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新營小學 趙慶芳
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班主任(輔導員)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引導者與組織者,在班級管理和少先隊工作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實現班級管理與少先隊工作的協同發展,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能有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具有道德品質、文化底蘊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少年。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借助節日文化、節氣文化、日照非遺文化以及美德古詩詞等豐富的資源,實現這兩項工作的深度協同與創新實踐。
班級管理是教育者關鍵職責之一,尤其體現在班主任(輔導員)身上,他們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活動和實踐項目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班級文化、學術、道德內涵,鍛煉其問題解決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團隊協作中,學生面對觀念差異和人際沖突,學會協調與處理,從而培養情感社會能力。班主任(輔導員)作為核心角色,需要高效管理班級,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育學生的團隊精神,提升學生的個人技能,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集體中找準定位,實現個體與集體的共同發展。
少先隊工作著重于社會實踐和服務項目,旨在通過親身體驗加強學生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培養其公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服務活動,如志愿者服務和社區援助,引導學生體悟關愛他人、回饋社會,提升道德素質和情感智慧;四季不斷的公益活動,如捐款、環保、助貧等,使學生通過實際行動理解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實踐探索活動,如科研實驗、社會調查和學術競賽等,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接納多元觀點,激發其好奇心,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此類活動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技巧,通過有效溝通實現目標,提升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感,培養自主學習行為。綜上所述,少先隊工作以德育為核心,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與實踐助力學生在集體生活中持續學習與成長,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深入研究揭示,班級管理和少先隊工作在目標、內容、方法上緊密相連、互補互促。兩者均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為核心,班級管理側重日常行為規范和心理健康,而少先隊工作則通過社會實踐和團隊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協作精神。內容層面,班級管理全面覆蓋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各方面,與少先隊活動的實踐性和社會性相結合,形成互補。兩者均倡導實踐參與,班級管理通過讓學生參與決策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少先隊活動則通過實踐鍛煉學生的社會能力??傊?,班級管理和少先隊工作如同學校教育的雙翼,共同致力于學生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實踐導向的教育生態系統,為學生提供全面教育保障,有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傳統節日作為歷史的精粹,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深遠的哲學理念。如春節,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機會教授學生關于春節的起源和演變,同時讓他們理解中華民族對家庭團圓和新舊更替的深厚情感。通過實踐性的活動,如制作窗花、剪紙或寫春聯,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端午節,教師可以圍繞屈原投江的歷史背景和人民對忠誠精神的緬懷主題,指導學生包粽子,讓他們實際感受粽子背后所承載的對忠誠和愛國精神的崇敬與傳承。同時,利用賽龍舟這一象征意義的傳統習俗,介紹全國各地端午習俗的差異,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深化學生對我國多元地域文化的理解。中秋節為教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文化體驗平臺,教師可以陪同學生在月光下欣賞美景,討論古人以月亮為準則制定農歷的智慧,并激勵學生創作中秋詩詞。同時,組織學生制作月餅或其他手工制品,這樣學生可以在參與中深刻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的時間體系,包含古人的智慧,準確體現出自然氣候變化規律。每個節氣代表了氣候特征的轉換,緊密聯系著農業、生活習慣、飲食文化和養生,豐富的習俗和農事活動則為生活增添了色彩。在日常教育中,二十四節氣的運用具有深遠影響。首先,教師可以講解各節氣的來歷、天文氣象原理等,幫助學生建立對自然的敬畏感和對生態環境的尊重心態。例如,在立春和立夏時講解農耕知識和動植物的季節性變化,使學生理解自然規律。其次,將節氣文化融入主題活動是一種有趣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冬至時的餃子制作課或秋分的豐收節,學生能夠切實體驗農耕的樂趣與辛苦,培養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觀念。最后,節氣文化是自然科學與人文教育之間的連接。清明節的踏青活動和詩詞朗誦能夠讓學生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感受古人的情感和生命哲思。這樣,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深刻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輝煌。
日照的非遺文化資源豐富,它們的融入教學對培育學生的本地自豪感和發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教師需要全面研究日照非遺文化的歷史、藝術和傳承現狀,以形成教學活動理論和素材基礎。例如,日照黑陶燒制技藝、漁民號子、莒縣過門箋剪紙藝術等都是具有教育價值的非遺項目,教師可以設計以日照非遺文化為主題的教學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現場考察非遺項目,觀摩技藝傳承人的展示,聽取有關歷史故事的陳述,這將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生命力。同時,教師可以設置手工制作課程,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入課堂,向學生傳授技藝,讓他們親身體驗本土文化的價值。還可以編寫校本教材、進行課題研究、參與文化節慶活動等,使日照非遺文化深植校園,營造濃厚的傳承氛圍。
