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煜弘
混合式教學是按一定的比例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結合起來,實現網絡技術與傳統課堂學習的深度融合,并發揮各自優勢,讓兩者互為補充,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依托技術手段,將混合式教學融入整本書閱讀過程,以促進學生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要借助多渠道、多活動、多媒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提升整本書閱讀效果。無論是課堂上“授之以漁”式的引導,還是線上的討論,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探究的權利。
師生共同參與擬定計劃的過程,為整本書的順利推進提供準備。以《朝花夕拾》一書為例,師生共同探討閱讀計劃,第一周閱讀創作于北京的幾篇文章,學生圍繞文本的語言、內容、主題等內容開展討論;第二周閱讀創作于廈門的幾篇文章,并利用周六、日時間開展線上的閱讀與交流,圍繞作者的語言特點、敘事手法開展專題探究。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通過誦讀、錄制短視頻、扮演課本劇等方式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教師要組織學生探討《朝花夕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創作手法等方面的內容,可以在微信群、釘釘群中以小組為單位探討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感受其簡潔、質樸的敘述基調,體會舒緩之美。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描寫百草園的美景,以及長媽媽講述的美女蛇的故事,能引發學生的想象,讓他們從童年生活中尋找似曾相似的體驗,能促進寫作素材的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比這幾篇文章,能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中感受作者對兒童的教育態度;從《阿長與〈山海經〉》《狗·貓·鼠》中聯系魯迅的童年生活經歷,并與自己的童年經歷聯系起來,從而能引發情感的共振。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改編課本劇、創編故事、角色扮演、小組辯論等成果展示方式,并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心得的分享賦能。《朝花夕拾》一書閱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專題拍攝短視頻,可以圍繞壽鏡吾、長媽媽、藤野先生等人物故事,也可以反映魯迅的童趣童真,這樣能引發學生創作的欲望。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兒童成長要遵循天性還是家長干預”這一命題展開辯論,能結合現實生活中的體會去交流,從而形成深度的理解。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能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能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