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杰 鄭雪芹
一個人32年專注做一件事,會取得怎樣的成就?晉能控股軒崗煤電公司機修廠鉚焊車間主任田崇科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
32年來,田崇科秉持“精心、精工、精品”理念,從最初的鉚焊工,成長為如今的專業技術大拿,實現了從學技術到干技術再到管技術的轉變,先后獲得忻州市技能標兵、集團公司“先進工作者”、集團公司“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工作中的各種疑難問題一經他手,都被“料理”得服服帖帖……
“崇科,鉚焊工就是手中有團火,四季炙熱無法躲,想干這份工作,你可要想好了。”“師傅,我不怕吃苦,就喜歡鉚焊這份工作。”1992年9月的一天,田崇科分配到了軒崗煤電公司機修廠鉚焊車間。看著這位細皮嫩肉,一臉書生氣的小伙子,鉚焊車間的老師傅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的確,鉚焊工作不是一份輕松活兒,通常要在密閉的空間里手持焊槍,保持一個姿勢蹲在地上,往往一蹲就是好幾個小時,焊接完起身時,酸麻的感覺會迅速從腳趾尖蔓延到大腿。焊點溫度高時,稍不注意眼睛還會被灼傷。但田崇科不怕,他認定這份工作了。
初入行時,師傅講的道理田崇科都能聽懂,可實際操作起來,電流大了焊條熔化的速度快,電流小了,焊槍總是容易粘焊條,又難以起弧成型,而且最大的困難是手抖,難以控制焊點。
平焊、橫焊、立焊,田崇科在一塊鋼板上反復練習焊功。1天、2天、3天……對比每天電焊過的地方,他驚喜地發現,焊縫從不規則形狀,終于形成標準規范的焊縫,內心悄然升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自信心。
“不錯,你可以上手焊接了,記住:鉚焊工的每一寸焊口都關系著礦山的安全。焊口質量絕對要過硬、要經得起時間與環境的考驗。”他將師傅的話記在心中,并告訴自己,一定要做最好的鉚焊工。從此,他的床頭多了一摞摞理論性書籍,晚上讀書、看圖紙、琢磨操作技術,白天如饑似渴地實踐,電焊技術一天天爐火純青。
實際工作中,他發現在大批量生產同一個型號的零部件時,各個工件的尺寸誤差較大。他暗下決心,要做一部分模具,依照這個標準件統一各個零部件的尺寸與規格。
2002年,企業重組后,生產科提供了一張刮板輸送機圖紙,鉚焊車間的十幾人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嘗試。沒有參照物、沒有資料、沒有依據,甚至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做一個能夠讓120多節溜槽尺寸統一的模具談何容易?
別人沒有做過的,田崇科卻著手做了!反反復復地比畫、量尺寸、水平點槽、焊接……一次沒做成,第二次做、第三次重新做,尺寸更精細、點焊更細致,在眾人的疑惑、驚嘆聲中,他成功做好了機修廠的第一個溜子胎具。之后,不同型號的溜子模具、支架模具在他的手中都能夠完美呈現……
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就了田崇科敢于吃“螃蟹”的實力和勇氣。
2008年以來,為了檢驗自己的技術水平,他每年都要參加機修廠和公司舉辦的技術比武,每年都會榮獲第一名或者“技術標兵”稱號。
“沒有技術就沒有方向,不學習遲早是會被淘汰。”田崇科告誡自己,一定要在工藝上精益求精。2009年,廠里上手綜采支架制造項目,派田崇科和另外兩名同事外出學習。學習期間,田崇科的筆記本和鋼筆從不離手,他詳細記錄了液壓支架的特點、工作原理、結構等。學習歸來時,他的背包里塞著滿滿的圖紙和筆記,一回廠便拿著這些資料在車間測量、研究,遇到困惑時再去找機修廠工程師研究討論。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多月后,3架ZF3100型支架和2架ZF4500型支架終于試制成功,并通過專家驗收,取得國家生產認可許可證,公司的業務也日益火爆。
田崇科逐漸變得“小有名氣”,一些有難度的活兒自然而然落在了他的肩上。“老田,這批綜采支架需要緊急修復,無論如何你也要帶領大家克服這道難關。”機修廠廠長對田崇科說道。“您放心,保證完成任務。”田崇科目光堅定地回答。
說干就干,田崇科和廠里的技術骨干開過碰頭會后,查閱資料,打電話咨詢廠家,總結經驗,經過反復討論、實驗,終于成功制成一臺液壓矯正設備,這臺設備節時、降本,為搶修贏得了時間。
“這些設備就像我自己從小看著長大的孩子,孩子生病了我心里肯定著急,只要能處理好這些設備的毛病,苦點累點我也愿意。”每每談起舊事,田崇科總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2012年,ZF3100/16/26放頂煤液壓支架后拉溜框架修復胎具的制作被集團公司授予“技術革新獎”;2018年,尾梁板修復設備被山西省總工會、共青團山西省委、山西省科協評為全省“五小”競賽優秀成果三等獎,同年,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為田崇科榮記個人二等功一次……
一張張榮譽證書如同一道道焊花,映照著田崇科一路走來的足跡。
從1992年參加工作至今,跨時32年,為什么機修廠只選擇田崇科做鉚焊車間的主任?
談起田崇科,機修廠各個車間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對他來說,公家的事永遠都是硬指標,自家的事情,怎么都可以讓。”
“這些年,主任的心思全在車間,家中80多歲的老父親和大小事宜都是他媳婦一人張羅……”鉚焊車間的工人們都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
2023年7月下旬,機修廠接到需要改進5800前探梁護幫板的項目,生產部前期繪好圖紙后,田崇科根據圖紙的尺寸,制定焊接工藝。期間,田崇科多次提出合理化措施,對實物的角度反復進行修改,最終圓滿完成改進工作。
有人問田崇科,一份工作干了32年,你不覺得枯燥嗎?田崇科笑著回答:“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心中始終都會充實快樂,怎么會感覺枯燥呢。”
去過鉚焊車間的人都會對田崇科的辦公方式感到驚訝:
走進鉚焊車間大門,右邊靠墻那個最大的桌子就是田崇科的辦公桌,偌大的桌子下面,壓的全是各種各樣的加工圖紙,每張圖紙上都留存著翻看了很多遍的痕跡。
最近,他的桌上擺放著4個锃亮的配件和一個金黃色的放大鏡。“這是安全生產部賈程偉研發的刮板輸送機中底板間距定位器,這個研發項目已經接近尾聲,現在我們正在精加工,加工好了就可以進行測試。”田崇科眼里滿是希望,他粗糙的雙手來回撫摸著桌子上的那4個“寶貝”。
唯有愛上工作,才能體會到工作的樂趣。記者發稿時,軒崗煤電機修廠傳來好消息,安全生產部研發的刮板輸送機順利通過了礦用產品安全標志監督評審,作為幕后工作者的田崇科感到非常自豪。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田崇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青春,用行動詮釋和踐行著新時代工匠精神。他沒有懈怠,更沒有怨言,把每一日辛苦工作看作不斷挑戰自我,把每一次難題的破解當成學習的過程,不怕苦、不怕累,勤奮著、奉獻著。他相信以專注的心,努力將一件事做到極致,必定會結出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