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福東
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不斷在轉型升級,以往靠資源、勞動力等傳統生產要素投入式的經濟增長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要素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之一。疫情過后,隨著出口拉動經濟的作用減弱,國家實行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的發展模式,努力構建經濟良性運轉的模式,從而希望消減出口下降對經濟帶來的弊端,特別是提高就業率,減少失業率。而就業作為國家發展過程中最大、最基本的民生問題,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在這一背景下,恰逢我國人口老齡化浪潮的洶涌而來,使得勞動力數量減少,勞動力供養的老年人數量增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就業問題。對此,文章通過探討人口老齡化與數字經濟疊加對就業的影響,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更好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憑借勞動力數量巨大這一優勢,大量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但隨著數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在數字經濟以及人口老齡化的雙重影響下,社會就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同時也帶來諸多挑戰,因為人口老齡化使得社會勞動力供給數量明顯不足,影響就業市場,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勞動力質量也在降低,造成社會無法積累更多人力資本,很難進一步推動社會創新發展。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受到全社會關注,其對勞動力供給也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人口老齡化對各類技能勞動者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深化發展,社會針對老人的服務需求會明顯增加,由此催生出較多低薪職業和底薪的就業,另一方面,由于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整體區域環境的影響,很多企業會出現用工困難,特別是一些高技能勞動人員追求高工資和待遇,選擇經濟環境更好的大城市,兩種因素疊加,必然會影響地區的就業結構。除此之外,國家為了更好順應老齡化社會發展需求,會引入更多自動化技術,從而加速了就業結構的升級,對勞動者提出更高要求。
結合當前我國工業智能化發展趨勢,我國就業結構存在明顯的兩極分化狀態,從整體上看,數字經濟發展可以促進社會高技能勞動人員就業,但卻影響了中低技能勞動人員,事實上,這與勞動者所在區域發展程度以及勞動者本身能力存在直接關聯。除此之外,數字經濟對不同行業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可以說,隨著數字經濟不斷發展,低技術行業就業率愈發下降,而高技術行業就業占比愈發提高。
其一,數字經濟發展,客觀上提高了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高技能的勞動就業明顯增加,而低技能型的勞動就業相對減少,這使得我國社會就業結構得到一定升級,這是數字經濟對就業產生的積極影響。
其二,數字經濟發展也給就業帶來了消極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深化,加之數字經濟迅猛發展,低技能水平的勞動就業產生巨大沖擊,其次是中技能水平的勞動就業,而針對高技能水平的勞動就業影響最為遲緩,影響也是最小的。
其三,人口老齡化也對就業產生重大影響。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各類技能勞動就業的影響,與老齡化發展存在直接聯系,而且隨著老齡化程度發展,這種影響也有著明顯差異。但從整體上看,老齡化發展對調節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就業結構具有一定推進作用。
其四,促進老齡化產業的發展,從而對就業產生積極推動作用。隨著老齡化社會不斷發展,若想發揮數字經濟優勢,實現對就業結構的調整,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升人力資本、優化產業升級。
其一,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導致一些低技能水平的勞動就業可能會被取代,影響到部分人群的就業。針對此,地方政府部門需重視這個群體,從政策方面給予幫扶,比如設立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建立健全低技能勞動力的保障制度,特別是政策上,向從事老人照護的工人傾斜,既解決了老人的照護問題,又增加了就業。
其二,為了更好應對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國家可以進一步推進生育二孩、三孩的配套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保障制度,使得老齡產業發展能夠更好適應數字經濟時代,激活數字經濟助力社會發展。
其三,各地區應當重點關注職業教育、素質教育工作的普及,從根本上提高人力資源水平,促使更多人力發揮優勢,快速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并在高技能勞動力中起到積極影響。另外,地方還需要從產業結構入手,根據數字經濟發展情況,逐步調整低技能勞動力配置,進一步推動就業結構轉型升級。
其四,各地區應當立足實際,借鑒和利用經濟發達省份和城市的影響力,通過與周邊城市建立政策合作、經濟聯系的方式,吸納更多高技能水平勞動力,并立足城市自身情況,科學規劃,形成特色數字經濟發展態勢。
基于人口老齡化與數字經濟雙重影響下,使得我國就業受到巨大沖擊,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會在此背景下受到直接影響。針對此,各地區政府部門必須發揮作用,統籌全局,采取有效措施協調好人口老齡化和數字經濟,確保二者更好地優化就業結構。
(作者單位:中共遼寧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