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今年,相信不少人真正體驗到了兒科醫生緊缺帶來的麻煩。開年以來,各種呼吸道疾病“群魔亂舞”,甲流、乙流、新冠二陽、支原體肺炎……你方唱罷我登場。成年人尚能靠免疫力挺一挺,而抵抗力弱的兒童則難以幸免。孩子們成批病倒,各大醫院的兒科人滿為患。心急如焚的家長急匆匆抱起孩子趕到醫院,卻只能望著人的“海洋”興嘆,排隊7、8 個小時是常態。有些機智的家長早已自備小馬扎、露營推車,做好了長期奮戰的準備。到底為什么兒科看病如此困難?
其實,各級醫院的兒科醫生長期都處于短缺狀態。尤其是傳染性疾病高發期,兒童門急診數量激增,兒科醫生們基本處于連軸轉的高壓力狀態。
“兒科荒”的原因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1998 年,當時醫學院本科不再單獨設置兒科學,而是將其合并調整進了臨床醫學。醫學生畢業后,可以通過住院醫生的兒科培訓或者研究生教育深造,發展為兒科醫生。然而,很多醫生并不愿意被發展為兒科醫生,醫學界早有“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的順口溜。兒科工作負擔重、職業風險高、待遇低已成為普遍共識。
這一政策持續影響了近二十年,有數據顯示,2015 年每2000 名小孩才能擁有一位兒科醫生,缺口可見一斑。直到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為了保障兒童相關權益,同時也為了改寫兒科的命運,兒科學專業本科又重新恢復招生,住院醫師規培也開始向兒科傾斜。此外醫院還鼓勵其他科室的專業醫生培訓后轉崗,引導轉到其他崗位的兒科醫師重返兒科。
自此,兒科醫生數量開始有了明顯增長。2021 年,全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0.6 萬人,每千名兒童執業(助理)醫師數上升至0.78 名。雖說兒科似乎有了向好發展的趨勢,但仍舊杯水車薪,任重而道遠。
很多兒科醫生都表達過,門急診早已不堪重負。確實,動輒要排上千個號明顯是兒科醫療資源緊缺的信號。2021 年全國兒科全年的門急診看病人次高達5.04 億,僅次于內科和全科醫療科。兒科醫生的工作狀態經常是水都顧不上喝一口,想上廁所都只能先憋著,一個接一個的家長攜患病兒童魚貫而入。一項對比中美兩國兒科醫生工作差異的研究指出,中國兒科醫生每周工作時間大于50 小時,且平均一天就需接診80—100名患兒。可以說兒科忙不是偶然,而是日常。面對龐大的問診需求量,有的醫院就算已經安排兒科醫生早到、晚走、不午休,確保24 小時都有醫師提供診療服務,依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連軸轉帶來的疲憊還是次要,動輒被家長打罵威脅才是醫生們不愿意選擇兒科的重要原因。聽說有些兒科醫生在抽屜里常備鋼盔帽,從來不敢在朋友圈曬自家娃的照片,就怕被打擊報復。畢竟,孩子生病時,家長朋友們是最容易“上頭”的,兒科醫生說錯一句話,極有可能收獲一個投訴。
有醫生朋友講,他怕的不是孩子的哭鬧,是家長的不理解。也許什么時候這樣的醫療環境能有所改變,什么時候“兒科荒”才能有所緩解吧。未來,希望有相關政策出臺,保護醫療環境,促進我國兒科發展,吸引越來越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兒科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