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劉艷
(湖北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茶產品說明書可以提供正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使消費者了解他們購買的茶產品的具體信息。并且規范準確的茶產品說明書有助于建立品牌信任,使消費者更愿意購買和使用該品牌的產品。然而,目前我國茶產品說明書中譯英翻譯過程中存在著語言錯誤和誤譯等諸多問題,影響到對外出口的茶企業對國際市場的開發和持續發展。因此,規范茶產品說明書的中譯英翻譯是我國茶產品走出國門,贏得國際市場的重要舉措。本文從目的論的視角出發,對中國茶產品說明書的中譯英翻譯問題進行探討分析,有助于找到我國茶產品說明書中譯英翻譯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提升茶產品說明書的翻譯質量,使優質的中國茶更好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目的論翻譯理論(The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是由德國翻譯學家Hans J.Vermeer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重要的翻譯理論。“Skopos”一詞來自希臘語,意為“目的”或“意圖”,因此該理論強調翻譯的目的和功能。目的論翻譯理論的核心觀點包括功能導向、目標導向、文化適應、合作性原則幾個方面。功能導向是指翻譯的首要任務是實現特定的功能需求,而不是簡單地進行文字的替換。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形式。翻譯者必須清楚翻譯的使用環境和目標讀者,以確定適當的翻譯方法。目標導向是指翻譯的目標是根據特定的交際目的來確定的。翻譯應該能夠在目標文化中實現與原文相同的交際效果。因此,翻譯不僅僅是將信息從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而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重新表達原文的意圖。而關于文化適應,目的論認為翻譯過程中應該注意目標文化的差異,確保翻譯結果在目標文化中是合適、易懂的。這包括轉換文化習語、隱喻和符號等,以及避免文化沖突。對于合作性原則,目的論強調翻譯是一個合作性的活動,翻譯者、委托人和目標讀者之間需要相互合作。翻譯的結果應該滿足委托人的需求和目標讀者的期望。
目的論翻譯理論在實踐中廣泛應用,并對現代翻譯研究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它強調翻譯的目的和功能是翻譯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有助于指導翻譯者做出合適的翻譯決策,以實現翻譯的最佳效果。
茶產品說明書是一種用于介紹茶產品的文檔,通常附帶在茶包裝或容器上,也可在官方網站或其他渠道上提供電子版。該說明書旨在向消費者提供關于特定茶產品的詳細信息。茶產品說明書對于消費者非常重要,它提供了產品的全面信息,協助消費者做出明智的購買決策,并在使用茶產品時正確操作,以獲得最佳的茶飲體驗。
茶產品說明書通常包含多方面內容,如產品名稱和品牌,用于介紹茶的具體名稱和品牌,以便消費者準確辨認;成分和配方,列出茶的成分,包括茶葉種類、輔料等,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原料;產地和生產信息,提供茶的產地和生產工藝信息,向消費者展示產品的質量和背后的故事;產品特點和口感,描述茶的特點、風味和口感,讓消費者知道他們可以期待什么樣的茶體驗;儲存和使用方法:提供茶的儲存建議和使用方法,確保消費者在使用和保存茶時得到最佳效果;茶的功效和健康信息,介紹茶的功效,例如對健康的益處,同時可能包括食用建議和注意事項;凈含量和保質期,明確標示茶的凈含量和保質期,幫助消費者了解產品的使用期限和保存時間;生態和社會責任,一些茶產品說明書可能還涵蓋有關生態和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如環保措施或社區支持項目。
規范我國茶產品使用說明書中譯英翻譯的必要性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可以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隨著茶產品出口的增加,規范的中譯英翻譯可以幫助茶葉在國際市場上更好地推廣和銷售。準確傳達產品特點、品牌形象以及核心價值觀,能夠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提高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再者,能夠避免信息誤解。不規范的翻譯可能導致消費者對茶產品信息的誤解,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通過規范的中譯英翻譯,可以避免因語言表達不當而引起的信息誤解,確保消費者正確理解產品特點和使用方法。