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桃園中學 王云周
語文作為初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具有強大的支撐作用。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更應當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學效果會直接影響學生身心方面的健康發展。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采取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模式,主動擔當起語文課堂引導者的教學責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自身的語文教學經驗,形成具有自身教學特色的教學方法,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提速增效。
當下,初中語文教學流程基本是肢解文本,也就是將一篇篇經典文字作品進行細碎分析,缺乏整體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往往缺乏整體觀念,注重于分段、分層講授,忽視了文學作品的文學之美和文字之美,在課堂上花大把時間帶領學生學習碎片化的知識,學生亦步亦趨,興趣全無。語文教學流程僵化,嚴重制約了初中生的文學審美,不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目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使多媒體教學課件形式化,長此以往,初中語文課堂就是舍本逐末,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實效。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削弱,成了課堂教學的看客,教師則成了課堂教學的導演。語文教師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不僅在“看”的方面,還要全面調動初中生思維,過分依賴多媒體設備教學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很多語文教師沒有考慮到初中學生的特點和差異,片面追求教學方案的理想化。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是語文教師教案的實驗場,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被忽視,語文教師成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此外,很多語文教師在閱讀分析上往往淺嘗輒止,不能深入剖析問題,甚至直接忽略很多難點,這些都不利于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新課標的四大核心理念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以教材為主體組織課程內容,以具體的教學環節進行學科實踐,將學業質量標準作為評價依據。其中,語文核心素養是統籌所有環節的指向燈,而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具體教學環節呢?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而要想在一節語文教學中覆蓋如此豐富的內涵要求,必須在課程設計中有所取舍,相互勾連,以達到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習任務群有這樣的要求:“學習任務群要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景、方法和資源等要素。”這里提到的“任務”,可以簡單理解為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設計課堂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作為一節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創設適合學生學齡段的情境,布置可操作的活動任務,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
當然,具體的活動設計也是有層級要求的,或關注學生的識字與寫字能力,或關注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能力,或關注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或關注學生的梳理與探究能力,或側重幾項能力綜合的提升。換句話說,就是課堂設計的實踐活動要有一項任務來驅動,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體參與,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情境中,在一節語文課或者整個學段的語文學習中有所得。
以《三峽》課程設計為例,“活動一”用單字表示“景中之物”,學生通過提煉文中的關鍵詞勾勒出三峽的全貌;“活動二”的設計層層遞進,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將《三峽》的核心點以賦的形式呈現,并且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文章中四字詞語的精妙,拓展學生思路。“活動四”的對聯大賽是全文的總結,更是課堂的升華,設計精妙,旨在讓學生切實將所學與生活相關聯,學會遷移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大單元教學的實施是為了讓零碎的知識走向關聯,解決教師和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問題,學習知識更加系統;是為了使單篇課文知識由淺表走向深入,引導教師和學生深度學習、開拓思維的過程;是為了讓文本由遠離生活需要走向真實情景,帶著教師和學生在情境中運用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教材為例,大單元教學可以分成活動探究單元和文學主題單元兩大類進行實踐。
第一,活動探究單元。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新聞活動單元”、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演講活動單元”、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詩歌朗誦單元”以及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戲劇單元”,都可以基于大單元設計把握課標、分解課標、整合教材、創設情境,實踐展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第二,文學主題單元。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以“探險和科學”為主題,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以“人物傳記”為主題,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以“說明文”為主題,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游記”為主題,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小說”為主題,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以“議論性文體”為主題,都可以基于大單元設計進行專題研究,設計一體化的語文實踐活動,大膽剪裁、調整順序、單篇精講、多篇聯動、拓展精練。還可以使用比較策略進行知識的歸納與總結。
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才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達到提升教學有效性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了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而設置疑問可以達到這一教學效果。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之前,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在文章中尋找答案,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合理地設置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找到文章的核心思想和線索,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完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
