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雪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鄙鐓^是聚集在一個共同空間的人的社會活動共同體,社區治理是對這個由人組成的社會活動共同體的基本管理。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一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有著重大意義。
黨建引領,是建立在社區基層黨組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在政治、思想、群眾組織、社會號召力等方面的優勢,把社區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使社區黨組織成為“主心骨”,以黨員干部作為“領頭羊”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使社區各級組織和居民成為“生力軍”。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提高了社區治理的整體水平,增強社區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社區治理的主體也由政府獨立治理變為政府與多元主體共同治理[1]。社區治理不再是傳統的政府決定一切的管理模式,當前的社區治理應該是政府主導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合作治理的模式。當前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面臨著新要求、新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如何更加有力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因此闡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價值效能,分析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困境并提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優化路徑非常有必要。
在社區治理現代化進程中,作為“主心骨”的黨組織是最根本的力量。社區治理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領導,黨的一切工作都要靠城市基層黨組織,基層黨組織是社區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基層黨組織有利于增強我黨在基層的執政優勢,夯實執政基礎。通過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利用黨建資源帶動社會資源、引導社會治理,促進整個社會同頻共振,同軸共轉,使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使社區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切實提升。當前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面臨著新要求、新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基層黨組織如何將各類社會主體凝聚起來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在社會轉型加速的背景下,需要黨建引領為社區治理提供一定的政治保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黨組織領導、政府責任、民主協商、社會合作、公共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持的社會治理系統。社區治理要流暢進行,除了要有一些社區管理的普通制度,還要有調節各方利益關系的共同權威主體—社區基層黨組織。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直穿整個社區治理體系,在社區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不同主體多層次參與,逐漸形成了橫向意識引領、縱橫力量結合和多方協作共治的三種類型[2]。基層黨組織通過黨建活動,激發了多元治理主體的動力,推動了整個社區治理的進程發展。在社區治理進程中,基層黨組織通過自身的權威性與號召力,呼吁社區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中。在社區治理中,基層黨組織不僅具有號召的作用,還承擔著調節各方利益關系的重任,通過各種多方努力,促使多元主體在參與社區治理時更加高效。
首先是政府權力下放工作并未完全實施。政府領導一切的社區治理方式和“官本位”的思維,政府在進入社區后依然具有支配地位,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治理重心下沉、資源下沉和服務下沉已是大勢所趨,但是長期以來分權進程中出現不完全放權現象,這就導致了社區治理主體并不獨立,太過于依賴政府?,F有政府制度下,我國的政府結構一直都是縱向與橫向分割,一旦職能重合,就會產生因責任分配不明而造成的基層管理混亂,從而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我國社區組織與基層政府之間存在職責界限模糊的問題,在一些碎片化、細枝末節事務的處理上面易發生糾紛和沖突。例如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后修繕問題就很容易出現政府與居民自治組織權責分配不清狀況。
其次是社區居民主體積極性不高,參與能力弱。在黨建引領的社區治理中經常會出現居民參與意愿不強。社區中存在著多個主體之間權責邊界不清,在社區發展和管理中各執己見,沒有形成一種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共同治理格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城鎮化,社區中互幫互助的行為漸漸減少,鄰里之間變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居民沒有把社區當作自己的家,也并不關心社區黨組織對社區的治理,使得社區黨組織很難團結居民進行社區治理。絕大多數居民仍將社區建設看作是政府的事,存在著強烈的依賴性、遵從性。再者社區居民即便有參與行為,也多是以實施型的消極參與為主,并不主動參與社區治理。以往的治理模式中政府包攬一切,導致缺乏對社區多元主體的激勵機制,缺乏規范化組織建設,使城市社區治理受到了制約,很難真正地形成與之相對應的價值目的和行動準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路徑發展也較為滯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僅能接觸到一些邊緣化的事務,很少能夠對社區事務的決策和監督進行接觸參與。
最后是社會組織主體角色定位不清,自主發展能力差。在治理實踐中,各類社會組織經過多年發展,早已促進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開展,減少了社會矛盾的發生,推動了社會進步,助力了社會和諧。社區居民委員會是政府出資,對社區事務進行直接管理,具有較強的行政性。目前很多社會組織由政府直接資助,還有些組織承接了政府職能轉變工作,過于向政府靠攏導致有些組織無法脫離政府發展?,F階段依靠政府單一主體處理解決城市社區各項基層工作問題已難以為繼,更多需要依靠社會力量發揮共治功能,才能有效彌補社區基層治理存在的諸多短板。
