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夢娜
二十大以來,鄉村振興和農村基層治理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高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尤為關鍵。文章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到,陜西省白村打造產業振興的鄉村治理樣板和基層社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人才資源流失、基層治理缺乏持久動力、現代化水平較低、技術相對落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解決辦法:培育治理主體,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提高技術利用水平,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提升;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在融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期為農村基層治理提供方向選擇,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而實現共同富裕。
鄉村工作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任務,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鄉村問題一直都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難點[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盵2]鄉村治則國家治,鄉村穩則國家穩,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基層治理是解決我國鄉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要完善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龍頭、社會組織為支撐、村民自治組織為基礎的“四位一體”多元協同治理體系,通過組織振興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保障[3],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效能。
白村基層治理取得的成效
白村位于陜西省禮泉縣,作為新型農村社區,是整個關中地區農村的縮影,占地面積約3.13km?,復耕工礦用地約0.25km?。白村新型農村社區先后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省部共建新農村示范區,在基層黨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的多元協同治理下,白村取得的系列成效主要表現在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等方面,為新時代鄉村治理提供了樣板。
加快產業振興,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白村的產業發展首先表現為土地的集中經營,由黨組織牽頭,集體經濟組織負責規劃和實施,帶領白村轉變為新型農村社區。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白村充分盤活閑置宅基地,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也為農民爭取到更多耕地。白村的土地規模化經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組織環境,現代農業園區在近年來進一步擴大面積,提高產量。其中白村的現代農業園區主要種植的農產品是櫻桃,由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和銷售,同時建設有專門的溫室大棚采摘區,這樣的管理模式使農民的種植壓力變小,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同時也提高了種植水平和效率。櫻桃采摘園、農家樂等設施建成之后,眾多來自周邊地區的游客前來游玩、消費,既提高了白村知名度,又提高了自身服務水平,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了整個村子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白村經濟轉型和升級。
凸顯歷史文化底蘊,培育文明鄉風
除了盤活閑置土地發展經濟,白村社區在文化和社會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集體經濟組織和企業、基金會等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具有白村特色的品牌化產業體系,充分利用地域、歷史、文化優勢,建設了農耕文化體驗園,展現了關中地區特有的農耕文化和關中人民淳樸的鄉風。農耕文化體驗園的建立不僅能夠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消費游玩,而且有利于村莊自身的文化振興。這一系列舉措體現了關中地區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農業的結合,有利于將傳統農耕文化展現給更多受眾,在與現代技術的結合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這種文化底蘊的展現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對家鄉的熱愛。白村的社區宣傳欄和墻壁上到處可見印有國家重要精神的橫幅,這也有利于主流價值觀和文化意識形態在鄉村的傳播與普及。
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生態宜居社區
白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致力于為村民提供一個良好、舒適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目前,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社區對破舊房屋進行拆遷整改,建成整齊劃一的關中小院式房屋,推進“廁所革命”,并且設有綠色生態餐廳、果畜沼生態養殖區等,這使得白村整體環境進一步改善,使村民享受到一個舒適的環境,也讓游客對白村的印象值得以提升。白村新型農村社區是省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示范社區,按照鄉村振興的目標和要求,白村兩次對社區建設進行了全面、科學的修訂,按照“以人為本、生態宜居”的原則進行建設,突出了傳統的古典唐風特色,充分體現了關中民居的獨特風貌,主要以關中小院和“6+1”多層建筑為主,充分滿足了當地居民多層次的住宅需求。白村始終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將生態文明作為建設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注重環境美化,設有專門的污水處理廠和生態園區,為鄉村經濟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農村基層治理的困境分析
人才資源流失,基層治理缺乏持久動力
當前農村基層治理呈現出整體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集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等基本能夠各司其職,協同治理,但同時也存在積極性不足的困境,這與基層治理主體的受教育程度和集體意識相關。
根據調查,白村村民整體受教育程度較低,長期定居的村民中只有極少數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憑。同時,鄉村基層治理主體缺乏活力,后備力量不足。此外,白村實際常住村民一直呈減少的趨勢,這是因為許多中年人在外地打工謀生,并且將子女送去城里上學,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小孩,村莊活力不足。在調研中也了解到,白村的大學生大多數選擇離開鄉村去城市就業打拼,很少有人愿意在當地發展,鄉村“留不住人”的現象普遍存在。基層治理缺乏新鮮的血液,后備力量不足,在處理一些問題時可能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鄉村急需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來提高治理水平和領導能力。
現代化水平較低,技術相對落后
白村多元主體協同治理中的問題表現在新媒體運營、農產品銷售及大數據運用等方面。盡管白村已經成為“就地城鎮化”的代表,但據了解,村里并沒有完備的線上平臺和媒體去宣傳鄉村文化和產業,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也沒有專門的賬號去宣傳,這顯然不利于村莊知名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同在禮泉縣的袁家村在宣傳方面則占有很大優勢,當地打出了獨特的名號,大幅提升了其在陜西甚至是全國的知名度,吸引了眾多游客。