例如,在進行《紀念白求恩》這一課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幾個問題,讓學生在文章中找尋答案,如“為什么白求恩會受到中國人民的尊敬和紀念?”“他做了什么事情?”學生根據問題去更加認真地閱讀文章,最終從文章中得到答案:白求恩醫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救治了無數的中國人,具有國際主義精神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品格,所以受到我國人民的尊敬。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文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置疑問之前要深入閱讀和理解文章,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提出問題,不能與課文內容相脫離,更不能超出學生的學習能力范圍。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教學氛圍過于沉悶、嚴肅,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嚴重打壓,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難以提升。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改變這一現狀,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情境創設法就是當下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之一,被各個學科的教師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語文教師也可以利用情境創設方法來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進入情境中,感同身受地理解課文內容以及核心思想,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時,不難看出,作者在文中描繪了很多春天的場景,展現出大自然的生機盎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播放有關春景的視頻:破土的小草、爭艷的鮮花、飛舞的蝴蝶、綠油油的麥田等,從傳統的文字轉換為動態的春景,填補了學生想象力的空白,讓學生捕捉到春天的浪漫。教師還可以安排“課堂踏春”環節,讓學生通過視頻、圖片、音樂等途徑,體會到春的生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朱自清先生筆下對春的描繪。此環節結束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作文小練筆,作為課堂的總結,不僅有利于學生理清思路,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任務群是在教師探索群文閱讀和大語文等教學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任務群的本質是學習任務的結構化組織,而所謂的學習任務無非三個: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整理與探索。在為某一單元或文本設計任務群教學內容時,不應過于單調,而應充分挖掘相關的語文資源。因此,任務群提倡群文教學。
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了解魯迅先生。年輕時,魯迅先生對自然風光有著特殊的興趣,喜歡聽民間流傳下來的有趣故事,喜歡學習、讀書,性格活潑,有著探索欲望。在這篇課文中,魯迅先生回憶了他童年時無憂無慮的生活方式。教師問:“同學們,讀完課文后,你能感受到魯迅先生童年時對百草園意象的情感嗎?”很快,一名學生舉起手,回答道:“在文章中,作者首先回憶了他童年在百草園的生活,講述了美女蛇的故事和在百草園冬天捕捉鳥類的有趣生活。其次,他寫下了自己是如何離開百草園去三味書屋學習的,介紹了自己是怎么入學的,以及老師對他的嚴厲。通過比較可以看出,魯迅先生認為園子里的一切都很有趣,而學校里的一切又嚴肅又刻板。”在任務群教學中,教師可以推薦學生拓展閱讀《二十四孝圖》《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瑣記》等文章,探究魯迅先生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然教育、書籍閱讀等方面的觀點,從而探究魯迅先生的兒童教育觀,對魯迅先生兒童教育觀的各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實現深度理解。
第一,解讀單元導語,明確教學方向。教師可以解讀單元導語,從中了解單元主題與設計理念,以此作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并使用單元導語確定最終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本單元的主要學習內容。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大單元整合教學時,首先,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解讀單元導語:本單元的課文以散文類型為主,使用寫人記事、托物言志、寫景抒情等寫作方法,重點突出了自然景象與社會生活。其次,教師可以結合單元導語內容,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欣賞語言藝術,體會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與思考”,并引導學生順著教學目標進行自主學習。
第二,整合教材內容,創設真實情境。教師應當理解大單元整合教學的基本概念,并將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單元主題、語文要素等內容進行整合。在整合教材內容的同時,還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模擬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大單元整合教學時,首先,教師需要帶領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單元主題為“親情”,找到語文要素為回憶性散文,并將二者進行整合。其次,教師可以借此為學生創設大單元整合教學情境,并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故事分享會,引導學生分享自己與家人之間的溫馨故事,以加深學生對親情的感受與理解。
第三,緊扣單元主題,實施讀寫結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常每個單元會設置閱讀與寫作兩個教學部分,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借助這種語文教學設計,緊扣單元主題,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積極進行讀寫結合的學習活動。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大單元整合教學時,本單元的寫作主題為“學習縮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體閱讀《故鄉》《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獨之旅》三篇課文,并試著提煉課文主要內容,完成縮寫。這樣借助縮寫的學習可以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與寫作表達能力,從而實現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有效融合。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改的逐步落實,初中語文教學面貌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教師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來合理制定教學計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