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國保
(定遠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安徽定遠 233200)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入城市,傳統的人工密集型農業生產方式日益難以為繼。發展和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提升種植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多個地區已在水稻生產中逐步推行機械化技術,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亟待解決。本文擬從技術推廣和實際應用兩大方面,深入探討水稻全程機械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技術研發與創新是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的關鍵所在。我國農業機械化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整體技術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為提高機械化程度,近年來政府和企業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取得了積極成果。在耕作機械方面,研制出適應不同作業條件的多功能整地作業機,有效提高了作業效率;在育秧移栽環節,開發出全自動育秧機和高效精密插秧機,顯著降低了勞動強度;在田間管理方面,研發出智能噴霧機、施肥機等設備,實現了作業精準化;在收獲環節,更新換代出高效割曬撿收獲機,大幅縮短了收獲周期[1]。
政府在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為機械化進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主要包括財稅支持、金融信貸支持、保險補貼支持等多個層面。財稅支持方面,對購買農機實行優惠補貼,并降低相關耗材稅費負擔;金融信貸支持方面,通過設立專項貸款和貼息政策,緩解企業和農戶的資金壓力;保險補貼支持方面,提供農機植保險費用補貼,降低農戶的經營風險[2]。此外,政府還大力推廣“機器作業、機戶聯戶”等服務模式,努力解決農戶機械操作和維修難題。這些扶持政策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全程機械化技術在田間地頭的推廣應用。
基礎設施建設是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的重要保障。多年來,政府堅持大力改善農田水利設施、交通設施和倉儲設施等基礎配套設施,為機械化作業及農產品流通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田間灌溉排澇設施方面,積極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推廣建設高質量梯田和高效平整田塊,為耕作和其他機械作業創造良好條件。在交通運輸設施方面,加快了農村道路的硬化維修進度,暢通了農田進出通道。在產后處理設施方面,大力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庫,緩解了產地與市場的脫節問題[3]。此外,農村電網改造和供電能力提升,為一些大型農機設備提供了能源保障。綜合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極大提高了農機作業效率,促進了生產與流通的高效銜接。
發展全程機械化技術離不開有素質的人才隊伍作為支撐。近年來,政府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與培訓工作。一是相繼出臺扶持政策,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培養人才創造了良好環境。高校大力加強農業機械化相關專業建設,努力為社會輸送專業技術人才。二是加強現有農機人員培訓。農機專業人員技能水平和從業素質是保障農機正常運轉和提高作業效率的關鍵。因此,政府積極通過開展理論和實操培訓,提升駕駛員、維修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三是推行農業機手制度,加大農機手培養力度。通過開展理論和實操培訓,加強農民農機使用技能培訓,成為全程機械化不可或缺的操作人員。從高校到基層,從專業人士到農戶,全方位夯實了機械化發展所需的人才基礎。
水稻生產的第一個關鍵環節是耕作,其機械化水平直接影響后續生產過程。傳統人工和畜力耕作效率低下,已逐漸被機械化耕作所取代。當前,我國水稻主產區大多采用大中型拖拉機配套深松整地、旋耕、滅茬鎮壓等機具進行耕作。與此同時,一些輕簡小型多功能耕整機械也在小塊水田作業中得到廣泛使用。這些先進機械的投入應用,顯著提高了耕地質量,為水稻生長創造了良好的土壤條件。據有關調查,采用機械化耕作可使耕層深度達到16 cm以上,且土壤疏松均勻,有利于根系生長。同時,秸稈還田腐熟技術與機械深耕有機結合,進一步改善了土壤團粒結構和肥力水平。但當前耕作機械化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部分地區大型機具利用率不高,中小型機具作業能力不足等。今后應進一步加強適用機型的研發推廣,提高機具綜合利用效率,確保耕作環節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
育秧移栽是水稻生產的又一個關鍵環節,其機械化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整個生產過程的效率和質量。傳統人工育秧勞動強度大、工序復雜,已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近年來,各地大力推廣蛭石基質缽育工廠化育秧技術,采用全自動播種、出苗、灌溉、施肥一體化育秧設備,實現了秧苗培育過程的機械化和規模化。與此同時,優質高效插秧機的廣泛應用,使得移栽作業實現了“一步到位”,機插秧密度和質量顯著提升。采用工廠化育秧和機插秧技術,每畝可節約8~10個工日,插秧密度可達20萬株/hm2,較人工栽插提高40%以上。目前,部分地區工廠化育秧秧苗占比已超過70%,機械插秧面積占水稻播種面積的60%以上。但必須看到,部分地區受農田小塊分散、灌排設施不配套等因素制約,機插秧推廣仍面臨一定困難。下一步應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改善力度,加強機插秧技術的集成創新,促進移栽環節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水稻生長過程中需要定時開展灌溉、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措施,傳統人工作業方式往往存在漏噴、漏施、用量不當等問題。機械化技術在田間管理環節得到了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質量。在灌溉方面,一些地區大力推廣噴灌、微灌、滲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采用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精準供水。在施肥環節,不同類型的撒肥機、穴施機得到普遍使用,實現了施肥均勻化、定量化。在病蟲草害防治方面,各種大型自走式和小型手推式噴霧機廣泛投入田間作業,極大提高了防治效率。同時,一些地區還探索開展了水稻生長調節劑的機械化噴施,進一步提升了水稻生產的科學化水平。但田間管理機械化也面臨薄弱環節,如缺乏適宜丘陵山區的輕小型機具,機械維修保養和技術指導跟不上,影響了機具的有效利用。未來應進一步加強針對性機具的研發推廣,完善農機服務體系,提高田間管理機械化的整體水平。
收獲是水稻生產的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其機械化水平直接影響產量、品質和效益。我國水稻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聯合收割機、谷物烘干機等已成為主要作業機具。多年來,水稻主產區大力推廣大中型履帶式和輪式聯合收割機,集割曬脫粒于一體,有效解決了農時搶收難題。同時,軸流喂入、切碎鋪撒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秸稈還田還草,減輕了對土壤的破壞。在后續烘干環節,農戶普遍采用專業烘干塔等機械設備進行谷物干燥,有效降低了產后損失。總的來看,水稻收獲機械化取得了長足發展,據統計,我國水稻機收面積已占水稻收獲總面積的85%以上,基本滿足生產需求。但不可忽視,當前水稻收獲機械化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大型機收跨區作業銜接不暢,小農戶機收難以良性發展,機械費用偏高影響農民積極性等。今后應著力構建區域協作機制,健全多元化服務模式,促進各類農戶廣泛參與,不斷提升水稻收獲機械化發展水平。
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生產效率、緩解勞動力短缺、增加農民收益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在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存在。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優化政策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加強人才培養,持續提升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水平,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