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韻 丁宇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中國境內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以及對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共同命運的心理體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源。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對國家安全與治理,對民族團結進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國際形勢嚴峻復雜情況下,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更加凸顯。意識形態對人們思想觀念起到核心引領作用,深刻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從共同利益價值對意識形態整合凝聚,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與穩定。意識形態是國家安全核心,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念是構建國家安全的思想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安全的精神屏障,對國家整體安全有著滲透性影響和全局性作用。堅定共同意識,增強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就會增強民族凝聚力,鞏固國家安全精神屏障,自覺抵制西方不良文化,阻遏敵對意識形態滲透。
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黨和政府的社會治理水平,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是政治思想的時代治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是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思想政治基礎,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精神動力,能有效凝聚共識調和矛盾,調整社會利益關系、調節社會心態,形成社會治理的龐大合力,順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近年來,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斗爭、病毒疫情反復沖擊、局部戰爭持續、經貿摩擦不斷、地緣政治深刻變化,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復興,壟斷勢力抬頭,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國內全面改革深入推進下市場主體競爭加劇、經濟利益訴求多樣化,區域、城鄉發展不均衡帶來的問題,影響著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的變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是應對國內外環境變換,解決表層問題和深層次矛盾的思想基礎和政治保障,問題越多、矛盾越大,越需要團結和穩定。在思想上認同各族群眾是一個共同體,困難責任共擔、利益共創共享,才能在諸多問題上站在同一立場而不是對立面。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是基本要求,從國家、社會、學校、行業四個方面進行價值觀教育強化引導,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建設精神文明、創作生產傳播文化產品過程中的引領指導作用,推動共同體意識成為人們的情感認同。要“推進引導與規范相統一的引領模式,注重話語構建的有效性提升,增強引領理念的時代關切,并做好實踐路徑的創新完善和法治保障的夯實”[1]。要結合各個民族地區實際情況,宣傳闡釋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有效轉化為思想共識、行為自覺,使共同體更加穩定,充滿生機活力。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要以“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2]為主要內容。國家是由民族組成的,是具有同一性的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體,是整體與個體、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中華民族是在長期歷史中逐漸合一的各民族凝聚的整體,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最牢固的基礎,喚起共同記憶,彌合隔閡,促進團結融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改變了全民族的命運,“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3]。
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具體目標。樹立正確國家觀,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整體思維和大局意識。樹立正確歷史觀,要堅定歷史自信,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樹立正確民族觀,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原則,堅決抵制民族分裂。要樹立正確文化觀,各民族文化共同組成中華文化,保護傳承本民族文化和全部中華文化是一體統一的,要在獨特性和共性中、多樣性和統一性中互鑒共進。樹立正確宗教觀,引導信教群眾愛國愛教,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觀點和方法對待宗教,堅持宗教中國化。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和價值認同都需要以教育來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貫穿個體生命始終的教育事業。要形成常態化教育宣傳機制,結合新時代背景和實踐要求,拓寬教育對象覆蓋面,創新教育形式、載體、內容,深入開展全面、系統、持續的教育活動,使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深刻認知多民族國情和國家意識的重要性,促進各族人民情感交流共通,彼此認知認同。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信念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基礎,群眾有辛福感才會產生和增強對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制度承載著意識形態立場和價值,是意識形態具體實際表現,通過規范社會成員行為而塑造其思想觀念,在實現權益和保障利益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影響政治意識。要完善制度體系,保障利益權益,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政治權益的合理訴求,以客觀需要的滿足增強主觀感受,進而產生信任支持和共同體認同意識。
認知為行動的先導,認知水平決定行為的方向和效果。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難以形成正確的認知,會造成行為的缺失或偏差。思想政治理論要與實踐緊密聯結,人民群眾要充分認識、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在社會生活中切實運用和踐行,提高對意識形態的領悟力和判斷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是先進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反映群眾利益,直面時代的現實問題,它的價值正當性和真理性決定了其轉化為現實力量的可能性,也正因此才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凝聚力。要提高群眾政治生活參與率,培育群眾政治意識和政治自覺,發揮政治文化的滋養凈化內心作用。
“想要建構真善美的、共同的好生活并能夠持久長遠地保有這種生活,就離不開這些具有道德倫理規范和信仰性質的中國價值信念”[5]。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要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要創新意識形態工作邏輯,避免意識形態內在屬性遮蔽帶來的意義斷裂和危機,結合群眾實際和社會現實,克服意識形態宏大敘事,著力在日常生活工作空間構建各族群眾的價值認同。要突破工作方式的宣教性,深化意識形態工作現實性,不停留于“高大上”的說教,貼近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將主流意識形態工作生活化,消除政治抽象性帶來的距離感、陌生感,杜絕以指導性內容代替意識形態工作的具體實踐內容,構建有效力有意義的認同。要突破價值觀念的物化性,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義性,促進各族群眾的價值理性塑造,形成堅定的共同價值信仰。
“國家建設的核心是確立和維持一套共同的信仰”[6]。只有信仰堅定,才能有完全的自覺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是思想精神與實踐行動的互動統一,單純的理論灌輸無法達到恒久認同的效果,需要提高各族群眾思想認同和行動踐行的自覺性。自覺性源于責任感,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使命。要增強意識形態敏感度,筑牢意識形態思想防線,提高對其他社會思潮的辨別能力,克服去意識形態傾向,以主體自覺準確把握錯綜復雜的意識形態形勢。要深刻理解意識形態工作的特殊性,尊重差異尊重信仰,求大同求共識,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不斷壯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