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柳
(都勻市墨沖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貴州都勻 558017)
墨沖鎮地處貴州省南部,距都勻市區30 km。全鎮轄18個村和1個居委會,總面積302.5 km2,總人口5.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全鎮人口的90%以上。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境內青山秀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海拔780~950 m,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平均氣溫16.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 431 ml,無霜期300天以上,土質以疏松透氣的黃沙壤及黃壤為主,土壤pH值為 5.0~8.5之間,適宜種植水稻、玉米、高粱、蔬菜、柑橘、板栗等作物。
高粱新品種“紅纓子”,是仁懷市有機高粱育種中心將地方糯高粱與小紅纓子系列雜交培育而成的抗旱抗病的新一代高粱品種。2008年6月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在2010年10月又獲得國內第一家有機認證的有機高粱種子稱號,也是貴州省生產醬香型白酒企業的專用原材料,是釀造茅臺酒、勻酒等醬香型白酒的優質原料[1],脫粒后的高粱帚可制成農家必備的掃帚。高粱新品種“紅纓子”是近年來墨沖鎮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也是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在墨沖地區種植的“紅纓子”高粱品質糯性、中熟、高度適中。整個生長周期因播種時間不同而異,一般春播全生育期125~135天,夏播115~127天。株高2.0~2.3 m,地上部伸長節8~9節,葉色深綠,葉寬7.0~7.2 cm,總葉片數12~14葉,穗錘散型,穗長32~38 cm,穗粒數2 700~3 000粒,穎殼紅色,籽粒紅褐色,較易脫粒,抗病、抗旱能力較強,一般產350~400 kg/667m2,最高產可達500 kg/667m2(地膜覆蓋)。
一般育高粱苗簡單易行,紅纓子高粱育苗也不怎么復雜,選好育苗地就行。紅纓子高粱種植首選育苗移栽,常規種植是直播,但易受氣候、底肥施用、操作方法等因素影響出苗。育苗地選擇土壤肥沃、地勢平坦、不易積水、取水較便捷、頭年未種過高粱的上等肥力的地塊,最好向陽背風。育苗床用地和移栽大田比為1∶30,根據經驗,移栽1 hm2大田,需育苗床面積335 m2左右。整地前施足基肥,基肥以清糞水和尿素為主,精細耕耙后2 m帶溝開廂,溝寬50 cm,整平廂面,播種前澆透水和噴施殺蟲劑和殺菌劑,對苗床進行處理。
2.2.1種子處理。日光曬種:選用籽粒圓潤光滑,結實飽滿的高粱種子,在烈日暴曬1~2天即可,以提高種子的出芽率。藥劑拌種:藥劑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以種子用量的1%比例加水濕潤拌種,晾干后即可播種。
2.2.2播種方式。直播:清明以后當氣溫穩定在15℃以上至小滿前均可直播,用充分腐熟的農家糞肥15~20 t/hm2均勻撒施在廂面上作底肥,打窩播種時用腳或手撥土蓋種,直播用種量在14~15 kg/hm2,行距窩距保持在35 cm×30 cm 左右,蓋土1~2 cm,每窩播4~5顆高粱種子,在6 000窩/667m2,成苗總量控制在16 000~18 000株/667m2。直播田塊一般10天左右出苗,當苗長出3~4葉時進行勻苗間苗,每窩留4~5株,當苗長出5~6片葉時進行最后定苗,每窩留3株。近三年來春旱嚴重,不建議直播。育苗:育苗要選擇在谷雨至立夏前后,將澆透水的地塊因地制宜整理成90~110 cm寬的廂面,長度不限,撒種時可加細土混撒使其稀播。撒播后蓋土0.5 cm厚,澆上腐熟的人糞尿或沼液后起拱蓋膜。
一葉一心時適當揭膜煉苗,二葉一心去弱留強,用2.5%敵殺死2 000倍液噴霧防治蟲害,3~4葉時用尿素75 kg/hm2兌入清糞水或沼液中提苗,培育壯苗。移栽前根據天氣情況適時掀膜煉苗,噴施送嫁藥,用70%吡蟲啉水分散顆粒+2.5%高效氯氟氰菊酯兌水1 000倍液噴霧。如遇天旱要澆水保持適度濕潤,便于取苗移栽。
