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英
(都勻市種植業發展中心,貴州都勻 558000)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綠色發展,加快補齊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短板,提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水平,緊緊圍繞推動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增強使用農膜主體環保意識,杜絕農膜亂扔亂棄現象,為促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大農膜污染治理力度,有效解決農田污染問題,有效控制農業廢棄物面源污染。
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大規模采用地膜覆蓋技術,這項技術在各類農作物的種植和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并且覆蓋的區域也在持續擴大,這項技術的顯著優勢包括保溫、保濕、保護土壤、抑制堿度等,為農業提高產量和增加收入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22年,我市農業中使用了322 t的塑料薄膜,使用250 t的農業地膜,地膜覆蓋面積1 666.67 hm2。農膜回收率89.88%,農膜回收利用率70.79%。其中我市烤煙覆膜面積約100 hm2,蔬菜地膜覆膜面積約1 233.33 hm2,包含辣椒種植、瓜果類種植等。鮮食玉米苗期地膜覆膜面積約6.67 hm2;水果苗期地膜覆膜面積約6.67 hm2,水果覆膜主要以草莓為主;食用菌覆膜面積約3.33 hm2。我市農用棚膜覆蓋總面積80 hm2,總使用量72 t,主要用于大棚蔬菜種植、大棚水果、花卉等。農膜回收總量289.41 t,再利用量227.95 t。農用地膜回收量224.7 t,再利用量176.98 t。農用棚膜回收量64.71 t,再利用量50.97 t。現階段,我市還沒有設立農膜的回收系統,許多廢棄的農膜被隨意丟棄或者焚燒,其再利用程度相對較低,這對農村的環境衛生以及農業的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于2020年7月聯合印發了《農用薄膜管理辦法》,明確了農用薄膜的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再利用各環節部門分工,對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的行為進行了規范,對不同主體的回收責任提出了具體要求,構建了全過程的監管體系。農用殘膜為土壤面源污染物,是土壤環境污染的固態危險物質。地膜覆蓋帶來的白色污染不容忽視。由于制造地膜材質不易分解的特性,造成殘膜的累積性污染特點。殘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主要在耕作層,分布隨著地膜使用的年復一年的增長,農田的殘膜會減少土壤的水分,降低其抵抗干旱的能力,導致土壤變得硬化并且肥力減少,這會妨礙土壤向農作物提供水和營養,使得種子在被殘留膜覆蓋后的發芽率無法得到保障,從而最終對作物的產量造成影響。
2.1.1造成污染的原因。第一,我國的地膜使用已經超過30年,但由于人們環保意識的滯后,以及缺乏有效的廢棄地膜回收策略,導致廢棄地膜的年度累積。第二,在最近的幾年里,為了減少成本,制造商們的產品變得越來越薄,這導致地膜的強度降低,容易破裂,并且在使用后很難再次收集和回收,因此土壤中的殘留膜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第三,地膜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由人工制造的高分子化合物,其主要成分為聚乙烯材料,其分子構造極其穩定,在自然環境中,它無法被光照或熱量破壞,同樣也難以被細菌或酶等生物體所降解,通常,這些殘余的地膜會在土壤中保持200年~400年的時間。
2.1.2農膜污染的危害。造成環境污染,妨礙耕作活動;引起家畜消化不良,甚至死亡。改變了土壤的透氣性和營養含量。妨礙了土壤中的毛細管水和自然水的流動,減弱了土壤的透氣性,對土壤的微生物活動以及土壤的營養含量產生了影響。對種子的萌發造成影響,進而降低了農作物的產出。這不僅會阻礙種子的萌發,還會使得農作物的根系生長受阻,同時,殘留的膜層也會妨礙農作物正常地吸收營養,從而降低了肥料的使用效果,最終導致了產出的減少,其減少的比例在8.3%~54.2%。
