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萍(北京市玉淵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高血壓高發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超過80 歲的人群,發生高血壓的風險在90%左右。此外,高血壓是各類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高危因素,可繼發心衰、腎衰等嚴重病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普及老年高血壓相關知識,指導老年人群營養調理極為重要。本文針對老年高血壓的相關知識進行科普。
高血壓發病初期無特異信號,若未及時診治,可導致血管狹窄、動脈硬化,誘發器官病變。其主要的危害如下:
心臟病變
老年患者長期處于血壓異常升高狀態,可誘發心力衰竭。
顱腦病變
血壓異常可堵塞顱腦動脈,誘發腦梗死、腦缺血,還可增加腦血管脆弱性,增加血管破裂導致的腦出血風險。
腎臟病變
血壓異常升高,可損傷腎臟功能。
眼底病變
嗜水氣單胞菌、魯氏不動桿菌、溫和氣單胞菌等均可導致腐皮病的發生,外傷、營養不良和水質惡化是該病發生的重要誘因。特別是在蛙池內無飼料或投喂量不足時,會出現大蛙殘食小蛙現象,造成小蛙掙扎逃脫后頭背部位皮膚受損,誘發腐皮病。該病流行于夏、秋兩季,8-10月份是發病的高峰期。該病具有發病快、病期長、致死率高等特點,幼蛙死亡率高達90%,且常與紅腿病并發。
血壓升高可導致眼底動脈發生硬化性改變,繼發眼底出血,進而損傷患者視力。
因此,高血壓患者就診時,醫師會安排一系列檢查來評估各器官健康程度。
隨年齡增長,SBP 逐年升高,但60 歲以上高血壓患者,舒張壓(DBP)逐漸降低。
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超過40 毫米汞柱,部分患者脈壓在50—100 毫米汞柱。
老年患者血壓可隨季節變換、情緒波動、體位改變等因素發生波動,常見晨起血壓異常升高,需謹慎用藥。此外,老年高血壓患者多伴腎動脈、冠脈、頸動脈、顱內動脈病變,若血壓急劇升高,可增加心腦血管病變風險,損傷靶器官。
直立性低血壓是指老年高血壓患者體位轉變3分鐘出現的SBP 降低≥20 毫米汞柱或DBP 降低≥10 毫米汞柱的癥狀,可伴暈厥、頭暈等病癥,如經臥位轉至直立位時出現的低血壓。因此診治老年高血壓期間,要監測患者不同體位的血壓變化。
進食2 小時內出現SBP 降幅≥20 毫米汞柱,且餐后出現心絞痛、頭暈等病癥。
老年高血壓多合并心腦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但大部分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癥狀不典型,易發生漏診,故應綜合評估,制訂科學診療措施。此外,老年腦血管疾病發病風險高,需注意評估,若患者雙側頸動脈狹窄≥70%或顱腦動脈狹窄嚴重,可誘發缺血性腦卒中。
在診治老年高血壓之前,要先明確老年高血壓的降壓目標。但要注意,在老年高血壓患者用藥治療期間,并非血壓越低越好,要基于患者的年齡合理設定血壓控制目標。若老年高血壓患者年齡處于65 至79 歲,用藥控制的血壓目標應低于150/90 毫米汞柱。若服藥一段時間后,發現老年患者對降壓藥的耐受性良好,可將降壓目標調整至低于140/90 毫米汞柱。若老年高血壓患者年齡大于或等于80 歲,用藥控制的血壓目標應低于150/90 毫米汞柱。若血壓水平控制過低,可能誘發危險。此外,在老年高血壓患者實際調控血壓期間,要以SBP 變化為主。若SBP低于130 毫米汞柱,且患者耐受性良好,可以此為基礎持續用藥,無需調整血壓。
低密度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等異常升高是動脈硬化的主要誘因,而動脈硬化與高血壓相互影響,因此老年高血壓患者要控制膽固醇攝入量。常見的含膽固醇食物包括動物骨髓、蟹肉、蝦肉、蛋黃、動物肝臟等,需減少進食量或禁食。此外,脫脂牛奶或淡水魚等食物富含蛋白質,且膽固醇含量低,可適當進食。
動物脂肪中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過量攝入可能導致LDL-C、TC 等指標異常升高。由于動脈壁內含有膽固醇成分,故高血壓患者應減少奶油、牛油、豬油等的攝入量。此外,在日常烹飪食物時,建議選擇豆油、花生油等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
攝入大量糖類,可致高血壓加重,故老年高血壓患者要少吃餅干、糖果等高糖食物,少吃大棗、甜瓜等高糖水果。此外,老年高血壓患者還要禁食肉湯、菜湯,規避尿酸異常。
老年高血壓患者盡要可能戒酒,若飲酒,控制每日攝入酒精量<15 克。此外,可利用清茶水代替飲酒,茶內含茶多酚、鞣酸等物質,能夠有效降低血壓。香煙內含焦油、尼古丁成分,可增加腦卒中發病風險,故高血壓患者要戒煙。
老年高血壓患者需在醫師指導下緩慢降壓治療,使血壓緩慢降低,規避血壓驟然性降低。此外,老年高血壓患者不可過于心急,要遵醫囑用藥,不可為達快速降壓效果大劑量頻繁用藥,否則血壓驟降可引發危險。
老年高血壓患者,若用藥后血壓過低,可致血壓灌注受到影響,故應適當調寬高血壓治療標準。但老年高血壓患者無固定血壓調控標準,可由醫師結合患者實際身體狀態確定,以保障老年患者診療安全。
老年高血壓患者多存在動脈彈性差問題,即脈壓較大,表現為SBP 異常升高、DBP 降低。相關學者將DBP 指標正常、SBP 指標異常升高,稱為收縮期高血壓。但實際診療期間要兼顧SBP 與DBP,即小劑量服用降壓藥,并在逐漸降低SBP 的同時監測DBP,規避DBP<60 毫米汞柱,以降低低血壓風險,保障老年高血壓患者安全。
老年高血壓患者多合并基礎疾病,可能同時服用多種類型藥物,故應警惕不同藥物相互作用引發副作用風險。
此外,聯合服用降壓藥雖是安全的,但老年高血壓患者就診時要如實告知醫師自己目前服用的藥物,遵醫囑選擇適宜的降壓藥,以規避不當用藥或重復用藥引發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