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鵬
(泰州農村商業銀行,江蘇 泰州 225300)
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線,如何提高并維持審計質量是審計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國家審計署于2010 年9 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第一條就明確指出,為了規范審計工作,保證審計質量,明確審計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制定本準則。內部審計是銀行內部風險管理體系中“第三道防線”,采用系統、標準化的方式,對銀行經營管理、風險管理、內控合規和公司治理進行評價和監督,推動銀行的健康發展,在強監督、控風險、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前社會經濟環境復雜多變,銀行間競爭加劇,同時各類風險集中暴露,對銀行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X 農村商業銀行是在江蘇省信用聯社統一管理下的商業銀行,根據省聯社內部審計管理制度要求,原則上對每一營業機構每3 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審計,同時還需要根據全行風險狀況安排各類專項審計、離任審計和后續審計,每年需要執行的審計項目接近30 個。在各類審計項目中支行全面審計數量多、時間長、占用審計資源多,已經嚴重擠占專項審計等其他項目的實施資源。如何保證較高審計質量的情況下高效實施支行全面審計,已經成為X 農商行內部審計發展的難點之一。
2016 年11 月15 日,江蘇省聯社審計系統一期成功上線,實現數據歸集與整理、模型開發與管理、疑點發現與核查的模塊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為銀行內部審計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持,讓高效實現高質量內部審計成為可能[1]。
X 農商行各支行定位差別較小,管理要求相對統一,這為制定標準化、模塊化的審計方案提供了便利。2022 年X 農商行審計部依托審計系統實施全面審計方案標準化建設,經過近兩年的實踐,現在已經逐步成熟。當前X 農商行根據標準化方案對支行進行流水化審計作業,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將就如何實施標準化支行全面審計進行探討[2]。
近年來X 農商行深入探索審計系統應用,將審計模型與傳統審計深度融合,逐步形成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相結合的審計模式,并通過獨立開發、行業共享、聯社下發等方式新建各類模型700 余個,其中部分模型疑點命中率高、對應風險較大,已作為常用模型在支行全面審計中全面推廣運用。但是隨著模型積累和模式轉型,審計成效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支行不良貸款前清后冒,審后風險控制效果較差。傳統模式下的支行全面審計已經難以滿足發展需要,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3]。
前期X 農商行基于往年檢查問題整理匯總出一份樣板審計方案,并一直延用多年。由于根據支行情況完全重新制定審計方案工作量較大,同時受審計時限考核限制,審計人員對于更新審計方案動力不足。但是隨著業務管理和風險控制要求的變化,方案與業務經營管理最新要求已形成質的差異,審計方案難以適應風險發展趨勢,審計重點與支行發展脫節,審計風險逐步累積。
初始審計方案在制定時缺乏系統性規劃,審計要點集中在常規業務方面,對于非常規、跨系統、跨部門等復雜業務關注較少,甚至在方案未有體現。同時由于柜面業務復雜、品種繁多,缺少詳細的文檔能夠與時俱進全面反映柜面各項要素,這就導致審計方案制定時存在先天缺陷。
前期方案為方便在各支行的全面審計中套用,審計要點描述相對概括,缺乏具體審計方法、方式,審計成效依賴于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同時由于部分審計人員長期深耕某些領域,對審計要點已形成固有思維方式,審計中其經驗占據主導地位,對風險新的表現形式敏感性不足。為維持風險敏感性,X 農商行定期實施審計人員輪換,而方案的概括性限制了成功經驗復制,輪換人員審計能力提升緩慢,審計質量難以短期達到控制標準。