古詩詞,作為中華文明的精華,不僅是語言藝術的體現,更富含深厚的道德倫理意義,其在塑造學生品性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深度閱讀和解析古詩詞,挖掘其中的誠信、仁愛、禮儀、智慧等美德要素,引導學生在欣賞詩詞的同時,深化對道德準則的理解和認同。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古詩詞中的美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實踐中。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品格教誨,應成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指南,這是古詩詞美德與現代德育無縫融合的體現。
日照地區以其豐沛的海洋文化資源,涵養了獨樹一幟的海洋特色文化,其中最具影響力的非漁歌、漁舞、潮汐文化和漁業文化莫屬。首先,漁歌和漁舞是日照漁民辛勤勞動和生活情感的真實寫照,簡樸純粹、深情厚重。教師引導少先隊員學習漁歌和漁舞,可以觸動他們內心深處的共鳴,激發他們對自我文化的熱愛和尊重,進一步提升其文化榮譽感。其次,了解和研究日照的潮汐文化,無疑能夠加深少先隊員對自然和人類文明的深刻理解。潮汐,作為海洋的獨特現象,被漁民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代表了漁民們生活的魅力和未知,蘊含著研究、探究和理解的空間??傊ㄟ^日照地區的漁歌、漁舞、潮汐文化和漁業文化的學習,少先隊員將更深入地了解我國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他們作為中國少年的自豪感。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兒童節等重要紀念日或節假日期間,教師精心策劃一系列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如組織全校范圍內的歌詠比賽,引導學生傳唱革命歌曲,通過歌聲追溯歷史,理解勞動者的偉大與兒童權利的重要性,使學生在享受節日歡樂的同時,銘記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開展朗誦競賽,精選富含紅色元素的詩詞篇章,讓學生在激昂的朗誦中感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日照市新營小學創新推出的“跟著節氣學生活”系列課程,緊密結合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設定。每逢節氣變換之時,都會設計與該節氣緊密相關的學習實踐活動。例如,立春時安排種植活動,讓學生親手播撒希望的種子,感受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勃發;寒露時組織野外考察,教導學生辨識季節變化中動植物的生活習性,提升他們的觀察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這一課程體系獲得了廣大師生的熱烈響應,學生在遵循節氣節奏的過程中,逐步深化了對自然規律的理解,愈發熱愛生活。
為了讓日照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教師特別策劃了“日照非遺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邀請當地的非遺傳承人進入課堂,通過現場演示、互動教學等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黑陶制作、漁鼓編織、漁民號子演唱等各種非遺技藝的學習。不僅如此,還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非遺項目的工作坊和博物館,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非遺文化的厚重底蘊和無窮魅力。此舉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引發他們對保護非遺文化的自覺行動。
日照市新營小學著力推行美德詩詞教育,深度解讀經典的古詩詞,引導學生理解詩詞中蘊含的道德觀念。比如,賞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等描繪勞動者辛勤付出的詩詞,讓學生懂得尊重勞動、珍惜糧食的道理;誦讀體現親情友情、誠信友善的詩詞,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良好品格。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的道德素養明顯提升,不僅在學校內部得到了教師和同學的認可,而且在家庭和社會層面贏得了家長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這一系列德育成果充分展示了美德詩詞教育在塑造學生美好品格方面的強大效力。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有必要構建一套完善的、以文化資源共享為核心支撐的班級管理和少先隊工作一體化運作體系。具體而言,學??梢哉闲韧飧黝悆炠|文化教育資源,搭建平臺,讓班級日常管理活動與少先隊主題實踐活動緊密銜接,形成相互促進的教學管理模式。這種聯動機制不僅能夠有效打破傳統界限,優化學校內部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利用,還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拓寬其獲取知識的途徑。通過多樣的文化活動,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進而提升綜合素養。
為了全面反映和公正評價學生在文化素質教育上的進步,應當進一步健全評價標準。這意味著要引入更多元化、更具包容性的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學生的文化知識掌握程度,又要重視他們在審美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同時,設立激勵政策,鼓勵教師積極嘗試各種創新型的教學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情境教學、探究式學習、項目式作業等形式,以適應現代教育多元化發展需求。
鑒于班主任與輔導員在班級管理和少先隊工作中起到的核心作用,學校應當加大對這兩類教師的專業培訓力度,通過定期舉辦專題講座、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以及開展長期的在職進修和繼續教育項目,不斷提升教師群體的文化素養。此外,著重培養教師的教育創新能力,使其在面對新時代的教育挑戰時,能夠靈活運用現代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給予學生個性化指導。只有教師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才能真正引領學生在文化素質教育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在班級管理與少先隊工作的協同發展中,文化資源的作用不容忽視。多元文化催生教育模式變革,多樣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有效利用文化資源,有助于豐富班級文化內涵、增強團隊凝聚力,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但是如何有效結合文化資源與班級管理,仍是需要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未來,需要構建文化資源共享聯動機制,優化文化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并持續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推進班級與少先隊工作的協同發展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攜手努力,持續進步,正如逆水行舟,唯齊心協力、勇往直前,方能使班級管理和少先隊工作邁向更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