2.2.1都勻市耕地多處山地丘陵地區,耕地地塊分散,土壤質地黏重,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廢舊地膜回收難度大。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目前,大部分的廢舊農膜都是通過手動收集來處理的,而且這種廢舊農膜的機械化回收比例還不足30%。在處理廢舊農膜的過程中,人工揀拾殘膜回收的費用超過了其所帶來的收益,而且在再次使用的時候,能源消耗較大,在處理和加工這些殘留的膜片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次污染,另外,由于含有雜質,這些膜片只能被用作添加劑,在價格方面并不具備競爭力。因此,制造商無法依賴市場的利潤來推動其發展,只能依賴政府的資金援助。地區殘膜回收機械主要有播前回收機械(彈齒式)和拔稈起膜機,播前回收機械在春耕春播期間使用較為合適[2],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而由于農業環境的影響,使得拔稈起膜機的應用受到了限制,因此,無法將回收的地膜、秸稈等廢棄物進行分類,現有的殘膜回收設備在技術層面還未達到完善,存在著某些限制,這也阻礙了其回收效率的持續增長。
2.2.2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成本高,效益低,回收利用難度大。人工撿拾廢舊地膜中摻雜的土壤、秸稈、雜草等雜質殘留量大,轉運、儲存、清洗成本較高,且廢品站不收購廢舊地膜。廢舊地膜處理以水洗為主,處理方式較為粗放,環評要求嚴格,加工利用企業環保壓力大。廢舊農膜加工再利用方式單一,循環再利用生產出的塑料顆粒、塑料制品等產品幾乎沒有利潤,廢膜回收利用效益低。
2.2.3土地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農業園區(基地)用膜量大,監管執法不足,污染風險大。基于保溫、保墑、防草、增產等目的,全市規模經營的農業園區(基地)均有地膜覆蓋使用。地膜使用量大、用膜集中、用膜頻繁。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使用主體對國家地膜標準、回收要求缺乏科學認識,在土地流轉合同中未明確地膜回收的責任義務,且各地對這部分重點用膜主體的監管執法不足。如蔬菜的大戶承包輪作,導致大面積冬瓜廢舊地膜未回收。
2.2.4地膜科學使用回收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全生物降解地膜仍處于技術攻關階段。歷史殘留于土壤中的破碎地膜清理整治仍未找到經濟有效的解決辦法,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控的技術體系和宏觀決策體系研究仍為空白。新的技術、產品、設備和相關的農業技術,如地膜覆蓋等,正在進行科學研究,以實現廢棄地膜的資源化利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產品研發生產水平依然很低,全生物降解地膜功能適用性、降解可控性依然存在風險,且使用成本仍然較高,短時間內推進規模化替代應用存在困難。
2.2.5地膜厚度不夠,易老化難清理。按照《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GB 13735-2017)規定,農民朋友應該使用厚度大于0.01 mm的國家標準地膜或使用厚度≥0.01 mm,耐候期大于12個月的高標準地膜。堅決杜絕厚度≤0.008 mm的超薄、劣質和摻假地膜進入農業生產。根據研究,農民為了降低開支,選擇購買一些制造商銷售的厚度不足0.01 mm的地膜,然而,由于這些超薄地膜的強度較弱,容易變質和破裂,在種植季節過后,它們往往會變得碎裂,很難從土壤中清除,導致農田的殘余地膜數量逐漸增加。
2.2.6回收措施疲軟,優惠政策乏力。缺乏有效的制度來限制企業或個人銷售農膜[3],市場機制也未能形成健康的運行模式,導致農田中大量的廢舊農膜無法被收集,加工企業也因為原材料短缺而陷入了半飽和狀態,生產企業的普遍效益并不理想。目前都勻市還沒有農膜回收利用企業。
減少地膜投入量是控制殘膜污染的一種重要措施。一是在不妨礙農作物生長的基礎上,適度降低地膜的田間覆蓋面積。二是通過實施作物輪作和農業制度的調整,降低地膜的總投入。結合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適度減少覆膜作物種植面積,因地制宜推廣農膜依賴度低的作物品種及生物可降解農膜替代技術,減少農膜用量。展示并普及一膜多用、行間覆蓋等技術,深化對輪作倒茬機制的研究,以此來降低對農膜的需求,并減輕其使用。
當前國家標準要求的0.01 mm的地膜仍很難實現回收,建議地膜產品標準厚度提高到不小于0.015 mm,保障地膜使用后能夠有效回收。推動將機械收集與人工回收相融合,適當揭膜等技術的普及應用,以減少農膜殘留的風險。
