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梅
關鍵詞:跨學科融合;語文;課堂自信
關注學生課堂自信,需聚焦培養什么樣的人,課堂融合并不摒棄分科,而是在充分尊重多學科融合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增強課堂自信,改變教師一言堂、學生不自信的現狀。
中職語文教師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自信,讓學生能參與到課堂,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學中,學生可以將表演、繪畫、唱歌融入多學科教學手段;內容上,除了常規的內容外,配套大語文活動,如《沁園春·長沙》可將演講、書法、民國劇表演等融入,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人,逐漸找回課堂自信。
利用課前十分鐘,組織傳統文化活動課,加強學生基本功的修煉:鋼筆字、誦文誦讀、文明禮儀,語文課堂不固化于文本教學,而是靈活將書法、音樂、演講、舞臺劇、傳統手工等課貫穿其中,讓學生課堂內外都可以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思考我要怎么做、我要如何參與,在參與中獲得自信。
課堂革命還需師資的多元拓展,語文課堂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有敏銳的覺察力,覺察學生的狀態。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者,更是情緒價值給予者,學生心理年齡不成熟,存在各種心理問題,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內在的情緒需要,幫助梳理情緒,做情緒價值的導師,成為學生心理困惑的傾聽者。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只重視文本講解和拓展,語文課堂融入多學科,課堂不再固化于課本,數字資源可以實現仿真和拓展,教學場地也不固化,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廣闊的天地;讓教育創造價值,讓語文課不再是死板的說教。
除了數字化教學,學校還可豐富教學資源的開發,比如搭建班級或專業媒體展示平臺,展示學生事跡、作品和影像,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定期開展周文化節(社團文化、主題文化、民間藝術等),從而達到學生與學校文化“共情共建”、班級建設與學校文化“同頻共振”,從而提升班級感染力、學生自信力。
語文課程緊緊圍繞家國情懷、價值認同、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等主題,以語文學科為中心連接多學科,綜合全面地培養學生。在全域課程培育下,語文擺脫機械枯燥粗暴的局面,真正從心植入學生的價值觀。
中職語文突出項目學習、主動探究和實踐型學習,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理念,消解教學目標優先預設功能,以潤物細無聲的視覺浸潤教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手工實踐中感受語文的價值和意義,消解被灌輸感,提升學生對文學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加深學生自我身份認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在實踐與合作中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
如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多元且變化,職業教育確實應重視技能教學。但是如果學生只學技能,學校如果只抓技能教育,學生缺乏文化素養,也無法在多元的社會中獲得職業價值。語文課程,多學科融合教學,強調跨學科,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主動思考,培養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中獲得學習經驗,在實踐中思考未來,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品質。
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應以具體的教學情境為載體。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生活,它們都是綜合實踐的空間。這些情境無論是真實還是虛擬,都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也能培養學生傳承強國的責任和擔當。情景化教學利用語文學科的表演性,把中職期間的文化素養目標具為指定可操作的具體內容,學生融入其中,擔任角色。如扮演《荷花淀》中的水生嫂,能夠讓學生真實感覺革命危急關頭,婦女守護家園的勇氣和膽識。學生在教學中因情境創設產生共情,并被設立的情景所感化,產生價值認同感。通過體驗和角色表演,增加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信,在角色扮演中,激發使命感和價值感。
在大語文的背景下,將中職語文與多學科融合,并融入情緒價值已成為課程改革的必然方向,課程課應立足核心目標,深入分析學生需求與語文教學的融合,與其他學科形成合力。同時,提升教師的基本功,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挖掘語文課程中可跨學科融合的點,有計劃地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李其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基金項目:四川城市技師學院202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研究成果“中職生語文課堂自信建立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S23JGYB05)。
(作者單位:四川城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