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奕琛 李靜雅
5月7日,普京宣誓就任俄羅斯聯邦第八屆總統,開啟其第五個總統任期。隨后,普京迅速改組政府和總統辦公廳,組建了新的執政團隊。從新團隊的組成看,此次改組并非“傷筋動骨”,而是普京在新形勢下對執政體系的一次微調,更多聚焦于提高執政效率,促進國家目標實現。
在普京宣誓就職一周后,俄新一屆政府成員名單于5月12日正式對外公布。為在“特別軍事行動”中保障前線與后方穩定,關鍵部門大多仍由“熟人”領導。總理米舒斯京留任。根據俄法律,國防部、聯邦安全局、內務部、司法部、緊急情況部和外交部等部門的負責人由總統與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協商后任命。5月14日,俄聯邦委員會投票同意普京關于外交、國防等部門負責人的提名。不難看出,普京提名的強力部門團隊幾乎保持不變: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內務部長科洛科利采夫、對外情報局長納雷什金、聯邦安全局長博爾特尼科夫等均留任原職。俄強力部門最引人矚目的變化是原第一副總理、被稱為經濟專家的別洛烏索夫轉任國防部長,原國防部長紹伊古調任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原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尼古拉·帕特魯舍夫則改任總統助理,監管造船業。原圖拉州長久明曾擔任過國防部副部長,此次并未如輿論傳言接任國防部長,而是履新總統助理,監管軍工綜合體。
俄經濟團隊也調整了人員配置。原總統經濟問題助理奧列什金轉任總統辦公廳副主任。3月剛任職總統辦公廳管理局副局長的鮑里斯·科瓦爾丘克任審計署長。在新政府設立的十名副總理和21名部長中,原主管工業的副總理曼圖羅夫升任第一副總理;長期負責能源部門的副總理諾瓦克留任;新設主管交通運輸的副總理及主管農業、環境的副總理,分別由原交通部長薩維利耶夫和原農業部長德米特里·帕特魯舍夫擔任。
部長方面,除農業部長由該部副部長提任外,大多數新任部長由地方官員選任。如,原加里寧格勒州長阿利哈諾夫任工業和貿易部長;原庫爾斯克州長斯塔羅沃伊特任交通部長。
烏克蘭危機延宕背景下,普京執政團隊的調整主要體現了三方面變化:
第一,技術官僚職權有所擴大。在烏克蘭危機期間表現優異的技術派官員得到重用。米舒斯京留任政府總理,別洛烏索夫意外出任國防部長。“軍事素人”別洛烏索夫并非俄第一個沒有強力部門經驗的國防部長,這項任命看似出乎意料,卻在情理之中。一方面,缺乏行伍經驗恰為別洛烏索夫的優勢之一。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兩年來,俄軍事部門一直處在輿論風口浪尖。2022年秋季,俄軍遭遇烏方大規模反攻,國防部備受指責。普京迅速改組俄軍領導層,先后任命空天軍司令蘇羅維金和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為前線總指揮。2023年夏天,瓦格納集團發動“一日叛亂”,使俄軍內部分歧斗爭公開化。今年4月、5月,國防部副部長伊萬諾夫、國防部人事總局長庫茲涅佐夫又因涉嫌巨額受賄被捕。這些情況不僅影響前線行動,引發重重擔憂,也暴露出俄政治安全隱患。別洛烏索夫在軍隊既沒有“盤根錯節”的關系網,相對超脫于各利益集團,又能忠實執行普京的各項命令,或為國防部長的合適人選。
另一方面,別洛烏索夫長于經濟管理,其任命有利于統籌前線與后方,平衡戰場與經濟。別洛烏索夫歷任財政部長、經濟發展部長、主管經濟的第一副總理,其主責為落實“技術主權”理念,發展創新支持機制,實施無人機項目,工作實績受到普京認可。這一任命表明,俄國防部的職能將向處理軍事經濟問題傾斜,重點將是提高國防開支效率和創新水平,增強后勤保障,將軍工綜合體融入整體經濟。同時,以格拉西莫夫為首的俄軍事領導層結構暫時不變,仍將主要負責前線行動。
由地方調任中央的新部長也普遍兼具地方管理經驗和相關領域專業知識。如阿利哈諾夫和斯塔羅沃伊特此前就曾分別就職于工貿部和交通部,且兩人所在的加里寧格勒和庫爾斯克州均屬俄烏“前線”地區,應對“戰時”危機的成功經驗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第二,經濟集團地位明顯上升。破壞俄經濟、削弱俄支持戰爭的能力是西方援烏的重要手段,穩定經濟則是俄推進軍事行動的基礎。兩年多來,俄經濟部門反危機有方,能夠維持經濟金融基本穩定、保障軍事行動推進,深得普京肯定。俄政府經濟團隊的地位相較烏克蘭危機升級之前也得到了明顯提升。當前,俄國防預算額已占預算支出總額的近三分之一。如此龐大的支出對俄財政造成巨大壓力,必須謹慎、高效地加以利用,將軍事經濟納入國家經濟的總體發展需要。無論是別洛烏索夫的任職,還是審計署長的任命都體現出普京對提升經濟管理效率的重視。正如別洛烏索夫在俄聯邦委員會所言,“要讓每一盧布預算都能發揮最大效果”。此外,俄總統經濟問題助理奧列什金晉升為總統辦公廳副主任,開創了總統經濟顧問晉升為總統辦公廳領導層的先例。其任職有利于強化總統和政府經濟團隊之間的聯系。

