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棟 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包頭供電分公司
電力企業應始終秉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理念,這也符合黨和國家對電力行業提出的要求,著眼于建設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世界一流現代化能源服務企業。通過深度融合,電力企業能夠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提升員工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本文旨在為電力企業在快速變革的背景下制定切實可行的融合策略,引領其走向更高水平的發展之路。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企業不再僅僅被看作經濟組織,更被寄予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在這種時代潮流中,電力企業必須適應新的社會期望,將文化建設融入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F代社會對企業的期望已不僅僅停留在經濟效益上,更加強調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擔當,注重企業文化在社會中的塑造作用。時代呼喚企業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傳遞積極向上的企業價值觀,體現社會責任感。電力企業作為國家基礎設施的支柱性企業,其文化建設更應緊密貼合社會文明的發展方向,引領社會價值觀念的升華。因此,以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依托,電力企業需要在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上取得更為顯著的進展,不僅滿足企業自身發展需求,更能在社會中發揮引領和表率的作用,實現企業文化與社會價值的共贏[1]。
在當今社會發展的大潮中,電力企業需要樹立更為宏大的戰略目標,將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支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融合的主線,以“國之大者”為己任,緊密圍繞人民所盼、政策所向、發展所需的大局,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在這一背景下,蒙西電網以蒙電特有的優勢為依托,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通過加快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實現電力資源的高效整合,為國家電力布局提供堅實支持。同時,積極融聚北疆綠電,致力于賦能幸福生活,將澎湃綠色電能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為社會和諧發展添磚加瓦[2]。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直接決定著其在行業中的地位和發展前景。通過深度融合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電力企業能夠形成獨特的文化標識,塑造積極向上的企業形象,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電力企業的文化建設不僅僅是內部管理和員工素質的提升,更是通過積極傳播和弘揚企業核心價值觀,樹立起與眾不同的品牌形象。這種文化的深度融合能夠滲透到企業的各個方面,包括服務理念、創新能力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從而形成企業獨有的文化基因,增強了企業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同時,精神文明建設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能夠培養和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優勢。員工在積極向上、充滿責任感的文化氛圍中工作,更容易發揮個人潛力,形成團隊合力,為企業創造更大的附加值。在競爭激烈的電力行業,形成獨特的文化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不僅使企業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更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電力企業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對于增強核心競爭力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
在當前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少數電力企業仍將融合工作置于次要地位,過分強調短期經濟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文化建設。這種重視程度不足的現象表現在企業管理層在決策層面對融合投入的不足,未將其納入全面發展的長遠規劃中。一方面,一些企業對融合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僅僅將其當作一項根據上級要求而必須被動完成的工作,而未真正認識到融合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競爭的壓力,一些企業在資源分配上更加偏向短期經濟效益,而忽略了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對于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深遠影響。此外,由于融合工作不具有直接的經濟產出,導致一些企業對其投入感到望而卻步。因而,對融合的重視程度不夠成為影響電力企業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瓶頸,制約了企業在面臨激烈市場競爭時的長遠發展規劃[3]。
一些電力企業在融合過程中未能深刻挖掘自身獨特的文化元素和企業特色,導致融合模式較為模糊和缺乏個性化。這一現象主要體現在企業對融合的理解停留在一般性層面,缺乏對企業自身歷史、發展階段和員工需求的深入分析。一些企業在進行融合時未能充分挖掘企業內部的獨特文化資源,缺乏對企業核心價值觀、歷史傳統和員工共識的深入認知,使得融合模式缺乏根植于企業文化土壤的特色元素,難以在員工中形成共鳴和認同。由于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不足,一些企業在融合時未能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行業特點,未能形成符合行業特色和企業自身優勢的獨特融合模式。這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缺乏差異化優勢,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
部分電力企業在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時過于注重理念的灌輸,卻忽略了文化的真實體現。企業內部存在著理念的口號化現象,但實際操作中缺乏與之相匹配的文化實踐,使得精神文明建設脫離企業發展實際。企業在推進文化融合時,未能深入挖掘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導致文化與精神層面缺乏深度的融合。電力企業在推崇文化的同時,卻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層次內涵缺乏全面認知,使得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聯性較弱。由于精神文明建設往往強調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承,而企業文化更加注重現代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在整合這兩者時存在較大困難。企業未能有效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理念,使得二者之間產生脫節現象,影響了企業在文化建設中的整體效果[4]。
電力企業缺乏對融合目標的明確定義和量化指標,使得融合工作缺乏可衡量的標準,難以對效果進行科學評估。在實施融合計劃時,未能有效進行過程管理,導致計劃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從而影響了融合效果。此外,一些企業對融合的投入相對較低,未能充分認識到融合工作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使得資源投入不足,難以實現預期效果。同時,由于一些企業在融合過程中未能全面考慮員工的參與度和反饋,導致融合計劃無法充分得到員工的認同與支持,制約了融合效果的提升。在融合工作中缺乏對外界環境的敏感性,未能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行業變化對融合的影響,使得融合計劃與企業外部環境脫節,難以實現預期的效果。