高粱“紅纓子”應種植在土壤肥沃疏松,有機質含量豐富,地塊不易積水且肥力中上等的平地或緩坡地。年前可將空閑田土翻犁,開春結合整地將2.25~4.5 t/hm2底肥施入土中,整成寬120 cm廂面[2]。
當苗長至5~6葉苗齡達30~35天時,看天氣逐步起苗移栽,如因天氣干旱栽期可推遲到5月下旬,苗齡40~50天移栽均可。
2.5.1凈作。合作社或種植大戶推行地膜覆蓋,采取120 cm帶溝開廂,溝寬60 cm,地膜覆蓋廂面60 cm,移栽尺寸40 cm×20 cm,每廂栽兩行,每窩保證在3~4株,肥力一般的田塊可適當密植。普通農戶采取等距雙排凈作,寬行80 cm,窄行行株距35 cm×20 cm。
2.5.2套作。邊遠村組農戶有套種習慣,我們采取寬窄行移栽套種黃豆。間套作:180 cm開廂,寬行距離110 cm,窄行的株行距35 cm×20 cm。110 cm寬行的中間點播兩行本地綠皮烏嘴黃豆或六月黃大豆,也可移栽紅薯等耐蔭作物,天旱及時澆定根水或用清糞水提苗。
2.6.1保障苗數。大田移栽高粱苗結束后,經常臨田查苗補缺,保證大田基本苗數量。
2.6.2用肥規劃。根據“紅纓子”高粱生長需求特性,要看苗適時追肥,基本原則是“底肥重施、苗肥早施、穗肥穩施、粒肥巧施”。
1)重施底肥。以農家腐熟的糞草肥為主,占整個生育期施肥量的75%左右,結合整地時提前撒入土壤中。用量為有機肥30~35 t/hm2、復合肥500~800 kg/hm2、尿素175 kg/hm2、氯化鉀150 kg/hm2。
2)適時追肥。高粱拔節(10葉左右)期生長迅猛,追施氮肥有利于高粱秸稈健壯,追肥用量:有機肥700~1 000 kg/hm2或復合肥500~800 kg/hm2或尿素300~450 kg/hm2。
3)巧施孕穗肥。此期施肥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籽粒充實度,防止旗葉早衰。孕穗期看苗情和移栽密度適當追施穗肥。一般用沼液15 t/hm2兌尿素120 kg/hm2快速補肥。
2.6.3除草和中耕培土?!凹t纓子”高粱對大多數除草劑敏感,使用不當易發生藥害,建議地膜覆蓋種植。直播高粱采取人工除草,結合中耕施肥,可以疏松土壤,促使高粱根系發育,同時也可以鏟除雜草,減少地力消耗。第一次在出苗10天后用手除草,行間用小鋤頭薅,第二次在出苗一個月左右,方法同第一次。育苗移栽的高粱除草要高粱長到70 cm,移栽后30天左右進行,選晴好天氣用鋤頭除草,結合中耕進行,先施肥后除草壅土。
苗枯病多發于低洼積水和濕度大的育苗床。發病最先從下面葉片產生小斑點,斑點擴大后先從葉尖開始枯死。苗枯病為真菌病害,病菌常在田間的病殘體上越冬,次年遇適合條件萌發,再次危害。防治方法:除了選用良種,育苗地塊能灌能排,整地時增施磷鉀肥外,可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夜噴霧。
高粱炭疽病屬土傳性病害,整個生長期都可以發病,苗期易感染此病。主要危害高粱的葉片、葉鞘及莖部等。早期感染葉片上先出現橢圓形黑色病斑,中后期感病,植株節間出現水浸狀病斑,逐漸發展成邊緣紫紅色斑塊,嚴重時整片葉子枯死,造成高粱減產和品質降低,最后莖稈基部開裂,撥開莖稈內部變色腐爛成空心稈,遇風吹易折斷倒伏。炭疽病為真菌病害,病斑產生的分生孢子借助風雨或氣流傳播后,再次進行侵染。盛夏時節多雨、高溫、高濕天氣有利病害流行。藥物防治:苗枯病和炭疽病都同屬真菌性病害,40%苯醚甲環唑乳油300 ml/hm2或43%肟菌.戊唑醇300 ml/hm2等,兌水900 kg噴霧防治。
高粱紫斑病常通過空氣傳播,刮風天氣傳播很快,以臨風面的葉子先發病,逐步向上蔓延致葉片枯死。病葉開始呈紫紅色橢圓病斑,高濕時病斑背面著生灰色霉層。紫斑病為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田間發病后,病斑產生的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再次重復侵染。防治方法:該病是氣傳重復傳染病害,應以選用抗病品種和藥劑拌種為主,栽培措施為輔,進行綜合防治。拌種方法為:用種子重量的0.5%和福美雙粉劑拌種。藥物防治:發病初期選用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 500 ml/hm2或50%多菌靈粉可濕性粉劑2.25 kg/hm2兌水900 kg單獨噴霧,也可復配使用。