社區黨組織權責不對位導致治理要素不能完美整合。首先,基層社區黨組織不能對事務進行強制管理,就導致基層黨組織接觸不到其他主體能夠提供的資源,因此從根本上很難對各類要素資源進行整合。其次,基層治理過程居民需要社區提供各種各樣的對自己有利的做法,而社區黨組織也缺少對癥下藥且更加專業的管理方法,使得社區基層黨組織無法體現自己的基本功能。最后,社區治理資源整合能力不高。社區內部資源和外部游離在社區之外的資源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出現了信息不對稱以及社區自身使用資源能力不足等原因,大多數資源并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另外,這些資源很少出現在社區治理過程中,部分新建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合理之處,配套功能也不完善,不符合居民心中所需,因此資源整合面臨困難。社區治理需要社會各界提供外部資源即政策資源、指導資源、新媒體資源等,但是多元治理主體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會出現資本分散現象,具體表現為不同程度、不同權威的主體之間獲得的外部資源支持是參差不齊的。
經過一個世紀的不懈努力和對初心使命的堅定追求,中國共產黨積累了非常高的執政信任度。這種信任度得到了社區黨組織的繼承和延續,因此居民更愿意信任社區黨組織對所在社區的治理。但是在一些基層社會中仍然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信任困境。部分基層黨組織在面對黨建考核時,過于追求表面的痕跡,使得基層黨組織的黨建活動與社區治理中民眾的迫切需求出現了偏差[3],社區居民出現了對社區黨建工作的抵觸心理,有些社區居民不配合社區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工作,從而難以真正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在某些地區,社區基層黨組織在黨建工作方面存在著力量不足、專業技能欠缺等問題,這些都給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帶來了明顯的障礙,并難以贏得群眾的信任。目前,我國基層社會還面臨著社會信用環境不夠濃厚的問題,越來越多不守信用的負面輿論事件也導致居民對整個社會的信用度產生失望感,影響到居民對整個社會的誠信期望度,從而影響到社區黨組織進行社區治理的形成與發展。
從價值觀層面來看,我們黨要發揮把握方向、凝聚共識的作用,要堅持社區黨組織的核心地位,挖掘并整合社區文化資源,努力提高社區的文化水平,加大力度弘揚核心價值觀,增強社區居民對黨建引領的認同感,從而降低社區治理過程中的價值導向障礙。在城市發展建設中,應以社區文化為主體,將社區黨建工作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和設計,通過對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形式來發揮社區基層黨組織的凝聚作用。為了確保黨群溝通的流暢性,要充分利用各種主體的關鍵角色,而不是僅僅依賴政府職能部門來主導治理,確保群眾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期望得到相應的回應,促進群眾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歸屬感和主人翁精神,只有這樣才能達成黨建在社區治理中的主導地位的最大共識。在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實踐過程中,必須確立“為人民服務”的共同價值目標。要實現精準服務,就必須要將黨建引領和社區治理的服務職能結合起來,以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為中心,進行有針對性的、準確的服務,來滿足人們的需求,讓他們真正地為群眾做好事情。
搭建多種渠道平臺解決矛盾,促進各類主體溝通互動,推動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一是要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協商互動模式,通過構建各類協商平臺,推動多元主體之間的共同建設,真正地讓不同主體之間發生的沖突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從而讓社區的治理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同時也能在社區中創造出更多的共同價值,達到各種多元主體都為社區貢獻的程度。二是要提升社區治理中多元參與的有效性。在基層黨組織的號召下,利用各類社會主體力量,促使社區民眾能夠更加容易參與社區治理,拓寬社區居民、社會團體等對社區事務的準入渠道和準入條件,防止“一言堂”情況出現,促進不同的主體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出多樣化的公共議題和服務,促進多元主體溝通協調,實現社區治理中的多元主體共治。
要充分落實完善監督責任機制,構建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于一體的立體監督模式[4],內部監督要公正嚴明,找出自身問題,社區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時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內部監督規范,確保自身運行公正嚴明;外部監督要利用好社會監督體系,充分利用好輿論監督與多元主體間相互監督,使用先進技術條件方式進行監督如網絡監督。同時,也要促使各類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相輔相成,要強化與外界的交流和協作,以此來突破監管中的人情網、信息障礙和利益交換障礙。另外,要與群眾建立良好的信任溝通機制,在與群眾溝通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要與群眾站在一個角度思考問題,“打好感情牌”,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增強社區黨組織與居民之間的信任,從而為社區治理提供更多的信任要素,最終保障監督機制順利規范運行。
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項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黨的建設不僅可以集中內部治理資源,還能吸引更多的外部資源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擔當了指導和推動基層社區治理進步的角色。黨建引領為社區治理提供了政治保障,也推動社區治理的多元治理主體共建共治。但是黨建引領社區治理還是出現了一些現實困境:多元主體互動困境、整合困境、信任困境。為了應對這些現實困境,應強化黨建政治引領作用,凝聚最大共識,同時要加強協調溝通,實現多元主體協同共治,也要落實履責監督,保障問責機制規范運行。本文是對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研究的一個新的擴展,可望突破當前“就黨建論黨建”和“治理無涉”的局限性。但是,本文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并沒有深入剖析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具體案例及總結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成功經驗,未來還需要對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具體案例進行深刻描畫,以更加深入剖析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內在邏輯,總結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成功經驗,以期為我國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發展提供更多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