前期的審計建模思路主要來源于審計過程需求,這種建模方式存在較大缺陷,一方面建模溝通過程存在偏差,存在建模效率低、模型效果差、數據不精確等問題;另一方面模型覆蓋點較少,未形成體系對風險點進行全方位監測。審計模型只是作為傳統審計方法的補充,未達到數字化審計應有的效果。
X 農商行支行業務內容大致相似,支行全面審計方案要點趨于一致,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對支行風險進行監測,審計工作難以根據支行具體情況分類開展,最終導致審計報告中問題同質化嚴重。一方面缺少有效手段對屢查屢犯問題進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審計思維陷入僵局,對新問題、新風險敏感性不足。
抽樣審計是采用適當的抽樣方法從被審查和評價的審計總體中抽取一定數量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測試,以樣本審查結果推斷總體特征并作出相應結論的過程。傳統支行全面審計中大范圍使用審計抽樣來判斷支行整體風險水平,抽樣的隨機性產生抽樣風險,最終影響審計結論的準確性。
針對支行全面審計存在的問題,X 農商行探索以審計模型為突破點,吸取優秀審計經驗,形成數字化標準審計方案。該方案基于風險導向審計理念,以審計模型為抓手,回歸各項規章制度要求,通過邊審計邊建模邊優化的方式,完成支行全面審計方案標準化建設[4]。
支行合規經營依然是風險防控的重要手段,該方案以各項規章制度和條線檢查方案為模板,細化審計要點,明確審計核查要求。一方面減少審計與實際業務要求的差異,降低對風險控制措施的爭議;另一方面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同時達到方案可用、質量控制有效的目的。
方案初稿確定后,通過不同領域審計專家試用,核查方案的友好性和可用性。在試用過程中以風險控制為出發點,通過定期交流使用感受、共享審計經驗、校驗方案細節、對比控制措施不斷優化審計方案。通過強化審計人員交流,打破審計常規思維,減少審計方案缺陷。
方案制定過程中,首先,深入支行一線觀察業務辦理最新流程;其次,加強與業務條線部門溝通交流,獲取最新風控措施和管理要求;最后,獲取最新風險、案件信息,綜合制定合適的審計方案、方法,確保審計方案符合業務管理實際要求,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同時兼顧風險管理需要。
該方案以審計模型為主要抓手,設計要點審計方法時優先考慮建模可行性。模型思路直接來源于規章制度和風險案例,按圖索驥整理建模方案,減少從審計要點到實際建模的中間環節,提高建模成功率。同時吸取審計人員意見和建議,修正、補充審計模型,提升審計要點的模型覆蓋率[5]。
通過對各類風險點的全面建模,審計模式由前期的隨機抽樣,轉變為核查各類模型疑點為主、重點抽樣為輔的模式,對支行經營風險覆蓋性檢查,全面揭示支行存在的問題,有效降低審計風險。
將該方案在內部推廣使用,通過多個項目全流程實際運用,印證模型疑點數據準確性。根據反饋結果,持續優化審計模型,不斷提高模型的準確性。模型成熟后從全面審計轉入日常監測,定期下發疑點數據,縮短風險識別時間,減少風險導致的損失。同時根據新的風險點和建模思路循環建模,保持方案審計要點與當期重要風險同步,實時反映支行存在風險。
標準化方案實施后X 銀行內部審計效能的提升顯而易見,但是在后期持續實施過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對方案的繼續實施形成較大阻礙。
標準化審計將審計要點和優秀審計經驗固化,對審計有較好的指導作用,但是銀行風險千變萬化,如果長時間使用固化的標準審計將難以適應新風險、新業務、新要求,審計與實際脫節,產生更大的審計風險。
審計標準制定時基于審計經驗和當時業務要求,然而由于業務要求的變動,標準與實際操作存在差異。如何平衡標準的普適性和實際操作的特殊性是這項工作的難點之一。
基于標準大量建模可以大幅度降低審計工作難度,這需要充分利用審計系統,構建覆蓋審計要點的模型庫,同時模型從構建到具體運用需要較長時間的磨合,審計建模工作量較大。然而審計建模工作量集中于開發成熟階段,如果只是小規模應用,難以在項目中攤銷降低整體工作量,這與提升全面審計效率的初衷相違背。這也導致標準化方案實施前期審計效率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