黑穗病又名“火煙皰”“灰包子”,僅為害穗部,多在5~6葉期開始顯現癥狀。剝開苞葉可見白色棒狀物,發展到后期白色棒狀物破裂,散出黑粉。黑穗病為真菌病害,以土壤帶菌為主,每年只浸染1次。農業防治:一是土壤消毒能夠很好地防治該病,用20%萎銹靈乳油100 ml加水3 kg拌細土40 kg制成毒土,點種后每穴放藥土約50 g后覆土;二是在“火煙皰”尚未破裂散粉前及時砍掉,在田外集中燒毀。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用20%粉銹寧乳油、2%的立克秀、50%禾穗胺,噴霧防治。
主要咬食根莖、幼苗葉片和種子,造成斷行缺窩。常見的有地蠶(小地老虎)、螻蛄、土狗仔、蟋蟀等地下害蟲,均見于苗期。防治方法:一是播種前用60%的高巧10 ml兌水,10~15 ml拌種后陰干,能促進根系發育,培育壯苗;二是移栽后立即用10%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兌水灌根或對準根部噴霧。
又稱剃枝蟲,具有遷飛性,為間歇暴發性食葉害蟲,尤其喜歡禾本科作物,在南方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常發生在高粱幼苗生長期,嚴重時將植株葉片和葉脈吃得光禿禿的。幼蟲畏光有假死性,受驚即蜷縮墜地,晴天潛藏在根附近土縫中,陰天或晴天傍晚爬到植株上為害。成蟲晝伏夜出,對糖醋液趨性強,產卵具有趨枯性。防治方法:一是懸掛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二是在5月上中旬悶熱的晴天傍晚,用浸有糖酒醋液的稻草把誘殺成蟲,然后燒毀草把;三是在幼蟲三齡前及時噴藥防治,用20億單位核型多角體病毒或枯草芽孢桿菌或白僵菌兌水噴霧。
蚜蟲危害植物范圍很廣,危害高粱呈暴發性、毀滅性害蟲。多發于苗期和灌漿期的高粱葉子背面,不易察覺。發現蜂類往來于高粱植株間,預示田間已經有大量蚜蟲了。由于蚜蟲為害后排泄大量蜜露吸引蜂類,蜜露在高濕環境易滋生霉菌,使受害植株莖稈發軟彎曲,甚至不能抽穗。尤其是抽穗揚花至籽粒灌漿期遇伏旱天氣,則蚜蟲易暴發成災。防治方法:一是與黃豆間作;二是灌漿期發生蚜蟲時,先剔除植株下部的老葉,再用70%吡蟲啉水分散顆粒(或70%艾美樂)+50%多菌靈兌水噴霧,重點噴在葉背面。
俗稱鉆心蟲,鱗翅目鉆蛀性害蟲,常發于高粱生長中后期。以老熟幼蟲在高粱稈內越冬。次年羽化的成蛾子晝伏夜出,產卵在田間雜草上,初孵幼蟲群集于心葉內啃食葉肉,使被害葉呈現網狀小斑或不規則孔洞,三齡開始鉆入莖內為害,蛀入早的咬斷植株生長點造成枯心苗,蛀入遲的造成莖稈中空遇風折斷而減產。防治方法:一是葉片發現小孔后可用3%的殺蟲雙顆粒劑點心;二是用35%氯蟲苯甲酰胺或2.8%溴氰菊酯乳油兌水噴霧,防治上以揚花前后和灌漿初期噴霧為宜。
1)移栽時不能施用復合肥,一旦遇下雨復合肥化水會燒根,造成高粱苗成活率低。高粱苗若遇干旱無法移栽成老齡苗,為提高成活率,可以剪去部分葉尖降低葉面蒸騰。
2)高粱施用含有機磷農藥容易發生藥害,防治病蟲害時請謹慎用藥。
3)在高粱籽粒充實期,無論是否有蟲害都要用藥防治1次,于晴天下午或陰天,利用無人機噴灑1遍氯氟氰菊酯防治桃蛀螟危害高粱穗部。針對高粱紫斑病,需在拔節至抽穗前(即高粱長到1.5 m左右)進行一次防治紫斑病藥物噴施,由于植株高不利人工噴藥,可利用無人機進行飛防[3]。
墨沖地區收割高粱的最佳時間是8月上中旬,通常在高粱灌漿后期,穗部籽粒有80%左右由白色轉為紅褐色時,或田間正常植株穗基部莖稈變黃、植株下部4~6葉枯死、穗粒變紅,全穗2/3以上變硬,即籽粒用手掐不動即可采收。
收獲時可以分批采摘,成熟一批采收一批,2~3次收完。
高粱不論人工收或機收,都要及時脫粒曬干,曬至籽粒含水分在13.5%以下,以保證高粱在貯存過程中不易變質,自然晾曬可保證高粱品質,不能及時晾曬要選擇機器烘干,否則影響品質。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紅纓子”高粱達到高產,須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配套技術。為避免春旱影響,改直播為育苗移栽,提高成活率。為避免伏旱影響,在籽粒形成期處于水、光、熱條件最好階段,讓植株最大限度吸收營養,促進籽粒充實飽滿,從本質上提高品質和產量。