白村的農產品以櫻桃為主,在產品的宣傳與售賣環節,通過線下和線上售賣相結合的方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承包銷售,村民分紅。線上售賣不盡人意,既沒有創造自己獨特的品牌,農產品銷量也不高,產業鏈中斷和不穩定是常有的事。此外,白村在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方面也存在局限,不能有效利用互聯網,例如生態主題餐廳、采摘園等設施都無法在手機地圖里搜索到,也沒有利用其新型農村社區的獨特點進行線上推廣和宣傳。
農村基層治理的路徑選擇
培育治理主體,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首先,建設一支優秀的黨員干部隊伍極其重要,通過黨組織的正確領導,處理好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及群眾自治組織的關系,帶動鄉村產業發展,促進村民共同富裕。要重多措并舉、重齊頭并進、重教育培訓、重嚴管厚愛,用實勁、出實招、下實功、求實效,從而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基層組織領導能力[4]。
其次,村民必須提高自身積極性,配合黨組織工作,形成和諧的黨群關系,提高黨組織的領導力和鄉村的發展力。村民要積極參與到群眾自治組織中,提高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提高自治能力和水平,在管理村級事務中承擔好自己的責任,強化道德引領作用,充分發揮“田秀才”“土專家”“新鄉賢”的帶頭作用。
最后,當前農村干部老齡化嚴重,學歷較低,這是制約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必須完善“第一書記”制度,提高領導干部薪資待遇,通過制度供給來吸引人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充分利用國家政策資源,利用西部計劃等國家專項計劃為鄉村提供更多優秀青年人才[5]。農村基層治理應當通過創新發展模式、培養特色人才、優化分配結構、提高治理效能以及推動政策聯動等方式,增強集體經濟組織內生動力,提高為民服務的能力。
提高技術利用水平,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
在國家科技日益強盛的今天,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現代科技快速進步,整個社會逐漸成為一個由互聯網聯系起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因此,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基層治理應該適當摒棄一些傳統的思維,更多地利用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助力鄉村振興。
首先,要依托特色產業建立優質農產品基地,實現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鄉村振興需要充分利用當地區位優勢及資源優勢,著力培育和提升特色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第三產業的占比,推動經濟更快轉型。同時必須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堅持糧食質量、數量并重,防止供給出現問題,這就要求農業科技不斷現代化,適應時代要求,提高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其次,利用“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通過微信、微博等途徑進行宣傳,抖音、快手、淘寶等渠道進行銷售。定期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使村民能夠掌握線上銷售技術,利用電商平臺吸引更多顧客,使農產品賣出去,實現農民增收、產業興旺,以此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利用好現代技術是基層治理的必要舉措,只有順應時代的變化和先進技術構成的治理模式,不斷推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讓鄉村振興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最后,拓展農業功能,明確三產融合發展路徑?;诒镜貐^所擁有的資源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將傳統農業發展為集生產、生態和科普教育等于一體的融合式農業,重點發揮農業的經濟與社會功能、文化與教育功能以及生態涵養功能,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優勢[6]。
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在融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鄉風文明”在鄉村振興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鄉村教育水平的落后會導致村民文化程度低。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的普及程度遠遠不及城鎮。在城鄉二元化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鄉村文化面臨著較大的困境,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尤為重要。
首先,文化振興需要進一步提高文化產品質量,更多地利用先進技術和網絡平臺,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從而在文化建設上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可以看出,保護傳統文化遺產能夠有效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其次,文化振興需要依托優質文化資源,白村作為關中地區的典型鄉村,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依托其唐風唐韻文化以及淳樸鄉風打造特色文化產品,既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也能增強村莊凝聚力。農村基層治理資源整合需要激發治理主體的公共精神。這能夠使社會成員明晰各自的利益訴求,尊重彼此的利益問題,最終實現團體利益的最大化[7]。
最后,實現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推動城鄉共同富裕。在這一過程中,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層干部教育、基層治理工作內容中,例如挖掘鄉村文化,設立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基地,舉辦展覽會、文博會等活動,用文化的力量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新的部署,描繪了鄉村振興新畫卷。文章以陜西省白村為例進行研究,立足于實地調研,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具有普遍性,針對這些問題所提出的建設路徑也具有普遍性價值,對其他農村基層治理具有借鑒意義。我國基層治理模式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進入新時代以來,時代使命發生變化,基層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充分整合人才、文化、技術等各方面資源,發揮各方主體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持續發展,解決好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參考文獻:
[1]范建華.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J].行政管理改革,2018(02):16-2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人大, 2022(21):6-21.
[3]殷梅英.以組織振興為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8(05):86-88.
[4]李桂華,劉夢演.“四重四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建設[J].人民論壇,2021(20):54-56.
[5]王文彬.農村基層治理困局與優化路徑:治理資源運轉視角[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8(03):128-135.
[6]李林.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理論邏輯、現實挑戰與實現路徑[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9(02):125-136.
[7]謝鑫.農村基層治理資源的整合與優化路徑探析[J].領導科學,2022(1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