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揚?王湃?沈文怡



土地利用方式對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影響,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有利于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助推農村高質量發展。為了考察農戶參與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文章以海口市149戶農戶為研究對象,運用SPSS軟件進行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農戶對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技術有較高的采納意愿;農戶的行為認知、技術認知、政策認知和個人責任感都有待加強;農戶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參與意愿受到行為認知、是否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種植面積、個人責任感、耕地數量等因素的影響,其中行為認知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應用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民作為土地的主人,對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成功推廣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已有的文獻中,學者們多從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農戶參與意愿角度進行研究[1-3],應用的方法主要有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變量Probit模型等[4-5],但對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參與者意愿卻鮮有研究。文章從農戶視角出發,對海口市149戶農戶進行調研,分析其參與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意愿和影響因素,以期為推廣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數據支撐。
模型構建與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
海口市地處海南島北部,是海南省省會,是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城市,也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支點城市,屬熱帶季風氣候,稻可三熟,菜滿四季,自然資源極為豐富。2022年2月,本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法,在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選取下田村、美玉村、陶沙村、福田內村和羅陳村,在美蘭區新埠島選取東坡村,在瓊山區甲子鎮選取群望村、坡毛村和玉美村,在秀英區東山鎮選取琴山村,在龍華區遵譚鎮選取旺興村作為樣本村。本次調查工作共收回問卷154份,剔除無效問卷5份,剩余149份,有效問卷率為96.8%。
模型選取與變量說明
農戶對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參與意愿有兩個結果,即愿意或不愿意,為二分類變量,故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海口市農戶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
Ln(P/1-P)=a0+a1x1+a2x2+a3x3+……+anxn(1)
式(1)中Ln(P/1-P)為因變量,P為農戶對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措施的參與概率,1-P為農戶對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措施的不參與概率;xi為影響農戶對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措施參與意愿的第i個影響因素;n為影響因素個數;a0為常數項;ai為解釋影響因素式xi的系數,反映影響因素式xi對影響農戶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措施參與意愿的方向及程度。
被解釋變量為農戶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參與意愿,分別表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參與意愿、有機肥的采用意愿、秸稈還田參與意愿、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參與意愿、生物農藥參與意愿、垃圾的分類處理參與意愿、調整種植結構參與意愿、污染物的規范化處置參與意愿、保護水體參與意愿。
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個人特征信息、家庭特征信息、土地特征信息、其他特征信息和個人認知五個方面,具體包括15個指標,詳見表1。
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農戶參與意愿分析
受訪者個人特征
在受訪者中,男女分布較為合理,超75%的受訪者年齡在40歲以上;高中或中專及以下學歷的受訪者占比為90%以上;91%的農戶家庭農業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81%的受訪者沒有接受過農業技術指導;18%的受訪者接受過1—2次農業技術指導,1%的受訪者接受過3次及以上的農業技術指導;近四成的受訪者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詳見表2。
農戶的參與意愿
農戶對各種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措施的參與意愿率由高到低依次為秸稈還田技術(58%)、有機肥的采用(55%)、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54%)、測土配方施肥技術(52%)、垃圾的分類處理(39%)、保護水體(38%)、施用生物農藥(35%)、調整種植結構(28%)和污染物的規范化處置(28%)。
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農戶參與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模型擬合結果
如表3所示,所有模型擬合結果均通過卡方獨立性檢驗的零假設,證明模型有效,具有統計學意義。除污染物規范化處置外,所有模型也均通過霍斯默-萊梅肖檢驗,說明模型的擬合情況良好,能夠較好地反映變量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強的可信度。
影響因素分析
1.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農戶是否愿意參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受行為認知、土地種植面積和是否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1.745、0.212、-1.151。其中,是否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回歸系數為負,說明沒有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相較于參加過的農戶參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意愿更低。行為認知和土地種植面積回歸系數為正,說明農戶認知水平越高或者家庭擁有的耕地越多,農戶參與意愿也越強。在相同情況下,耕地面積每增加1個單位,農戶參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意愿就提高到原來的1.236倍。
