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鵬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七0一隊,新疆昌吉 831100)
粘土灘調查區位于新疆昆侖山東部,主體為巴顏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邊緣裂陷盆地(又名可可西里中生代陸緣活動帶),成礦地質條件較為優越。近幾年隨著各類銻、汞、銅、金等礦床的相繼發現,對東昆侖找礦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了方向。
調查區位于喀喇昆侖山北麓、民豐縣城東南部,行政區劃隸屬和田地區民豐縣管轄。距民豐縣城約200 千米,由且末縣城沿鄉級道路至阿羌鄉,后經孔木洋達坂進入,區內交通十分不便。
調查區高寒缺氧,干旱荒涼,除從事地質勘查人員出入以外,無固定和游牧居民,屬典型的無人區。
通過對區內已有地物化成果資料收集和分析研究,對調查區一帶區域成礦規律、找礦潛力、成礦預測等進行綜合分析,區域上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變質作用強烈,成礦地質條件較為有利。
據《新疆西昆侖尼雅河中上游地區地球化學圖說明書》,二疊系黃羊嶺組富集的元素主要有Hg、Sb,其中Hg 富集程度最高,平均值為84×10-9,富集系數為2.04;Sb 平均值為1.63×10-6,富集系數為1.35,Sb為全區第一富集層位,因此二疊系是尋找Hg、Sb 的有利層位。
三疊系也是尋找Hg、Sb 礦較有利的層位,顯著富集Hg(2.16)、Sb(1.22),其中Hg 平均值達到89×10-9,是全區也是整個昆侖山Hg 含量最高的層位。第三系明顯富集元素較少,但據最近在臥龍崗-黃羊嶺一帶找礦成果來看,在第三系砂巖中也發現了銻礦化,因此區內第三系仍具有一定尋找銻礦的前景。
構造對礦產有主導性控制作用,不同構造單元成礦作用不同,不同性質的構造控礦特征也不一樣。
調查區北界北部為瓊木孜塔格-三道河子斷裂;南界以西金烏蘭-金沙江結合帶與羌塘陸塊相鄰。經歷了漫長的構造變動歷史,古老的構造結合帶在新構造中重新活動,活動斷裂、走滑拉分盆地形成,火山活動頻繁。區域上形成一系列北東東-北東向弧形左行走滑斜沖斷層和相應的緊閉褶皺,褶皺與南北向強烈擠壓應力有關,先期斷裂、褶皺被后期的斷裂、褶皺疊加、改造,形成區內獨特而復雜的構造樣式。斷裂帶巖石具碎裂化、泥化、碳酸鹽化、硅化,一些斷裂往往是汞、銻礦的控礦構造。
區域上侵入巖不發育,多為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和閃長巖類,區內寒武紀巖體中發現的銅、金等礦化點受中酸性巖控制,已發現的金、銅礦點多與石英脈和網脈狀石英脈關系密切。
與成礦有關的變質作用主要為區域變質作用和接觸變質作用。變質作用使巖石中的有用組份發生強烈的改造或活化轉移而富集成礦,或在侵入巖接觸帶中,由巖漿熱變質及含礦高溫汽水溶液相互作用而形成礦床。
新疆西昆侖尼雅河中上游地區1:20萬化探成果中,圈出了黃羊嶺汞地球化學省、苦牙克銻地球化學帶等具有找礦意義的地球化學區帶,在其中發現了黃羊嶺銻礦、長山溝汞礦等一批汞銻礦床。
①黃羊嶺汞地球化學省:所處大地構造位置主要為巴顏喀拉陸緣盆地,僅在西部進入相鄰構造區的結合部位。調查區北部位于黃羊嶺地球化學省濃集中心的東段,在鄰區長山溝已發現長山溝大型汞礦,具有有利的地球化學成礦條件。
②苦牙克銻地球化學帶:銻主要屬構造因素控制,與分區斷裂的關系密切。苦牙克銻地球化學帶東段,在臥龍崗-黃羊嶺地區存在NEE 向分支,該分支在區內已發現了眾多銻礦床,成為新疆最大的銻富集區。