針對煙草、辣椒、蔬菜等我市主要覆膜作物,有序開展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的示范推廣。2023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業生態資源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我市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主要結合糧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生產,在全市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厚度大于等于0.015 mm)應用面積666.67 hm2,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面積66.67 hm2。探索農膜回收途徑及運行激勵機制,全面推進農作物農膜綜合利用進程,試點域內農膜回收率達到83%以上。
一是針對厚度較大、利用價值較高的棚膜,以及破碎程度小仍有利用價值的地膜,建立回收體系并實施資源化利用。二是針對破碎程度大、含雜率高、利用價值低的廢舊地膜,納入城鎮生活垃圾處置范圍,進行無害化填埋或高溫焚燒處理。以項目為依托,多方籌措資金,逐步完善廢舊農膜回收站、回收網點的建設,引導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農膜回收,鼓勵農膜生產企業回收廢舊農膜,鼓勵農民積極回收舊農膜,全面推進農業清潔生產。
在春播、秋種的關鍵時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懸掛橫幅、標語,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土壤污染防治法》《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GB13735-2017)及農膜污染治理政策法規、技術措施和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重要意義。我市2022~2023年制定《都勻市廢舊農膜污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2022年秋冬季農資打假聯合行動方案》《都勻市打擊非標地膜“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方案》,以及《科學使用回收農膜》小視頻。每年都會在春季播種和秋季種植前對都勻市農田地膜的污染狀況進行調查。
要聯合農業、市場監管、工信、環保等相關部門進行共同的審查,增強對地膜制造商和地膜流通環節的監督,將嚴格禁止任何企業生產和銷售上述類型的農用地膜[3],并堅決打擊銷售不達標的地膜,對于那些仍在生產和銷售不達標的地膜的企業,將要求其停產并進行整改,退還給生產廠家,并對其進行經濟懲罰。
省政府對都勻市農田地膜污染的處理工作給予了極高的關注,我們需要積極執行科技應用于農膜的試驗項目,大力推動0.015 mm及更高厚度地膜的應用,并支援創辦一批廢舊的農田地膜回收加工企業,構筑一個由企業回收、農民參與、政府監督、市場驅動的農田殘膜回收再利用體系[4]。
將殘膜的處理任務納入縣級、鄉級的目標管理評估中,加大殘膜回收力度,做到一手抓推廣地膜覆蓋技術,一手抓治理廢舊殘膜污染。在實際操作中,都勻市主要實施的策略是堅守政府扶持、企業主導、市場化運營的原則。強化組織領導,明確責任主體。建立市級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推進小組,加強組織協調,細化工作措施。強化責任落實,加強與生態環境、市場監督、供銷等系統的溝通協作,建立良好的聯動工作機制,協同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開展。各鎮(鄉、街道)認真履行農用薄膜使用、回收監督管理職責,將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納入年度農業農村重點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按照“誰使用、誰回收”的原則,督促農膜使用者落實廢舊農膜回收主體責任,不得隨意棄置、掩埋或者焚燒。
綜上所述,經過深入研究我市農用地膜的當前狀況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可以發現,農用地膜的污染不僅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傷害,還會破壞農村的居住環境,并且還會對農業的生產造成影響。農膜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農膜的質量標準不高,而且大部分農膜的回收都是通過人工撿拾的方法,缺乏廢舊農膜的回收利用管理機制,這使得廢舊農膜的回收任務變得困難。為了應對這些污染問題,可以通過增強環保知識的普及,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制定嚴格的生產規范,優化生產流程,推動使用機械回收地膜,加強各部門的合作,推動農膜的再次使用和回收等措施來進行管理,從而有助于我市現代農業種植區的持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