2.有機肥的采用
農戶有機肥采用意愿的影響因素是行為認知,回歸系數為1.753,意味著農戶對行為結果的認知能力越強,采用有機肥的意愿也越強。
3.秸稈還田技術
農戶參與秸稈還田技術意愿的影響因素從大到小依次為行為認知、政策認知、耕地數量和土地種植面積,回歸系數分別為1.029、0.584、-0.256、0.220。其中,行為認知、政策認知、土地種植面積的回歸系數為正,說明農戶的行為認知或者政策認知能力越強,種植面積越大,愿意參與秸稈還田的意愿也就越高。耕地數量的回歸系數為負,說明耕地數量越多,農戶越不傾向于采納秸稈還田技術。在相同情況下,耕地數量每增加1個單位,農戶參與秸稈還田技術的意愿就下降22.6%。
4.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
農戶參與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的影響因素是行為認知,回歸系數為1.266,說明良好的行為認知能夠促進農戶采納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
5.施用生物農藥
農戶施用生物農藥的影響因素是行為認知,回歸系數為1.540,說明良好的行為認知能夠促進農戶對施用生物農藥的采納意愿。
6.調整種植結構
農戶種植結構調整意愿的影響因素從大到小依次為行為認知、個人責任感和是否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回歸系數分別為3.595、-3.106、-1.449。其中,行為認知的回歸系數為正,說明良好的行為認知能夠促進農戶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個人責任感與是否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回歸系數為負,表明個人責任感越弱或者沒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對參與調整種植結構的意愿較弱。
7.垃圾的分類處理
農戶參與垃圾的分類處理意愿的影響因素為行為認知,回歸系數為2.480,說明良好的行為認知能夠促進農戶對垃圾分類處理的采納意愿。
8.保護水體
農戶參與保護水體意義的影響因素由大到小依次為個人責任感、行為認知和是否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回歸系數分別為-2.707、1.757、0.959。其中,行為認知與是否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回歸系數為正,說明良好的行為認知能力或者參加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促進農戶參與保護水體這項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措施。個人責任感的回歸系數為負,說明責任感較弱的農戶參與保護水體的意愿也較低。
以上所有變量的影響方向均與預期一致,詳見表4。
問題與建議
文章通過研究149戶農戶的實地調研數據,構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了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農戶參與意愿及影響因素,并發現以下問題。
第一,宣傳力度不足。研究表明農戶的行為認知、政策認知、技術認知和個人責任感均有待提高。當地缺乏有效的政策宣講活動,導致很多農戶認識不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參與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措施的意愿不高;再加上部分農戶存在隨意亂丟垃圾、傾倒污水、過量使用化肥等行為,土地質量逐漸下降,鄉村環境污染嚴重。
第二,監督機制不全。垃圾的分類處理、污染物的規范化處置和保護水體是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重要措施,但當地監察體系不完善,村委會無法及時發現農戶的不當行為,也沒有對違反規定的農戶采取處罰措施,導致環境友好型措施與相關政策規定形同虛設。
第三,缺乏專業技術培訓。由于培訓的內容可能不符合農戶的實際需求,因此農戶參與技術培訓的意愿并不高;再加上受文化水平的影響,部分農戶對集中科普性技術培訓接受能力有限。現有的培訓浮于表面,缺乏后續跟蹤性的實踐指導,導致農戶的采納意愿并不高。
針對目前研究發現的問題,文章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首先,加強宣傳,提高認知。當地村委會應當加強科學信息的普及,對施用過量化肥農藥、傾倒污水、隨意處置糞污等行為的危害性進行宣傳,如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推送相關消息,增強農戶主體意識、環保意識、集體意識以及個人責任感,從而為環境保護型土地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建立紐帶,相互監督。充分發揮村委會的紐帶作用,推動農戶積極分類處理垃圾、保護水體、規范化處置污染物。對于政府的政策,村委會一定要積極宣傳落實,將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達給農戶,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嚴格實行。同時,還要構建一套監察體系,不定期對農戶污水防治、糞污處置等情況進行檢查,形成一種相互監督、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最后,組織培訓,提升技術。調查發現,受過農業技術指導的農戶對農業技術指導感到很滿意,甚至非常滿意,表明農業技術指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農戶的采納意愿。村委會應當派遣專業技術人員為農戶提供實踐性技術指導,幫助農戶了解更多農業技術,同時發揮示范戶的帶頭作用,讓農戶能看到技術帶來的良好成效,從而提高農戶的采納意愿。
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步。目前,農戶對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措施的參與意愿不高,可以通過加強政府宣傳,提高農戶認知;充分發揮村委會紐帶作用,規范治理鄉村環境;加強對農戶的技術指導,提高農戶對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措施的采納意愿;加大資金補貼力度,調動農戶參與的積極性等措施,更好地推廣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褚彩虹,馮淑怡,張蔚文.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行為的實證分析——以有機肥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2(03):68-77.
[2]羅嵐,李樺,許貝貝.綠色認知、現實情景與農戶生物農藥施用行為——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現象解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1(04):649-658.
[3]黃炎忠,羅小鋒,劉迪,等.農戶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對高意愿低行為的現象解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03):632-641.
[4]羅小娟.種糧大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選擇的關聯效應與決策機制——基于聯立雙變量Pr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9,32(04):11-19.
[5]孔凡斌,張維平,潘丹.農戶畜禽養殖污染無害化處理意愿與行為一致性分析——以5省754戶生豬養殖戶為例[J].現代經濟探討,2018(04):12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