銻、汞礦均分布于二疊紀地層,本區經歷了印支、燕山、喜山期的巖漿活動,巖漿作用與區域銻汞礦有成生關系,三個成礦期如下:
(1)印支成礦期:伴隨臥龍崗二長花崗斑巖的巖漿活動、斷裂構造發生,使沉積巖中Sb、Hg 等元素產生活化遷移,可能形成初期礦化,但不具規模。
(2)燕山成礦期:伴隨松潘-甘孜陸塊、羌塘-昌都地塊向北推擠,阿爾金左行走滑斷裂帶強烈的活動,出現黑石北湖-三道河子巖漿巖帶,Sb、Hg元素再次活化、遷移,沿次級斷裂帶成礦,形成充填型銻、汞礦床(點),區內已發現的礦點皆是。通過對國內銻礦成礦時代對比研究,多數銻礦盡管產出層位不同,但最重要的成礦期為燕山期。
(3)喜馬拉雅期:本區受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影響最大,伴隨大規模山體隆升、褶皺造山、陸內火山噴發等作用,在燕山期形成的汞、銻礦又經再造,形成現今格局。本區喜山期左行平移斷層極為發育,先期形成的銻礦在這一時期產生構造碎裂巖,并被新的含礦熱液所交代,局部角礫中保存有先期形成的輝銻礦。本區銻礦具有多期、多次成礦特點,成礦時代為中生代,主成礦時代為燕山期,與國內多數銻成礦時代一致。
調查區主體位于木孜塔格(南巴顏喀拉-雅江陸緣活動帶)RM-Fe-Mn-Pb-Zn-Sb-Hg-Au-Cu-Mo-Zn-Ni-Sn-白云母-硫鐵礦-煤成礦帶(III-31),區北部范圍在IV-31-②黃羊嶺(陸緣活動帶)Sb-Hg-Au-Cu-Ni-多金屬-硫鐵礦-煤礦帶內,區南部位于IV-31-③云霧嶺(陸緣活動帶)Cu-Au-Fe-Sn 礦帶。調查區內以銻、汞礦為主,也見銅、金礦。
區內的中二疊統黃羊嶺組下段(P2h1)海相陸源碎屑巖,其巖性下部為灰—褐灰色中細粒鈣質巖屑砂巖、長石巖屑砂巖與灰色泥質粉砂巖互層,構成本區銻、汞元素同生富集的礦源層。斷裂構造以NNE向和近EW 向為主,具左行平移性質,受其影響,在斷裂帶附近派生出多條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的次級斷裂及節理、裂隙,為巖漿期后含礦熱液上升提供了通道,使原礦源層中銻、汞得以活化、再富集,形成區內若干條交代充填型含銻硅化巖帶和小而富的含銻硅化巖脈。
區內Sb 的高背景場主要分布在北部葫蘆湖一帶、中部半邊湖、貝山、粘土灘附近及南部連水灘周圍,中部貝山附近強度較高呈條帶狀,最高值44.73×10-6;在半邊湖附近的高背景場與As、Sn、Cu、Bi、W 等元素套合較好,Sb 最高值為28.35×10-6;連水灘周圍呈片狀分布,延伸出調查區,最高值15.45×10-6。
在調查區附近通過1:5 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發現了黃羊嶺銻礦。綜合認為調查區內的以Sb為主化探綜合異常結合中二疊統黃羊嶺組地層具有尋找碎屑巖型銻礦的潛力。
區內中二疊統黃羊嶺組巖屑砂巖、凝灰質砂巖夾薄層沉凝灰巖、灰黑色頁巖、火山角礫巖,處于長山溝背斜構造的核部,發育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破碎帶,是重要的控礦和導礦構造。化探異常元素組合以Hg 為主,伴生Mn、Fe、Pb,規模大,主成礦元素強度較高,梯度變化大,連續性好,具明顯的濃集中心,該異常屬礦致異常。長山溝汞礦表現出明顯的斷裂控礦特征,發現高值點均與構造破碎帶或旁側的凝灰質砂巖有關。
綜合研究認為調查區內以汞為主的化探異常及二疊統黃羊嶺組地層具有較好的汞礦找礦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