規章制度作為企業行為的準則,直接影響著員工的工作態度和企業文化的塑造。健全規章制度有助于為精神文明建設與企業文化融合提供明確的法治保障,能夠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規范企業行為,使其與精神文明建設和融合目標相一致,為企業提供法治支持。規章制度是塑造企業文化的有力工具,良好的規章制度可以規范員工的行為準則和工作規范,引導員工形成積極向上、文明素養高的工作態度,有助于在日常工作中體現和傳承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為了健全企業既有的各項規章制度,企業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加強規章制度的修訂與完善,確保規章能夠及時反映企業的發展需求和文化融合的方向。其次,通過廣泛征求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規章制度的共識,提高員工對規章的遵守度,使規章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通過加強宣傳,提高員工對規章制度的認知度,激發其參與規章制度建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執行機制,確保規章能夠得到有效貫徹執行。
精準定位是確保融合工作有效推進的前提,需要緊密結合企業定位和屬性,立足企業的核心宗旨,為人民提供安全、可靠、優質的用電服務保障。作為電力企業,堅守“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是立足點的關鍵,要將融合工作與企業使命深度結合,確保文化的融合與精神文明建設與企業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首先,明確企業的服務定位,將“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融入融合工作的全過程,使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能夠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用電體驗。其次,立足企業定位和屬性,通過提供安全、可靠、優質的用電服務,打造一流用電營商環境,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用電環境和條件。同時,堅持最好最優標準,全面提升“獲得電力”的水平,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提高用電效率,為人民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用電服務。在實際操作中,要深刻理解“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內涵,將服務人民作為企業文化融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融合工作實現服務人民的具體體現。圍繞企業的使命,可以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培訓,使員工樹立“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服務理念,將其內化為行為準則,使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能夠真正融入企業的日常經營中,提升員工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要將“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貫穿融合工作的全過程,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提升人民群眾用電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更好地滿足各族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能源電力需求[5]。
核心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是員工共同認同的價值信仰,為企業賦予獨特的精神內核。為實現積極踐行企業核心價值觀,首先需要確保其與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社會責任相一致。企業可以通過廣泛征集員工的意見、梳理企業歷史和發展脈絡,形成具有共鳴力和引領力的核心價值觀。其次,要將核心價值觀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通過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獎懲機制等,將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員工日常行為的具體準則。例如,可以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激發員工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培訓和教育等方式,引導員工將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身的職業信仰。再次,要在企業內部形成強大的輿論引導力量,通過內部宣傳、文化活動等方式,強化員工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最后,企業應在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注重與核心價值觀的契合度,確保員工的價值觀與企業的核心價值相匹配。通過這些措施,電力企業能夠在日常經營中不斷踐行企業核心價值觀,使其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從而推動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深度融合。
融合計劃的制定應明確企業融合的目標,與企業的長遠發展規劃相一致。要分析企業內外部環境,了解員工的文化需求和期望,以確保融合計劃符合企業和員工的實際情況。為實現科學制定全面的融合計劃,電力企業可以建立專門的融合工作小組,由來自不同部門的成員組成,以確保計劃的全面性和多維度性。小組可以在企業整體戰略的指導下,通過調研和分析,確定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融合的重點和方向。要細化融合計劃,將整體目標分解為具體任務,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和工作重點,形成全員參與的融合工作格局。例如,可以制定不同層級的培訓計劃,以提升員工對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認知和理解。同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分配資源,確保融合計劃的順利實施。此外,要建立有效的監測和評估機制,及時調整融合計劃,確保其適應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通過這些措施,企業能夠科學制定全面的融合計劃,有助于提高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整體水平,推動企業朝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不斷邁進。
牢記國企責任是構建企業特色融合模式的基礎,企業應將社會責任融入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形成以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為宗旨的企業文化。要加快建設服務全區、面向全國、聯通俄蒙的重要區域性能源互聯網,形成“內聯外通”互聯新格局,推動電力企業成為區域性能源互聯網的關鍵參與者,通過能源互聯網的建設實現區域內外的能源交流與共享,為電力供應提供更為靈活和高效的解決方案。同時,應積極服務國家“雙碳”戰略,推動建成蒙西新型電力系統,通過綠色能源和智能電力系統的建設,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可持續的能源解決方案。此外,要充分發揮數字化轉型的新優勢,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提高能源生產和供應的效率,實現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的地位。同時,奮力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能源服務企業,通過提供創新的能源解決方案和優質的服務,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品牌。
電力企業精神文明建設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面對當前融合現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電力企業應積極探索和實踐融合策略,不斷提升融合效果。通過健全規章制度、精準定位融合工作立足點、積極踐行企業核心價值觀、科學制定全面的融合計劃以及構建具有企業特色的融合模式等措施,推動電力企業精神文明建設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