全面審計工作被圈定在標準之內,這就對方案標準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方案存在錯誤,容易影響多個審計項目的成效。同時標準化方案實施前期取得的效果較好,但后期審計人員容易對標準化方案形成依賴,審計僅限于方案內容和模型疑點數據核查,對方案和模型以外的風險敏感性和核查積極性不足。審計依賴遏制了審計人員主動承擔審計責任、履行審計義務的意愿,與審計職業道德要求相違背。
標準化方案對全部要點進行了全覆蓋,同時針對性建模,為審計工作提供數據支持。然而全覆蓋的審計方案掩蓋了審計對象的差異性,如果照搬照套,主要風險將埋沒在眾多細枝末節中。標準方案實施初期要求對全部要點進行核查,審計人員在數據核查工作上疲于奔命,審計效率不升反降,審計報告逐步趨于同質化。因此全面核查和重點監測之間的取舍顯得尤為重要,這也考驗著審計人員基于問題數據整體把握的能力。
為保持方案實施效果,X 農商行每年實施方案更新計劃,一是根據新制度對方案中的要點進行替換,緊跟制度要求;二是學習最近一年發生的各類風險、案件,探討此類風險的審計方法,并在方案中體現;三是討論過去一年標準化方案中難以實現的審計要點,對審計方法進行優化;四是統計審計方案中風險低、核查效率低的風險點,探討是否剔除或者改變核查方式;五是反饋相關模型的準確性、可用性,對相關模型進行升級。另外要求審計人員保持職業敏感性,根據疑點數據對審計重點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分配審計資源。同時在審計過程中既要確保方案重點的完整實施,又要根據審計情況對方案以外的各類數據、資料延伸核查,降低審計風險。
新標準化審計方案對X 農商行的制度做了全面梳理,提取其中可運用于審計實施的條款,匯總形成審計要點和方法。一方面實現風險點全覆蓋,特別是運營管理部分要點眾多,新方案讓審計人員有所參照,避免審計遺漏;另一方面讓審計有法可依,方便尋找依據,減少經驗判斷的隨機性,提升審計標準的一致性和審計結果的說服力。同時該方案也為審計新人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審計教材和實施方案,通過參與標準化的全面審計項目,加速培養新人審計思維、規范審計操作,大幅縮短適應時間,降低了審計人才的流通門檻。通過邊審邊建X 農商行審計模型數量大幅度提升,截至2022 年6 月末為全面審計新建各類模型350 個,其中231 個模型已經納入按月跑批任務,為全面審計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撐。
前期X 農商行全面審計由3~5 人組成審計小組,審計時長1.5 月左右。采用標準化審計方案后,全面審計一般由2 人實施,審計時長1.5 個月。由于有大量模型支撐,審前分析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審計人員根據疑點數據對標準審計方案微調,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減少審前時間。審計中充分利用模型疑點數據,避免了盲人摸象的低效審計工作。審計報告階段,X 農商行現階段采取標準化的評價方法,根據各支行數據分析結果,得出審計結論。X 農商行將在問題定性方面繼續實施標準化,方便后期全行問題的整體分析評估。2022 年3 月X 農商行在A 支行全面審計中首次采用該方案模式,審計報告中共匯報各大類問題31 個,各類細分問題65 個,發出風險提示5 個,問題數量是前期的4 倍,問題覆蓋面提升明顯,近兩年的支行全面審計問題數量均保持在30 個左右。該方案產生的外部效應明顯,各類疑點數據為部門風險管理提供了便利。
審計標準化能夠將優秀審計經驗固化,形成體系化的成果進行傳播移植,系統性梳理要點有效避免審計遺漏。標準化審計方法減少審計風險,為內部審計水平整體提升提供解決方案,在大批量同類型審計中具有較大應用空間。但也應該看到標準審計方案的維護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及時更新升級維持標準的高質量、高水平,才能真正發揮標準化審計的功效,否則隨著業務的發展,標準化審計方案將脫離實際形成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