此外,有助于塑造品牌形象。茶產品說明書中譯英的規范有助于樹立品牌形象。通過準確傳達品牌的核心價值觀、獨特賣點和產品優勢,品牌在國際市場上能夠更好地被消費者認知和信任,從而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時,可以適應國際市場需求。不同國際市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口味偏好和消費習慣。規范的翻譯可以根據不同市場需求進行調整,使產品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提高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和銷售額。最后,能夠保障產品質量和安全。茶產品說明書中的使用說明對于消費者正確使用和保存茶葉至關重要。通過規范的中譯英翻譯,能夠確保消費者正確理解產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減少因使用不當而導致的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
因此,規范我國茶產品使用說明書中譯英翻譯對于提高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避免信息誤解、塑造品牌形象、滿足國際市場需求以及保障產品質量和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合作性溝通和遵循目的論視域下的規范,將有助于茶產品說明書的中譯英翻譯更加精準、準確地傳達產品信息和品牌價值,提升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形象。
未明確定義翻譯的目標受眾,導致翻譯過程中語言風格和用詞選擇不一致。譯者要確定翻譯的目標受眾是誰,例如消費者、貿易伙伴還是政府監管機構。不同受眾可能需要不同的術語和風格,因此目標受眾對翻譯決策有重要影響[2]。例子:將“上等普洱”翻譯為“Superior Pu-erh”,但未指明目標受眾是消費者還是批發商,可能導致不同受眾對“上等”理解不同。茶產品說明書中描述茶葉的品質為“高級”,在不確定目標受眾的情況下,翻譯人員可能將其翻譯為“high-quality”或“premium”。然而,“high-quality”可能更適用于商業用途,而“premium”則更常用于消費者市場。茶產品說明書中提到“老白茶”,但未指明目標受眾是消費者還是貿易伙伴。如果翻譯人員認為目標受眾是普通消費者,可能會將其翻譯為“Aged White Tea”。然而,如果目標受眾是專業茶商,可能會選擇翻譯為“Mature White Tea”。由于沒有明確的目標受眾,可能導致對“老白茶”這個詞的理解差異,影響到產品信息的傳達。因此,從目的論視域下,譯者應遵循目標導向原則,根據不同的茶葉消費群體和消費目標人群去翻譯出更準確的茶產品說明書。
翻譯人員對茶葉行業術語理解不準確,導致翻譯中出現錯誤或不恰當的用詞,將造成一些誤解或經濟損失。誤導消費者,例子:將“白毫銀針”翻譯為“White Hair Silver Needle”,正確的翻譯應為“Silver Needle White Tea”。由于“White Hair Silver Needle”是常見的錯誤翻譯,導致許多消費者對茶葉的名稱產生誤解。這可能使消費者錯誤地認為這兩者是不同的茶葉,而實際上它們是同一種茶。此外,影響企業茶品牌形象,舉例:將“龍井茶”錯誤翻譯為“Dragon Well Tea”,而正確的翻譯應為“Longjing Tea”。如果品牌的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使用錯誤的翻譯術語,可能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下降,使品牌形象受損,影響茶產品的銷售和市場地位[3]。所以,根據目的論的核心原則之一功能導向原則,譯者應遵循功能導向原則,實現特定的功能需求,而不是簡單地進行文字的替換,必須清楚翻譯的使用環境和目標讀者,以確定適當的翻譯方法,深入了解茶葉行業的專業知識,包括茶葉品種、生產工藝、產地特點等,查閱權威資料、行業規范和茶葉行業的相關文獻,參考茶葉行業組織的標準術語、專業詞典或相關研究報告,避免對術語的錯誤理解和誤譯,以此翻譯出更準確的茶產品說明書。
忽略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翻譯不符合西方消費者的習慣和觀念。文化象征的誤解,如茶產品說明書中提到“如沐春風”,忽視文化差異的翻譯可能直譯為“like enjoying the spring breeze”。這種翻譯雖然符合字面意思,但未能傳達中國文化中“如沐春風”的美好寓意,表達對美好時光的贊美。因此,西方消費者可能會對這個表達感到困惑,無法準確理解茶葉帶來的愉悅感受。遵循目的論的目標導向原則和文化適應性原則,譯者可以進行兩種翻譯方式,對于普通消費者,將“如沐春風”翻譯為“like a breath of fresh air”,強調茶葉帶來的清新和愉悅感受。而對于茶葉愛好者,可以更貼近中國文化,翻譯為“like basking in the warmth of spring”,以傳達茶葉帶來的寧靜和美好時光。