2024年5月1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見新一屆政府成員。
同時,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提高反危機、反制裁能力,打破西方圍堵,打造經濟新的增長點,則是政府的優先工作方向。從幾名副總理的任命可以看出俄未來政策取向。原工貿部長曼圖羅夫繼2022年升任副總理后再次升任第一副總理。這一職務首次不與經濟和金融直接掛鉤,而是負責國防和民用工業,重點加強技術主權,監督國家軍備計劃、國防訂單,監管落實核能、火箭、航天、造船、航空和無線電電子工業等領域發展計劃。副總理諾瓦克的權限擴大到能源之外,獲得了經濟事務的領導權,將主抓經濟和反制裁工作。新政府的組成表明,俄實現經濟穩定和突破的關鍵是提升技術水平和工業能力、擴大能源和農業資源優勢、暢通物流供給。俄政府工作重點將圍繞上述幾個領域展開。
第三,執政精英更新換代剛剛開始。從新政府人事調整可以看出,老一代執政精英的后代也走上重要崗位。其中,新任副總理德米特里·帕特魯舍夫為原安全會議秘書尼古拉·帕特魯舍夫之子,后者已任總統助理。新任審計署長鮑里斯·科瓦爾丘克為億萬富翁、俄羅斯銀行董事會主席尤里·科瓦爾丘克之子。
普京更新執政團隊既為維持穩定,又立足長遠布局,主要有幾方面考量:
一是鞏固戰時體制。當前,烏克蘭危機呈現長期化趨勢,俄烏兩方均有作戰能力和意愿。前線爭奪的背后是武器供應、后勤補給和管理效率的比拼。為此,俄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做好保障,建立準戰時管理體制,統籌資源配置和人事安排。這種戰時體制的特征在于,核心決策圈立場高度一致,技術官僚解決具體問題,資源向軍需傾斜。而重視經濟因素,正是為了通過升級管理體系獲得長久戰斗力,保障軍事行動的可持續性。別洛烏索夫上任后,將致力于促進經濟與國防的融合,保障武器供應和裝備現代化,在俄看來,這將是其在前線實現進一步突破的基礎。
二是避免走過度軍事化老路。西方圍堵之下,俄經濟表現出強大的韌性,不僅能夠維持穩定,還能實現增長。這種韌性源自其優異的資源稟賦、較為穩定的進出口能力、軍需牽引的工業增長。尤其是軍工業已成為俄工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引擎。然而,軍工業增長離不開巨額政府開支的支撐。2024年,俄國防和安全支出總額將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7%,達到蘇聯解體以來最高水平。然而,只有一直處于沖突狀態,才能擴大國防支出,刺激經濟增長。這種模式極易使經濟陷入長期戰爭的陷阱。
普京也看到了過于倚重軍工綜合體的風險。在新政府成立后召開的首次軍工統合體發展會議上,普京肯定了國防安全支出作為工業和經濟發展總驅動力的作用,指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平衡民用和國防支出,保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在“槍炮”和“黃油”之間找到平衡。因此,加速融合經濟與軍事不代表俄要走軍備競賽、軍費過度擴張的老路,而是要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將國防預算作用最大化。根據俄規劃,未來軍需必須符合國家發展目標,新經濟模式也應在保證國防部門適當投資的前提下,爭取實現技術突破,通過溢出效應帶動相關工業發展。
三是在俄與西方博弈中尋求突圍。在烏克蘭危機中,西方雖未直接下場,但對俄大打外交戰、信息戰、輿論戰、法律戰、制裁戰,即“混合戰”,使俄西關系快速下滑,雙方傳統經貿、能源、人才紐帶大幅削弱,令俄同時面臨“兩場戰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西方對俄遏制難以根本扭轉,俄發展環境也難以根本改善,俄將長期受到全面打壓。新政府的組成突出了農業、物流、技術、反制裁等崗位的重要性,表明俄尋求加速適應外部變化,通過提升軍事威懾力、降低對外依存度和提高技術主權能力,盡力為贏得與西方的長久博弈爭取機會。
(作者均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亞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