒童化,以學生紅色宣講團為星火,以新媒體平臺為補充,以時政要聞為藍本,匯聚紅色之聲,打造特色品牌,形成教師宣講、學生宣講、專題板塊的紅色基因教育模式。學校深入挖掘紅色資源,通過創新形式、共享課程、組建隊伍等方式,確保宣講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宣講內容小而精,實現啟蒙教育的政治性和兒童性并存。
在實踐過程中,運用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策略,以融媒體平臺的不斷創新賦能網絡育人靶向發力,實現非接觸的線上形式與面對面的線下形式優勢互補,增強網絡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工作中,要及時捕捉常態生活中的育人因素,弱化“政治性”語言,引導廣大師生在捕捉、解讀、呈現、輸出等階段樹立四個自信。在多項活動設計中,凸顯小切口、近距離、重激勵的特點,形成以科研促實踐,以實踐助啟蒙的培養路徑。
總體目標引領下,依據低、中、高學段學生心理特點和可接受水平,從五育并舉角度出發,細化知、情、意、行成長目標。形成常規工作不松懈、時政熱點速融合、社會焦點不規避的工作態勢,在多路徑育人工作中,使教育目標落地。
注重將活動課程、研學實踐、線上線下空間等教育形式有機結合,形成教育合力。系統化的少先隊活動課程、菜單式的宣講專題列表、主題性的實踐活動內容等,可為小學德育工作提供可借鑒案例,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