傳統禮儀的缺失,舉例:茶產品說明書中提到“品茶”,忽視文化差異的翻譯可能直譯為“taste tea”。雖然這個翻譯表面上是準確的,但未能傳達中國茶文化中“品茶”的全面內涵,包括欣賞茶的香氣、品味茶的滋味以及茶道的儀式[4]。忽視傳統禮儀可能使西方消費者無法真正領略到中國茶文化的獨特魅力。若將“品茶”翻譯為“appreciate the tea”,以傳達茶文化中對茶葉的儀式性和欣賞性。同時,在說明書中加入簡短的文化解釋,幫助消費者了解茶文化的傳統禮儀。因此,根據目的論中的目標導向原則和文化適應性原則,解決茶產品中譯英忽視文化差異時導致的問題,需要明確目標受眾、傳遞文化內涵、轉換翻譯思維和多方協商等方法。通過合理的文化適應,翻譯可以更好地傳達茶產品信息,讓國際消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賞中國茶文化。
由于缺少不同主體的溝通,我國茶產品中譯英翻譯中存在翻譯與產品特點不符、忽視消費者需求、文化適應不足、翻譯風格不統一,以及未考慮品牌定位等問題。在譯者與茶葉生產商的溝通缺少時,會引起一些經濟效益的損失。例如,由于缺少和茶葉生產商溝通,翻譯人員未與茶葉生產商確認茶葉品種的準確名稱,導致在翻譯中使用了錯誤的品種描述。例如,將某種綠茶品種翻譯為“Green Tea A”,而實際上該品種的英文名稱可能是“Green Tea B”。這樣的錯誤可能導致消費者對產品的混淆和誤解,影響消費者決策。再比如,由于缺乏和茶葉生產商的溝通,翻譯人員無法準確獲取茶葉的產地信息,導致在翻譯中提及的產地與實際情況不符。例如,將某茶葉產品的產地描述為“Yunnan Province”,而實際上該茶葉是來自浙江省。這樣的錯誤可能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和購買決策。譯者與茶葉品牌銷售方的缺少溝通也會造成品牌定位不清晰,從而引起不小的經濟損失。我國某茶葉品牌在中國市場定位為高端豪華,但由于缺少和品牌方溝通,翻譯人員未能準確了解品牌的定位[5]。翻譯中使用了普通的用語,例如直譯為“Premium Tea Brand”。然而,這樣的翻譯未能準確傳達品牌的奢華和高端定位,無法準確傳達品牌的高端定位,可能導致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而與消費者缺少溝通也引起了一些問題。例如,我國某茶葉品牌的產品說明書中描述了一種傳統的烏龍茶,用詞如“巖茶”、“武夷山巖茶”。但由于缺乏和西方消費者的溝通,翻譯人員未了解西方消費者對這種茶的命名和認知。結果翻譯中直譯為“Rock Tea”或“Wuyi Mountain Rock Tea”,而西方消費者可能并不了解這些名稱,無法準確理解茶葉的種類和特點。結果翻譯中可能未能準確傳達產品的特點,影響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接受度。因此,在目的論視域下,合作性原則強調與相關合作方共同努力,確保翻譯準確傳達產品信息和品牌形象,提高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認知和競爭力。譯者應積極尋求多方主體合作性溝通,確保翻譯準確傳達產品信息和滿足消費者需求,以提高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7]。
在目的論視域下探究茶產品說明書中譯英的規范,我們可以發現在翻譯過程中要注重與相關主體的合作性溝通,包括茶葉生產商、品牌方以及消費者。合作性溝通能幫助翻譯人員準確了解產品的特點、品牌定位和目標受眾需求,從而在翻譯中體現出產品的優勢、品牌形象和核心價值觀[6]。此外,合作性溝通還有助于解決文化差異問題,使翻譯更加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費者的認知和習慣。規范的茶產品說明書中譯英翻譯應該遵循目標導向原則,明確產品說明書的受眾,并根據不同的受眾需求進行翻譯策略的選擇。對于專業術語的翻譯,翻譯人員應保持準確性,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近義詞,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和易于理解。同時,目的論中的文化適應性原則也應得到重視,避免因忽視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信息傳達不清晰的問題。最后,遵循目的論視域下的規范,茶產品說明書中譯英翻譯能夠更好地傳達產品信息,樹立品牌形象,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合作性溝通是實現規范翻譯的關鍵,茶葉生產商、品牌方和翻譯人員應共同努力,實現茶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成功傳播和推廣。
綜上所述,我國茶產品說明書中譯英翻譯過程中存在著目標受眾不明確,專業術語錯誤,文化差異忽略,缺少不同主體的溝通等問題,譯者可根據目的論中的核心觀點功能導向、目標導向、文化適應、合作性原則幾個方面來規范上述問題,以期減少翻譯失誤,提高茶產品說明書的準確性、流暢性和可讀性,使翻譯結果更符合我國茶產品的出口需求和期望,提高我國茶產品出口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